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学 (平装) 9787562454403,75624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古典文献学》为“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文化原典导读与本科人才培养”成果之一。在内容的全面性、研究成果吸收的时效性和规范性、观点的创新性、资料的原典性、编排与体例的生动形象性等方面,都作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如: 1.引文规范。既可以循踪追索,又避免了层层相因和辗转贩卖抄袭。 2.吸收学术界最新成果,融入编写者的研究心得,学术性和创新性较强。 3.作者讲述和原典阅读相结合。原典篇幅约占全书一半,既有机会接触原汁原味的古典文献,又免除了自行选择和寻觅之劳。 4.图、文相参。精选数十幅插图照片,有助于准确地认识和了解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学》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相关课程和相关研究者使用。
编辑推荐
《古典文献学》: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系列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文献 一、文 二、献 三、文献 第二节 文献学 一、文献研究 二、传统称呼 三、“文献学”概念的出现和演变 四、现代西方文献学 五、“文献学”的定义及学科归属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古典文献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或研究对象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国学中之国学 四、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科价值及学习方法 [原典阅读] 一、唐刘知几《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第二》(节录) 二、宋李叻等《太平御览》卷六百十八《学部十二。图书上》“叙图书”条 三、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节录) 第二章 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第一节 文献的形成 一、人类起源:文献创造主体的出现 二、语言、文字的起源 三、文献的形成方式 第二节 文献的形态 一、人体形态 二、口头形态 三、自然实物状态 四、甲骨形态 五、金石形态 六、竹木形态 七、缣帛形态 八、纸张形态 第三节 文献的流传 [原典阅读] 一、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四《经籍艺文部十七》(节录) 二、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节录) 三、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卷六百一《文部十七.著书上》 四、宋李防等《太平御览》卷六百二《文部十八.著书下》 第三章 古典文献简史 第一节 上古:原始社会至夏商周秦 一、原始社会至夏 二、商 三、周 四、秦 第二节 中古(一):两汉 一、西汉 二、东汉 第三节 中古(二):魏晋南北朝隋 一、魏晋南北朝 二、隋 第四节 中古(三):唐五代 一、唐 二、五代 第五节 中古(四):宋辽金元 一、宋 二、辽金元 第六节 近古(一):明 第七节 近古(二):清 一、政治与典章制度文献 二、皇帝实录 三、经学与思想意识文献 四、天文历象文献 五、大量志书 六、大量文化文献 七、前朝史书和政书 八、巨型丛书、类书 结语 [原典阅读] 一、唐魏征等《隋书.志.经籍》序(节选) 二、后晋刘昀等《旧唐书.志.经籍》序(节选) 三、宋欧阳修等《唐书。志。艺文》序(节选) 四、元脱脱等《宋史。志。艺文》序(节选) 五、清张廷玉等《明史.志,艺文》序(节选) 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第一节 文献收藏 一、历代官府藏书 二、历代私家藏书 第二节 文献散佚 一、文献散佚的事实 二、文献散佚的原因 [原典阅读] 一、隋牛弘《请开献书之路表》 二、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 三、清曹溶《流通古书约》 四、清孙庆增《藏书记要》 五、清叶德辉《藏书十约》 第五章 文献的著录:目录 第一节 目录的体制及功用 一、目录的起源、义界 二、《别录》、《七略》开启的目录书体例 三、目录的功用 第二节 图书的分类 一、六分法 二、四分法 三、其它分类法 第三节 目录的类型 一、官修目录 二、私修目录 三、史志目录 [原典阅读] 一、汉班固等《汉书。艺文志》(节选) 二、清永路等《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楚辞类小序、《楚辞章句》提要 第六章 文献的类型(上):传统四部文献 第一节 经部文献 一、《易》 二、《书》 三、《诗》 四、三礼 五、春秋三传 六、《孝经》 七、《论语》 八、《尔雅》 九、《孟子》 十、小学 第二节 史部文献 一、《二十四史》 二、《资治通鉴》 …… 第七章 文献的类型(下):特殊类型文献 第八章 文献的认知:版本 第九章 文献的利用:工具书的编排和查检 第十章 文献的整理:校勘兴辨伦
