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大讲堂:因动成势》内容简介:在古代中国,人们习惯于从“势”的角度去考察和判断事物的运动方式、轨迹和发展前景。“势”的民族特色鲜明,是一个从大局着眼、重视整体性、以运动属性为内核的形象性概念。由它组合的概念系列(如“形势”、“势位”、“体势”、“定势”等)形式多样,意蕴丰富,很早就出现在古代政治学、兵法和自然关系论中。“势”与艺术有天然的联系,至少从汉魏六朝起就成为重要的美学范畴。《文化艺术大讲堂:因动成势》介绍了先秦诸子以及古代诸“艺”(音乐、舞蹈、武术、围棋等)的“势”论;以翔实的资料和简要的评介重点展示了中国书法、绘画、文学领域“势”论的建树和演进历程。最后从艺术动力学的视角概括出“势”范畴的内涵和美学特征,论证了它的当代价值。
编辑推荐
《文化艺术大讲堂:因动成势》:“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在古代中国,人们习惯于从“势”的角度去考察和判断事物的运动方式、轨迹和发展前景。“势”的民族特色鲜明,是一个从大局着眼、重视整体性、以运动属性为内核的形象性概念。 作者简介
涂光社,1942年生,籍贯湖北黄陂,在贵州山区度过青少年时代。1978年考取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起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文史》、《文心雕龙学刊》、《古籍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文心十论》、《势与中国艺术》、《雕龙迁想》、《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发生论》、《因动成势》等,为《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1949-1982)》及《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译注讲析》的两主编和撰稿人之一;并出版了自己创作的《夏天的寓言》。 目录
总序(蔡锺翔陈良运)
小引
第一章 传统文化中普泛的“势”意识
第一节 先秦两汉子书中的“势”
第二节 传统诸“艺”中的“势”
第二章 书法的“势”
第一节 泛论各体的“书势”论
第二节 探讨规范的“笔势”论
第三节 “势”在品鉴中的嬗变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绘画的“势”
第一节 “势”入画论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沈宗骞论“势”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文学的“势”
第一节 《文心雕龙》论“势”
第二节 唐宋诗论中的“势”
第三节 明清小说和诗文评论中的“势”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势”论——古代艺术动力学的理论意义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从“镂金错采”不如“出水芙蓉”说起
第二节 艺术之“势”的属性
第三节 造“势”的两要素
第四节 “势”与现代艺术
后记 序言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是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的。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一部美学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新范畴的出现,旧范畴的衰歇,范畴涵义的传承、更新、嬗变,以及范畴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美学史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美认识的精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余年中,美学范畴日益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有逐渐向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转移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科研究的深化和推进,预期在21世纪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后记
我对“势”的偏爱由来已久。
八年前我写了《文心雕龙“定势”论浅说》;五年以前在《文心十论》里议论“图风势”的时候又是这样结尾的:
就《文心雕龙》看,“定势”论似乎没有“风骨”论完备;而笔者却有一种执着的臆想:“势”与各个门类艺术的表现方式和传达活动有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内在联系,经过进一步开掘,可能比“风骨”论有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前年,人民大学的几位师长来信为《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丛书》约稿,我即建议写“势”,以为对它作全面的开掘已经刻不容缓了。
我偏爱“势”,是因为它是传统审美追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探讨它有利于揭示艺术传达的机制;这样的研究自然有益时用。我偏爱“势”,是因为它运用广泛却难以把握,迄今无人对古代“势”论的丰富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全面阐释,是一块荆棘丛生的荒地。
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教学之余写完此书原不轻松,可知我的贤内助李定芳功不可没:她协助搜集资料,誊清文字,使书稿得以如期而成;经常在一起斟酌疑难,令清苦的爬梳探微增添了温馨和乐趣。本来有意将她署为作者之一,她却不愿追随此种时尚。 文摘
《尹文子·大道上》中说:“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势用则反权,权用则反术,术用则反法,法用则反道,道用则无为而自治。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始终相袭,无穷极也。……术者,人君之所密用,群下不可妄窥;势者,制法之利器,群下不可妄为。人君有术而使群下得窥,非术之奥者;有势使群下得为,非势之重者。大要在乎先正名分,使不相侵杂,然后术可秘,势可专。法术之士既看到权力格局中“势”的强制功能,并觉察到能够懂得如何运用权势更为重要。道、法、术、权、势相济相成和“始终相袭”很能体现黄老的“无为而治”与申韩法术势治的内在联系。
《尹文子·大道上》又说“圆者之转,非能转而转,不得不转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因圆者之自转,使不得止;因方者之自止,使不得转。”《孙子兵法·兵势》篇有“方者止,圆者行”之语,大概是《尹文子》这个论断的渊源。事物的体态和属性决定其存在方式和运动趋势,这种况喻后来出现在文学艺术的“体势”论中,用来说明按照创作体制选定表现方式时应该遵循其自然之势。随后《尹文子·大道上》又说:“处名位,虽不肖下愚,物不疏己。亲疏系乎势利,不系乎不肖与仁贤。亦吾不敢据以为天理,以为地势之自然者尔。”社会关系的法则尽管和自然关系的法则有相近相通之处,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却不应忽略,所以在智者看来,“系乎势利”的亲疏不可能一概如“地势之自然”般视为是一种必须顺应的“天理”。
《尹文子·大道下》以为,人们即使在才能智算方面相同也会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贫贱者“能不怨则美矣,虽怨,无所非也。其敝在于不知乘权藉势之异,而虽日智能之同,是不达之过”。以权势获取富贵似乎天经地义,人们只应心悦诚服地接受存在差别的现实,只应该也能够借助权势去谋取富贵。
| ISBN | 9787806472910 |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 作者 | 涂光社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