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司法思想研究 [平装] 9787503697289,75036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列宁司法思想研究》讲述了:列宁的司法思想散见于他的大量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著作中,因此,要廓清列宁司法思想的历史与逻辑,不能单独地予以研究;列宁的司法思想又是一个经纬交织的理论体系,因之,把握列宁法律思想历史脉络,必须把握列宁司法思想的理论逻辑;同时,理解列宁司法思想的理论逻辑,也必须从列宁司法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在社会主义司法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加以研究。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列宁司法思想的真谛。
编辑推荐
《列宁司法思想研究》是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王建国,男,汉族,生于1968年12月,河南商水人,现为郑州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在站博士后。1991年6月于郑州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刑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6月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7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从事宪法行政法学专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10月开始任教于郑州大学法学院。已在《法学评论》、《法律科学》、《法学杂志》、《河北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近三十篇。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和司法制度。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列宁司法思想的研究概况 一、列宁司法思想的国外研究状况 二、列宁司法思想的国内研究状况 第二节 列宁司法思想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列宁司法思想的研究内容 二、列宁司法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列宁司法思想研究的意义 一、列宁司法思想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列宁司法思想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列宁司法思想演进的历史逻辑 第一节 列宁司法思想演进的历史阶段 一、列宁早期对沙俄司法的批判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批判与构想 三、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司法建设与发展完善 第二节 列宁司法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 一、无产阶级摧毁资产阶级司法的历史使命 二、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司法制度 三、维护社会主义的法权关系 第三节 列宁司法思想演进的时代特质 一、列宁司法思想的批判性 二、列宁司法思想的实践性 三、列宁司法思想的创新性 四、列宁司法思想的发展性 第三章 列宁司法思想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人民主权论 一、列宁人民主权论的理论渊源 二、列宁人民主权论的内容与发展 三、人民行使司法权:人民主权的体现 第二节 民主集中论 一、作为政党组织原则的民主集中制的提出 二、民主集中制与苏维埃国家政权建设 三、民主集中制在苏维埃司法中的体现 第三节 法制统一论 一、法律体系完善:法制统一的前提 二、法制统一:司法统一的基础 第四节 权力监督论 一、人民监督权:实现人民主权的保证 二、人民监督有助于防止权力的滥用 第四章 列宁司法思想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司法独立 一、司法隶属于行政:苏维埃政权初创时期的选择 二、司法独立于行政:苏维埃政权机关职能分工的历史需要 三、司法独立的应然与实然:社会主义三权关系的辩证分析 第二节 司法平等 一、人的自然权利的不平等与“同类人审判” 二、公民在司法面前地位平等 三、诉讼权利的平等 第三节 司法民主 一、民主制与司法民主 二、人民陪审制 三、法官民主选举制 四、公开审判 第四节 司法监督 一、执政党对司法的监督 二、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的监督 三、检察机关对司法审判的监督 四、社会监督 第五节 司法公正 一、法律本身公正:司法实质公正之前提 二、秉承正义理念依法司法 三、罪责法定,严格执法 第五章 列宁司法思想的制度建构和实践 第一节 司法在苏维埃国家政权机构中的地位 一、苏维埃司法体制的建构 二、苏维埃司法体制的宪法实践 第二节 苏维埃法院制度的建构和实践 一、苏维埃法院的职能性质 二、苏维埃法院的任务 三、苏维埃法官的选任 第三节 苏维埃检察制度的构想和实践 一、苏维埃检察机关的性质 二、苏维埃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三、苏维埃检察机关的职能任务 第六章 列宁司法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 第一节 列宁司法思想对苏联司法制度的影响 一、法官选举制思想的影响 二、人民陪审制思想的影响 三、法律监督思想的影响 四、司法功能定位的影响 第二节 列宁司法思想对我国司法制度的影响 一、司法体制的借鉴与影响 二、法院制度理念对新中国的影响 三、检察制度理念与新中国检察制度的实践 第三节 列宁司法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正确认识列宁司法思想的局限性与时代价值 二、借鉴列宁司法思想服务现实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瞬之间。郑州大学法学院已经走过了二十六个春秋寒暑,现已将近而立之年。在兄弟单位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历经几代郑大人的不懈努力,郑大法学院逐步发展为拥有一个法学博士学位点,两个一级学科(法学和法律)硕士点,九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法学本科专业,四个省级重点学科,两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教学研究性法学院,成为中原大地从事法学教育与学术研究的重镇。 进入21世纪的郑大法学院,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按照引进与培养并举、倡导教师博士化的方针,在近8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业已过半。作为法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和学术骨干,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正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崭露头角。
后记
本书是根据我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它凝结着我攻读博士学位三年的心血和汗水。论文经过修改并最终出版与读者见面,可我心里并不轻松.总是惴惴不安。不轻松的是年届不惑方取得博士学位而自己的学术之路才刚刚开始;惴惴不安的是,由于自己学识浅陋研究能力有限,而列宁司法思想散见于其内容博大精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法律思想理论之中,凭我学力难以把握其精髓和真谛,所以,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之处在所难免。尽管心有不安,但我还是斗胆将这份拙著呈现给读者,至于是否能够令人满意,我是丑媳妇不怕见公婆了。 回顾多年的求学和工作交替历程,至今仍是感慨良多! 出身农家的我,大学毕业后无奈地被分配至乡下一个小农场从事所谓的工业统计工作,其实也就是填写几个小作坊的生产数据报表。当时工资微薄,每月交过伙食费后,囊中所剩无几,以至于每次回家要先数一数口袋里还剩几个毛票和硬币是不是够车票钱。一个当初村里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大学毕业生,抱着现在看来狭隘而当时却是宏大的做一个小法官或者检察官回家光宗耀祖的理想,兴冲冲返乡工作却没想到从事比自己的小算盘还差十万八千里的农场统计工作,当时心情是糟糕极了。可以说,与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兴高采烈地去竞聘村官绝对是两重天地的心情,毕竟时代不同了。
文摘
第一章 导论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者,他成功地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两种制度并行发展的历史新纪元,改变了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进程。假如要评选20世纪知名度最高的人物,列宁必定是候选人之一;假如要评选对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潮,列宁主义必定是其中之一。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创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创造性地探索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世界人民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光辉前景,从而推动了20世纪社会主义潮流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和发展。 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帝国主义时代的国际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与俄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集中人民智慧,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决了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列宁主义阶段,进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列宁国家政权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哲学理论、经济理论、宗教理论以及法学理论等一个博大精深的学说体系。
ISBN9787503697289,750369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王建国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