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籍是魏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早年有济世之志,后遭典午之变而隐身不与世事。本书通过对阮籍主要哲学著作的不同思想倾向的详密考察,揭示了阮籍思想由儒而玄的演变轨迹,指明了阮籍早期以儒学思想为主,崇尚礼乐刑政一体之治,后来有感于名教的堕落,遂转入庄学思想轨道,崇尚自然和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但由于儒家思想仍然发生作用,再加上他对现实的失望,因而在他那里形成了一个焦虑苦闷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双重结构的人格。本书从多角度,采用动态方法,并与有关士人相比较,对阮籍的思想、人格及生活情趣加以深入探讨,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士人的思想风貌以及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
编辑推荐
阮籍是魏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早年有济世之志,后遭典午之变而隐身不与世事。本书通过对阮籍主要哲学著作的不同思想倾向的详密考察,揭示了阮籍思想由儒而玄的演变轨迹,指明了阮籍早期以儒学思想为主,崇尚礼乐刑政一体之治,后来有感于名教的堕落,遂转入庄学思想轨道,崇尚自然和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但由于儒家思想仍然发生作用,再加上他对现实的失望,因而在他那里形成了一个焦虑苦闷的精神世界,构成了一个双重结构的人格。本书从多角度,采用动态方法,并与有关士人相比较,对阮籍的思想、人格及生活情趣加以深入探讨,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士人的思想风貌以及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
高晨阳,男,河北临漳人,生于1944年12月。196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后于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攻读中国哲学史专业。1982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中国哲学史教研主任。参与《春秋哲学》的撰稿工作。为《中外哲学家辞典》编委和主要撰稿人。近年发表有《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观简论》、《论先秦儒道理想人格的建构特征》、《玄学本体论与言意之辨关系新探》等论文数十篇。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序言
第一章阮籍的家世与生平
一世儒的士族家庭
二青少年时期的阮籍
三正始时期的阮籍
四竹林时期的阮籍
(一)关于竹林几个问题
(二)政治上的搒徨与矛盾
第二章阮籍思想的矛盾与分期
一玄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二阮籍著作的不同思想倾向
(一)《乐论》和《通易论》
(二)《通老论》
(三)《达庄论》和《大人先生传》
三阮籍思想之分期
(一)从魏晋之际的政治形势看阮籍思想之分期
(二)从阮籍自述看其思想之分期
(三)从阮籍著作的撰作时间看其思想之分期
第三章早期哲学:一个理想的客观世界
一曹魏名法之治与阮籍的儒学思想
二《乐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整体观
(一)乐与地同象的和谐本质
(二)乐之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
(三)至乐无欲的玄学倾向
三《通易论》——易与天地同道的整体观
(一)整体性:万物莫不一的整体结构
(二)自发性:变易不息的整体过程
(三)协调与协和:天人同和的整体本质及目标
四《乐论》、《通易论》的理论意义及其矛盾
第四章后期哲学: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
一阮籍由儒而庄的思想演变
二阮籍天人之学新义
三《达庄论》——以齐物为旨的万物一体观念
四《大人先生传》——“大人先生”式的理想人格与理想精神境界
五阮籍玄学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理论矛盾
第五章《咏怀诗》:一个矛盾的情感世界
一双重的时代音调——“忧生”与“刺讥”
二苦闷的象征——神仙与隐逸
三《咏怀诗》的思想价值
第六章阮籍的双重人格
一阮籍人格的裂变
(一)名士与阮籍的人格结构
(二)阮籍人格的裂变机制与原因
二阮籍人格的特征与表现
(一)超世与入世
(二)至慎与疾恶
(三)崇礼与毁礼
三心灵的失衡与弥合途径
第七章阮籍与竹林七贤:思想和人格的比较
一阮籍与山涛
二阮籍与刘伶、阮咸
三阮籍与向秀、王戎
(一)阮籍与向秀
(二)阮籍与王戎
四阮籍与嵇康
(一)理论形态与思想旨趣之异同
(二)自然与名教
(三)理想人格与理想精神境界
(四)人格结构的异同
五几点反思
第八章阮籍的历史影响与评价
一阮籍的历史影响
二历代对阮籍的评价
(一)阮籍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
(二)历代对阮籍思想与生活态度的评价
(三)历代对阮籍思想与生活态度在社会政治价值
方面的评价
三对阮籍应作如何的评价
(一)畅一代庄学之风
(二)玄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三)思想解放的作用
附录
一晋书阮籍传
二阮籍年表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文献索引
三词语索引
参考书目 文摘
书摘
一、世儒的士族家庭
魏晋六朝时期的地主阶级内部有士族与庶族之分。阮籍的出身大概属于
前者而不是后者,但这在当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似乎有必要澄清什
么是士族,与庶族相比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当今不少学者早已指出,士族不仅是地主阶级内部在经济方面享有特权
的阶层,而且也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享有特权的阶层。秦灭六国,同时也消
灭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制度,选拔一部分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
参加政权机构以统治整个国家。汉承秦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主要渠道是征
辟。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和地方政府的各级长官都有权选择自己认为有德才
的做本部门的官吏,中央政府也可以让地方推荐人才以备选用。皇帝有时也
特别下诏征辟人才。当时征辟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于“乡评”或“清议”,即
根据乡党对某人的评论或社会舆论,也就是某个人在社会上的声名。一个人
的声名越大越响亮,他被选拔的概率就越大,他所担当的职务就可能越高。
这种征辟的办法似乎很平等和公开,但实际上对于每个人来说,机会并不是
完全均等的。在封建社会的“士农工商”四民之中,士居首位,他们在政治
和文化方面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他们被征辟的机会也最大。征辟制度
刚开始的时候,对人才的选拔可能是比较客观的,所谓“每寻前世举人贡士
,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诏)到后来就逐渐
渗入主观的成分。被征辟之人被征辟选用之后反过来成为有征辟权之人,他
们援引自己的同类和同族,世代相传下去,就可能形成一批把持仕途、世代
做官的士族贵族。与士族相对,在政治上没有这种特权的,历史上称之为庶
族。这种情况到东汉末年日趋严重,以至于选拔人才只看门庭阀阅,不管是
否真有才德。这正如王符的《潜夫论》所批评的,“贡荐则必阀阅为前”(
《交际》),“以族举德,以位为贤”(《论荣》)。仲长统作《昌言》,亦
尖锐地指出:“天下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意林》卷五)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主观上在于纠正上述选才的弊病
。可是实际上,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望族担任,他们对人才高低的评
定,大都仍以“世资”或与自己关系的亲疏为标准。因此,推行九品中正制
的结果,更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不仅没有消除士庶
的对立,而且使士庶的对立合法化。南朝时沈约一针见血地挑明了这种情况
:“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宋书·恩悻传序》)
士族大概在文化方面也享有特权。汉代崇尚儒术,士人多以经术起家做
官而位致通显,因此很重视经学。他们不但授徒讲学,而且其子孙也往往绍
继家学,形成世代习儒的文化传统。一般来说,士族家庭出身的大都有较高
的文化素养。
士庶的形成及其对立的情况是否如此,当作别论。但是,由上面的情况
完全可以确定,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相较,它至少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
享有政治方面的特权;第二,享有文化方面的特权。根据以上所说,再检之
以现存的史料,可以大体断定阮籍出身于士族。P2-4
插图
ISBN | 7305019763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高晨阳 |
尺寸 | 32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