大众传播通论 (平装) 9787300126050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大众传播通论》对大众传播做了系统性的全景概括。全书分为三部,上部主要介绍了新闻与传播的基本知识与媒介素养方面的内容;中部介绍了大众传播的众多媒介形式,下部介绍了大众传播相关的环境以及媒介法规伦理方面的内容。
编辑推荐
《大众传播通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之一。
作者简介
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2009年第五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957年生于南京,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法学硕士、博士。曾在海军服役9年,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1996-2009年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著有、《战时新闻传播诸论》(1999)、《正义与勇气(I-Ⅱ)》(2000)(第一作者)、《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程》(2004)(第一作者)、《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2007)(第~作者)等。译著有《新闻与正义(I-Ⅳ》(1998-1999)、《美国新闻史》(2004)、《新闻报道与写作》(2004)、《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2004)等。
目录
上部 新闻与传播学初阶 第一章 当代媒介图景 第二章 新闻学 第一节 新闻 第二节 新闻事业和新闻学 第三节 新闻生产 第四节 新闻专业主义 第三章 传播学 第一节 传播 第二节 传播学史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研究话题及理论 第四节 传播研究方法 第四章 媒介素养、新闻与传播教育 第一节 媒介素养 第二节 新闻与传播教育 中部大众传播组织与运作 第五章 终端媒体(一):印刷媒体 第一节 图书 第二节 报纸 第三节 杂志 第六章 终端媒体(二):电子媒体 第一节 电影 第二节 广播 第三节 电视 第四节 音像制品 第七章 终端媒体(三):网络媒体 第一节 网络媒体、 第二节 网络新闻事业和媒介融合 第八章 辅助机构 第一节 通讯社 第二节 媒体辛迪加 第三节 公共关系组织 第四节 广告组织 下部 大众传播社会环境 第九章 大众传播与政治 第一节 近现代政体演变与大众传媒的角色 第二节 第四权力和舆论监督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政治文明 第五节 政治实践中的大众传播 第十章 大众传播与市场经济 第一节 作为产业的大众传媒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 第三节 大众传播产品的特殊性 第四节 大众传播产业的本质 第五节 大众传媒市场化与公共利益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转型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大众传播分化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与舆论表达 第十二章 媒介全球化 第一节 认识全球化 第二节 媒介全球化 第三节 媒介全球化与中国 第十三章 大众传播与法律 第一节 大众传播法概述 第二节 大众传播法在中国 第三节 实践中的中外大众传播法 第十四章 大众传播与伦理道德 第一节 大众传播伦理道德:理论和原则 第二节 违反新闻职业道德和伦理的表现 第三节 关于新闻职业伦理问题的讨论 后记
序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这部“21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是一部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内,皋牢百代,卢牟六合,贯穴古今,笼罩中外,密切联系新闻传播丁作的实际,广泛吸收新闻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高挹遐揽,取精用宏,供新世纪的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教学使用的系列教材。 20世纪初以来的100年,是世界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这10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继报纸、期刊、通讯社之后,广播、电视、网络和多种新媒体相继问世,新闻传播的媒介日趋多元化,新闻传播的手段日趋现代化,“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新闻传播事业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则变得越来越人。 这100年,也是中国新闻事业飞速发展的100年。其中最近的30年,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发展得尤为迅猛。据上个世纪末的统计数字,截至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即1999年,全国已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100种,通讯社2家,广播电台1200座,有线和无线电视台3000多座。其中,报纸年出版总数达到195亿份,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8.2 %,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9%,电视受众超过9亿。
后记
从2003年的《新词与大众传媒通论》,到现在作为十_五教材的《大众传播通论》,其间我们目睹了大众传播事业在中外不可谓不迅猛的发展演化,尤其是以Web2.0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将其放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成长的背景下来审视,如果仍仅仅仍然囿于大众传媒自身的组织和运作,就显得不足够了。 然而,要在30万字左右的篇幅中涵盖从大众传播(含-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素养)基础理论以及大众传播与社会如何互动的基本知识,又面临着时时更新的媒体生态,确实不易。 因此现在呈献给读者的这本教材,是一个经过认真思考后确定,然而依旧很难说完善的框架上的写作成果,并且可请众多作者合作的产品, 在教材写法上,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以打破过去的那种“界面”不够“友好”的旧规。在今天的的“读图时代”,如何以适当的形式吸引读者对教材的兴趣,其实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的写作目标是:国际视野、中国语境;材料全面、观点持平;力求生动,故事先行。
文摘
插图: (一)自我传播 罗丹有一尊著名的雕塑叫“思想者”,这就是一幅静态的自我传播图。自我传播就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传播)。这种传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女生都有这样的经历,要去参加一个舞会,面对着满床的衣服,却不知该穿哪一身。当我们拿起每一件衣服时,其实都在问自己“这件好不好?”放下它时,是因为暗暗对自己嘀咕了一声“不好”。挑选衣服的过程,实际上充满了自我的对话。至于我们为写作一份论文反复思量、为向爱人表达字斟句酌、面对选择时来回权衡,等等,所有这些思考的过程实际上都是自我传播的过程。可以说,自我传播发生在任何一个我们思考的时刻。 (二)人际传播 我们和人面对面地聊天,或是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等,都是典型的人际传播现象。人际传播作为一种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每天都在我们身上上演。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与他人的联系会时时发生。 (三)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是指群体内部的信息传播,这里的群体既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群体,如我们的伙伴群体、青年群体、工人群体等,也包括了非常态(有学者将其称为集合行为)下的临时性群体,如一次街头事件中临时聚集起来的人群,或某一个特定时期因为特殊事件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要求的人群,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 群体内部有着特定的传播机制,如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等等。比如说伙伴群体的形成,总是建立在“咱们是一伙儿的”这样的群体意识以及朋友间要忠诚、相互帮助这样的群体规范基础之上的。而非常态下的临时性群体的传播,也有自身独特的传播机制,如群体暗示、感染、模仿等,比如说在街头的骚乱事件中,可能人群中的某些人一开始并没有闹事的想法,可是一旦队伍中有几个人开始砸东西,其他人就可能会受到感染,也跟着砸起东西来,当队伍中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情绪感染,并模仿其他人的举动时,就演变成一场群体性事件。 (四)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是发生在具有严整结构、秩序的人员集合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传播。企业是最常见的组织形态之一,企业传播也常常是组织传播研究关注的主要对象。 组织传播包括了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两个层次。前者通常涵盖了我们已经介绍过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如上下级/同事间的个人沟通(通过面谈、电话、内部邮件、内部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等)、企业内部的公共沟通(如会议、内部报刊、闭路电视等)等。后者即组织外传播除了少量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之外,更大量的则是通过大众传播来进行,如企业的形象构建、产品推广等,多借助大众传播。
ISBN978730012605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展江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