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训诂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论述中国传统训诂学的历史、理论、实践,分析和讲解训诂术语,特别加大了“训诂方法”的比重,增设“训诂实例”一章,并改进习题方式,设计了多种新颖的、可运用多种训诂方法的习题,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诂学》适于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学生和古汉语爱好者使用。
编辑推荐
《训诂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第二节 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 训诂的内容
第一节 释词和解句
第二节 解释语法现象
第三节 说明修辞手法
第四节 发凡起例、注音、校勘及其他
第三章 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
第一节 因形求义
第二节 因声求义
第三节 因文求义
第四节 训释词义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解说词义的方式
第一节 直训
第二节 义界和描述
第三节 譬况、举例及其他
第五章 训诂学的应用
第一节 训诂学是指导古文研究和古文教学的利器
第二节 训诂学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工具
第三节 训诂学是辞书编纂的指导和依据
第六章 训诂常用术语
第一节 用以释义的术语
第二节 辨析词义和说明功用属别的术语
第三节 区别古今和说明通语方言的术语
第四节 声训术语和拟音术语
第五节 校勘及修辞术语
第七章 训诂要籍简介
第一节 《说文解字》与《说文解字注》
第二节 《尔雅》之类的著作
第三节 《方言》之类的著作
第四节 考求语源的著作
第五节 其他著作
第八章 近代汉语词语的训诂
第一节 必须重视近代汉语词汇的训诂研究
第二节 近代汉语词语训诂的难点与方法
第九章 训诘举例
思考与练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二十多年前,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老一代训诂学家、语言学家的大力倡导和促进之下,我国传统的训诂学开始复兴。1981年5月,中国训诂学研究会正式成立,此后,全国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训诂学”课,1982年6月,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校训诂学教学大纲讨论会”,训诂之道日渐昌盛。我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之中,开始了自己的训诂学教学工作的。
1980年,在我攻读研究生之际,有幸在北京大学听课的同时,也回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旁听了陆宗达、萧璋、余敏和许嘉璐等先生的授课。1985年暑期,我又参加了训诂学研究会在苏州举办的“训诂学讲习班”。归来之后,应教学之需,也开始讲授训诂学。当时,主要的参考书就是陆宗达先生的《训诂简论》、齐佩瑢先生的《训诂学概论》、洪诚先生的《训诂学》和讲习班上的学习笔记。后来,又陆续读到吴孟复先生的《训诂通论》、周大璞先生的《训诂学要略》、郭在贻先生的《训诂学》’以及白兆麟、张永言、杨端志、赵振铎、周大璞、黄典诚、周复纲、陈绂等先生的著作。师辈和同学们的大著各具特色,为我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借鉴,而从陆宗达、郭在贻、王力等先生的著作中所获尤多。1994年,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编写、出版的《训诂学》,就是在学习和吸收了诸多先生的成果的基础上敷衍而成的。现在,该教材又有幸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自然是专家学者们对我的鼓励。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富有时代精神的生动活泼的当代青年,而我们所讲授的却是一门传统的古老学科,面对的是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是早巳弃置的记录在书面上的古代语言,因此,如何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改进的重要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把“学以致用”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力求“授人以渔”,努力使学生较快掌握基本的训诂方法,能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也正符合当前所倡导的“化知识为技能”的教学要求。围绕这一思想,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我也做了一些改进和尝试。 文摘
“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正说明了这个道理。例如:屈原《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王逸注:“惩,止也。
言止己留连之心,改其忿恨。”
王逸据“连”字来释义,则使上下文义不合。王念孙说,“连”当从《史记·屈原列传》作“违”。违,恨也。句意说的是“止其恨,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强勉也”。“恨”与“忿”义相近。如果解释成“留连之心”,则非其类矣。王念孙列举了不少例证来说明。例如:班固《幽通赋》“违世业之可怀”,曹大家日:“违,恨也。”《广雅》:“怨、帏、很,恨也。”帏与违同。又《尚书·无逸》:“民否则厥心违怨。”违,亦怨也。《邶风·谷风》:“中心有违”。《韩诗》日:“违,很也。”“很”亦恨也。王氏从校勘人手,正其误字,然后加以解说,就使句意明白易懂了。
《国语·楚语下》:“若来而无宠,速其怒也。若其宠之,毅贪无厌,既能得入,而耀之以大利,不仁以长之,思旧想以修其心,苟国有衅,必不居矣。”
王引之认为,“既能得入”的“入”,当是“人”字之误。他说:“‘能得人’,即上文所谓爱也,足以得人也。‘耀之以大利’,谓示其人以大利也。下文‘动而得人’,即承此句言之。若作‘人’字,则义不可通。”
除了注音正读、校勘正误以外,训诂学家有时还说明典故、训释民俗以及典章制度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ISBN | 9787040159721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 郭芹纳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