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论"东方列宁学" [平装] 978781101191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创论"东方列宁学"》内容包括:评联共(布)领袖对列宁主义的阐释、评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阐释、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关于列宁主义的体系、关于列宁主义的方法、关于列宁主义对理论意义的认识、关于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论、关于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列宁农民问题的理论、关于列宁民族问题的理论、关于列宁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关于列宁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评布哈林对列宁主义的阐释、关于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编辑推荐
《创论"东方列宁学"》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俞良早,湖北汉阳人,1951年生,当过农民、军人和工人。1982午9月由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分配至湖北大学工作。1992年6月晋升副教授,1993年6月破格晋升教授。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选拔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受聘为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列宁与俄罗斯问题研究所所长。现学术职务有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长期以来研究列宁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发表论文30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有关专题全文转载100多篇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摘要50多篇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记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俞良早1998年论文被引用数量排序第一名,2000年论文产出数量排序第一名,2001年论文被引用数量排序第二名(第一名为江泽民同志)。撰写和出版学术著作《列宁主义研究》、《列宁后期思想探要》、《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邓小平理论发展史》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3项、厅局级重点项目6项,参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和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先后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各1项,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厅局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10余项。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评联共(布)领袖对列宁主义的阐释 第一章 评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阐释 一、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 二、关于列宁主义的体系 三、关于列宁主义的方法 四、关于列宁主义对理论意义的认识 五、关于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论 六、关于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七、关于列宁农民问题的理论 八、关于列宁民族问题的理论 九、关于列宁战略和策略的理论 十、关于列宁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第二章 评布哈林对列宁主义的阐释 一、关于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二、关于列宁主义的特点 三、关于列宁主义的内容 四、布哈林对“列宁主义”的界定 五、关于列宁经济建设“改良主义”办法的思想 六、关于列宁向国外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思想 七、关于列宁文化建设的思想 八、关于列宁的“政治遗嘱” 第三章 评季诺维也夫对列宁主义的阐释 一、关于列宁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二、关于列宁主义与“从左面”来的批评 三、关于列宁党的学说 四、关于列宁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的问题 五、关于新经济政策与战略退却的思想 六、关于工农经济联盟的思想 七、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八、关于阶级路线的思想 第四章 综合分析联共(布)若干领袖对列宁主义的阐释 一、一些值得肯定的内容 二、需要纠正和补充研究的问题 三、斯大林认识的缺失及其历史影响 第二篇 评“西方列宁学”论列宁主义的观点 第五章 评“西方列宁学”论列宁主义的来源 一、列宁主义与民粹主义 二、列宁主义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卡乔夫主义和涅恰也夫主义 第六章 评“西方列宁学”关于列宁政党学说的观点 一、知识分子、党同无产阶级的关系 二、党中央与党的地方组织、党员的关系 三、列宁与中央委员会的关系 第七章 评“西方列宁学”关于列宁国家学说的观点 一、所谓列宁主张“一党专政” 二、所谓“党治制” 第八章 评“西方列宁学”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观点 一、所谓“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之课的路线改变” 二、所谓“最后的绝望斗争” 第九章 评西方“重评派”关于列宁主义的若干观点 一、对列宁关于俄国革命必然性思想的认识 二、对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思想发展的认识 第十章 评亚·拉比诺维奇关于列宁主义的若干观点 一、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之间未能结成联盟的原因分析 二、引起国内战争的原因分析 三、国内战争产生了“行政命令体制”和“极端独裁政权”吗 第十一章 评罗·塔克关于列宁主义的几个观点 一、所谓“来自上面的革命”的列宁主义渊源 二、关于“谁战胜谁”的含义 第十二章 评沃·莱昂哈德关于列宁主义的观点 一、所谓“两个决定性的思想对政治现实产生了影响” 二、所谓“还有许多需要批评的东西” 第三篇 “东方列宁学”的形成 第十三章 中共领袖对列宁主义的认识和运用 一、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对列宁主义的认识 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列宁主义的认识和运用 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列宁主义的认识 四、邓小平对列宁和列宁事业的评论 第十四章 中国理论界对列宁理论的研究(1979-1982) 一、关于列宁转移工作重心的思想和实践 二、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和实践 三、关于列宁租让制的思想和学习国外生产管理方法的思想 四、关于列宁责任制和一长制的思想 五、关于列宁加强法制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六、关于列宁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七、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十五章 中国理论界对列宁理论的研究(1983-1989) 一、关于列宁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 二、关于列宁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 三、关于列宁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理论 四、关于列宁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五、关于列宁晚年思想和最后的思想 六、关于列宁帝国主义的理论 七、关于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沦 八、关于“一国胜利”论 九、关于列宁的世界革命论 十、关于列宁和平共处的理论 十一、关于列宁主义的形成和定义 十二、关于西方“列宁学” 十三、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十六章 中国理论界对列宁理论的研究(1990-1991) 一、关于列宁战略退却的理论 