序言
这是一套以原典阅读为特点的新型教材,其编写基于我们较长时间的教改研究和教学实践。 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几乎没有培养出诸如钱钟书、季羡林这样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以至钱钟书在当代中国成了一个“高山仰止”的神话。诚然,钱钟书神话的形成,“钱学”(钱钟书研究)热的兴起,有着正面的意义,这至少反映了学界及广大青年学子对学术的景仰和向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中国学界的悲哀:偌大一个中国,两千多万在校大学生,当钱钟书、季羡林等大师级人物相继去世之后,竟再也找不到人来承续其学术香火。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造成这种“无大师时代”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首当其冲应该拷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我们的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导致我们的学生学术基础不扎实,后续发展乏力。仅就目前高校中文学科课程设置而言,其问题可总结为四个字:多、空、旧、窄。 所谓“多”是课程设置太多,包括课程门类多、课时多、课程内容重复多。不仅本科生与硕士生,甚至与博士生开设的课程内容也有不少重复,而且有的课程如“大学写作”“现代汉语”等还与中学重复。于是只能陷入课程越设越多,专业越分越窄,讲授越来越空,学生基础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其结果就是,中文系本科毕业的学生读不懂中国文化原典,甚至不知《十三经》为何物;外语学了多少年,仍没有读过一本原文版的经典名著。所以,我们认为对高校中文课程进行“消肿”,适当减少课程门类、减少课时,让学生多有一些阅读作品的时间,是我们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和当务之急。
文摘
插图: 一、文献研究 二、基于上述对“文献”的界定,广义的文献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当自有人类产生就已然存在。 至于狭义的文献整理和研究,因为我国目前所知的以语言文字记录的文献为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故而在卜辞产生的当时,就应该有人进行了。当时这项工作由管理甲骨的太卜一类的官员兼任。唐杜佑《通典》卷十九:“殷制,天子建天官,先六太,曰: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典司六典。”注曰:“典,犹法也。此盖殷时制也。周制,太宰为天官,太宗曰宗伯,宗伯为春官,太史以下属焉。太士,以神仕者。”①按,太卜在各朝的含义和职权不一:殷时与太宰等并列;周朝时则归由春官管理,乃卜官之长;秦汉有太卜令,北魏变为太卜博士,北齐设太卜局丞,北周设太卜大夫,隋唐皆有太卜令,至宋代方将太卜隶属于天台,不再另设专门官职。当然,殷以后的太卜基本与甲骨无涉,但其占卜等宗教性职能却一直延续着。宋陈祥道《礼书》卷七十二:“周官有大卜、龟人、占人、筮人,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上》:“置宗宫、祝官、卜官、史官,虎责三百人。”② 周朝时整理古代文献者,其一乃周宣王时的宋国大夫正考父。《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正考父,宋大夫,孔子之先也。名颂,颂之美者也。大师,乐官之长,掌敬诗乐。《毛诗叙》曰:‘微子至于戴公,其闲礼乐废坏,有正考父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郑司泉云:‘自考父至孔子,又亡其七篇,故余五耳。)其辑之乱(辑,成也。凡作篇章,羲既成,撮其大要以为乱辞。诗者,歌也,所以节舞者也。如今三节舞矣,曲终乃更变章乱节,故谓之乱也。)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恪,敬也。先王称之曰自古,古曰在昔,昔曰先民。所作,言先圣人行此恭敬之道久矣,不敢言创之于己,乃云受之于先古也。)先圣王之传,恭犹不敢专,称曰自古,古曰在昔,昔日先民。(此其不敢专也。)今吾子之戒吏人曰:陷而人于恭,其满之甚也。(骄为满,恭为谦。)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阙而为恭(庇,覆也。恭王,周昭王之孙、穆王之子也。
ISBN9787562454403,756245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项楚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