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大讲堂:原创在气》内容简介:“气”是被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语。古往今来从万物生成演化、艺术创造到日常交往,都会用到有“气”。《文化艺术大讲堂:原创在气》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何先民们把一种物态提升为概念和范畴?为何“气”惟独在中国特别受青睐,早在先秦就被认同,数千年沿用不衰?它体现出怎样的意识和运思特点?对于当今人们认识传统的艺术追求和美的创造机制有何启示?《文化艺术大讲堂:原创在气》追溯了“气”概念形成和被普遍运用的过程;重点评介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诸艺中的“气”论;对“气”这一有代表性的古代美学范畴及其所属的庞大概念族群的意蕴、属性、特征进行诠释和梳理、概括,最后以“原创”二字凸现“气”范畴之要义和使命。由此从一个重要侧面探究我们民族的精神品格、审美心理、思维特征和理论形态。
编辑推荐
《文化艺术大讲堂:原创在气》:“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作者简介
涂光社,1942年生,籍贯湖北黄陂,在贵州山区度过青少年时代。1978年考取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1年起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文学评论》、《文史》、《文心雕龙学刊》、《古籍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文心十论》、《势与中国艺术》、《雕龙迁想》、《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发生论》、《因动成势》等,为《文心雕龙研究论文选(1949-1982)》及《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译注讲析》的两主编和撰稿人之一;并出版了自己创作的《夏天的寓言》。 目录
总序(蔡锺翔陈良运)
引言
第一章 “气”概念的形成及其在古代哲学中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气”字辨义
第二节 春秋战国奠就的理论基石”
第三节 秦以后的发展梗概
第四节 “气”论与美学
小结
第二章 “阴阳五行”说和“神形”论中的“气”
第一节 “气”论与“阴阳五行”说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第二节 “神形”论中的“气”
小结
第三章 “养气”说
第一节 前期的“养气”说侧重于生理营卫
第二节 遥承孟子的“养气”说
小结
第四章 文学理论中的“气”
第一节 “文气”说的发展脉络和一般特征
第二节 韩愈“气盛言宜”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侧重作家思维创造和精神品格的“气”
第四节 侧重作品展开态势、韵致和力度的“气”
第五节 重“气象”的诗论
小结
第五章 乐论中的“气”
第一节 早期乐论中的“气”概念
第二节 汉以后的嬗变
第三节 徐上瀛《溪山琴况》中的“气”
小结
第六章 书法论中的“气”
第一节 书法与“气”的不解之缘
第二节 主体之“气”对功利尘俗有所超越
第三节 “气”在造型论中
小结
第七章 古代画论中的“气”
第一节 绘画艺术主体论中的“气”
第二节 以“气韵生动”为第一
第三节 造型论中其他带“气”的概念
第四节 媒介论中的“气”
小结
结语
后记 序言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它“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人类的理论思维,如果不凭借概念、范畴,是无法展开也无从表达的。美学范畴,同哲学范畴一样,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和支点。一部美学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美学范畴发展史,新范畴的出现,旧范畴的衰歇,范畴涵义的传承、更新、嬗变,以及范畴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美学史的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由于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呈现出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的面貌,因而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非常需要吸纳融汇古代美学范畴中凝聚的审美认识的精粹。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十余年中,美学范畴日益受到我国学界的重视,古代美学和古代文论的研究重心,在史的研究的基础上,有逐渐向范畴研究和体系研究转移的趋势,这意味着学科研究的深化和推进,预期在21世纪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研究美学、文艺学范畴的论文已大量涌现,专著也有多部问世,但严格地说,系统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的前景和开拓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后记
80年代末应约写“势”范畴的书,感觉是面对挑战。因为综论古代“势”论的著作还从未有过,材料大多尘封在故纸堆里,议论上也无所依傍,能不能罗掘周全,得“势”之神髓,作比较全面的概括呢?
现在写“气”面对的挑战又是另一种类型。尽管80年代初我就在《文史》十三辑上发表过《曹丕文气说新探》的文章,但要全面总结古代美学中的“气”范畴仍然自觉学力不逮:它涉及面太宽,“虽或轻采毛发”,却“深极骨髓”。近百年的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中,“气”从来就是探讨的重点之一。无论就书法绘画还是古代文学都发表过不少文章。从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立者郭绍虞先生,到国内外的古文论学者,都对“气”论给予特别的关注。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上更是一个先行的课题,已经出了好几种专书。近代的“气”范畴研究概括起来说,哲学上围绕本根论阐发;艺术领域或解释为主体的生命精神、个性风格,或者贯注于作品的精神、语势……就其形成过程而言,一般多从哲学概念说起延伸到艺术领域的移用和衍生。90年代中期蒋述卓先生撰文,以为“文气”论的来源是原始人的宗教观和生命主义思想,也很有启发性。
对美学范畴的“气”怎样写,能不能忠实于历史的本来面目,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其意义既有较为准确和全面的概括,又不落窠臼,有所突破,在新的层面作有价值的开掘呢? 文摘
《说文解字》中的“云”写的是古文’。并说:“雪,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之形,古文省雨。”段注日:“古文只作‘云’,小篆加雨于上,遂为半体会意、半体象形之字矣。‘云’象回转形,此释下古文‘云,为象形也。”《说文部首订》称:“云为山川湿气所生,其形在上,敛雨为云。篆从古文。云而加雨者,谓云行雨施。云有雨,而其义尤明也。”可见现行的简化字“云”是最早的本字,古文写作气,“象回转之形”透露出其回旋运动不定型的特点已经被造字者注意到了。国画中如果是用线条描绘云朵,人们不难看出勾勒的方式与古文“云”的近似,仍能体味得出几分云朵自然形态中氤氲缭绕、卷舒浮动的特点。
气本无形,但古人当初却以“象形”的方法造出了“气”字。文字(尤其是汉字)的出现是为了记录语言、保存信息并参与思维。对于早期某些有代表性的象形表意文字的考察,更能体味我们民族原始思维运作的一些特点。
在今天看来,即使是泛指存在于身边、能直接被感知、为人类熟悉的气态物质,气也远远不止与天上的云有关,为什么古人要用“云气”作为指称对象呢?
显然,因为与气相关且能够直接转化的有形之物中,云与气的属性最接近:清虚、轻举(水蒸气也能凝结水,但水是明显比气凝重向下流淌的液体),能够充斥、流动、氤氲、聚散……云气虽然不是气所生之“象”的全部,但它毕竟具有可视的形态,可以用线条描画示意(即可以“象形”)。云有可以诉诸视觉的状貌,能够给予习惯甚至擅长借助“象”进行思维的先哲提供方便和一种支持,这种方便和支持在思维的起步阶段是十分重要的。
| ISBN | 9787806473283 |
|---|---|
| 出版社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 作者 | 涂光社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