二、关于列宁坚持社会主义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三、关于列宁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 四、关于列宁的时代观 五、关于列宁主义的东方意义 六、对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再研究 七、关于列宁的其他理论 八、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十七章 中国理论界对列宁理论的研究(1992-2001) 一、关于列宁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思想 二、关于列宁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思想 三、关于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四、关于列宁的后期思想和晚年思想 五、关于“东方列宁学”的初探 六、深入研究列宁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七、关于列宁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 八、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十八章 苏联理论界对列宁理论的研究(1985-1991) 一、戈尔巴乔夫对待列宁主义的态度 二、理论界论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三、理论界论列宁社会主义民主与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四、理论界论列宁的其他理论 …… 第十九章 俄罗斯学者对列宁学说的研究(1992-2001) 第二十章 对形成“东方列宁学”的论证 第四篇 展示“东方列宁学”的若干重大成果 第二十一章 关于《论欧洲联邦口号》 第二十二章 关于《四月提纲》 第二十三章 关于列宁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 第二十四章 关于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的若干思想 第二十五章 关于列宁国有化的思想 第二十六章 关于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论 第二十七章 关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 第二十八章 关于列宁后期思想的政治性质 第二十九章 关于列宁《论合作社》中的若干论断 第三十章 关于列宁逝世前夕的若干重要思想 第三十一章 关于列宁的东方理论 第三十二章 关于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我对列宁学说的研究,从1984年开始,至今已整20年。这期间,由于学术界友人的支持和帮助,不断地形成学术研究成果。 这部《创论“东方列宁学”》,是我2001年以来研究成果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我20年研究过程最重要成果的反映。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把列宁学说与东方问题联系起来,酝酿、提出并论证“东方列宁学”,体现了我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所进行的持续不断的努力;二是因为这部著作中的主体性内容。已经以多篇学术论文的形式2001年以来相继发表于重要学术刊物上。 这里,我想就什么是“东方列宁学”作一简要说明。 所谓“东方列宁学”,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苏联(俄罗斯)、越南等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人民在改革过程中对列宁主义的研究、认识和理解。这个概念蕴含着下述深刻的意义:第一,在东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视野下认识和掌握列宁的学说;第二,站在东方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基地上去认识和掌握列宁的学说。 提出“东方列宁学”,意味着肯定一个事实: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对列宁主义的传统认识,存在着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因素。
后记
这本《创论“东方列宁学”》,是我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01JA710008)的最终成果,是我参与主持的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04MZD024)的成果之一(此项目的首席专家是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王学东研究员)。我原在湖北大学工作,该校科研处和法学院的领导和同志们帮助和支持了此项研究工作。我现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学校“211工程”办公室、科技处和公共管理学院的领导大力支持了此项研究工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十分重视此书稿,将其纳入出版计划。该社总编辑助理、本书责任编辑徐蕾副教授认真阅读书稿,提出了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为此书稿的完善和出版付出了许多的劳动。在此谨向上述各个方面的领导和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文摘
(二)对列宁关于向国外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思想的理解和阐释 布哈林理解和阐释了列宁关于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科学技术的思想。十月革命后的苏俄,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落后,所以列宁提出,必须向国外学习,特别要向资本主义的德国学习。1929年,布哈林在《列宁和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任务》一文中指出,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依然很大,美国推行着科学领导企业的原则,最新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最广泛的运用。德国虽因战争失败而遭到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严重剥削,但已依靠美国的贷款重新跃起,成为整个欧洲技术改造的榜佯。现在,向德国人学习和向美国人学习的口号,重新提上的日程。他援引了列宁有关的论断,并且说:“我们还是处在资本主义的战斗力和它的技术、科学与经济重新发展的时代,这就说明,为什么列宁所提出的任务绝没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消失。这就说明,为什么它这样坚决顽强地使人对它牢记不忘。”意思是说,由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强劲的态势,以及它对社会生产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所以列宁关于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科学技术的思想体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布哈林理解和阐释了列宁关于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管理经验的思想。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罗创立了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作日并且合理地使用劳动工具的劳动组织制度,即泰罗制。在1918年春苏俄转变工作重心的过程中,列宁提出应该借鉴美国的泰罗制,提高俄国的劳动生产率。布哈林援引了列宁的有关论断,并且说:就各个基层生产单位的管理而言,“泰罗制具有最重大的意义”。这是他对上述列宁思想的肯定。列宁逝世前夕提出:要派一些有学问的人到西方国家如德国和英国,搜集有关资料,考察有关国家管理经济的情况,作深入的研究,产生成果,以利于苏维埃国家机关的改革。布哈林援引了列宁的有关论断,指出列宁的思想意义十分重大。 (三)对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解和阐释 布哈林肯定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思想。列宁逝世前夕在有关文章中说,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前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现在工作重心转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工作上去了。如果撇开国际关系不谈,现在我们的工作重心的确转向文化工作了。布哈林在《列宁主义和文化革命问题》中,充分肯定列宁的这一思想。
ISBN9787811011913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俞良早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