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典问题研究》包括了第一部分 词典编著与语言文字规范、第二部分 词典立目琐议、第三部分 词典注音的若干思考、第四部分 词典释义的理论探讨、第五部分 词典释文语言及成语典故溯源、第七部分与词典编著相涉的考释与有关诂训。
编辑推荐
《词典问题研究》此书系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承担结题的国家语委“十五”规划科研项目,《辞书编纂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主成果。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词典编著与语言文字规范
一我和辞书
二为语言文字规范服务是词典的天职
三辞书描写主义之我见
四词典规范与编著者素质
五要有特色要有创新
附录“亟”字字形变革所引起的思考
第二部分 词典立目琐议
一词典立目规范议
二专类词典应重视“正名
三为典故正名
四词典收字与字典收词
五辞书与错字
六《现代汉语词典》推荐词形检讨
七方言词偏于记音及其对汉语的影响
八方言本字考要重视典籍考索与词义分析
九合肥方言本字与古音及语音发展规律
十合肥方言与阴阳对转
十一方言本字与音变、合音问题
十二典故词语的构词与立目问题
附录《现代汉语词典》词形三则
倒霉·触霉头·霉气
第三部分 词典注音的若干思考
一审音应该要多一些审慎
二审音的从众从俗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度
三词典注音应该统
四关于注音和书证对号的问题
五假借与通假义的注音
六“破读”字的注音
附录关于“拗”的读音问题
第四部分 词典释义的理论探讨
一词义是自在的
二词义的判定原则
三关于古注及现有辞书的我用
四辞书编纂与食古泥古
五词典释义与训诂
六推求词本义的途径
七词典在词本义列立上的一些问题
八辞书与典故
九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
十论典故的特殊修辞功用
十一辞书与修辞
十二辞书与文学
十三辞书与姓氏
十四假借与通假义的处理
附录“大器晚成”初义辨
“公不若毋多”解
此物非彼物考释四则
论助动词“见
第五部分 词典释文语言及成语典故溯源
一辞书与语言
二辞书释文用语及其使用规范
三成语溯源规范浅议
四关于典故词溯源问题的若干思考
五关于典故溯源的再思考
第六部分书证及与书证相关的问题
一辞书与书证
二书证的作用与选取
三必须注意书证核对
四《汉语大词典》中的古籍误读举隅
附录《尚书义考》整理本指瑕
考察用典与唐诗整理
唐诗异文订讹当审慎
——兼与黄灵庚先生商榷
“卢杷”还是“卢杞
许浑与杜牧重出诗考
许浑与杜牧以外诸人重出诗
《诗渊》中所收的许浑诗
第七部分与词典编著相涉的考释与有关诂训
一合肥方言单音动词考释
二合肥方言单音动词再考释
三合肥方言单音动词三考释
四合肥方言单音动词四考释
五合肥方言单音动词考释续补
六合肥方言单音动词考释再补
七合肥方言单音形容词考释
八合肥方言单音形容词二考释
九关于合肥方言“擐”的考释
十关于合肥方言“扔”的考释
——兼论《老子》中“扔”及《说文》中“乃”等十一释“坳堂
附录李鸿章安徽明光诗笺传
李鸿章自安徽入都诗笺传
郭编《古代汉语》若干问题管窥
《庄子今注今译》商改 序言
自上世纪70年代编写《汉语大词典》开始,我便和辞书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缘分。它让我学会了踏实,学会了“磨”的功夫,这让我受用了大半辈子。
也许是因为我与辞书的这近半个世纪情结,国家语委让我承担了《辞书编纂与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这样一个“十五”规划科研项目。课题接手后不久,我便转到了能把国家需要看作是学校需要的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安徽文达集团董事长谢春贵先生、安徽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院长杨义青教授对这个项目十分重视,让我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项目研究中,除在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外,还亲自过问项目进度、成果质量,再三敦促我务必要圆满完成任务。 文摘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像国外那样收词贯串古今的、真正意义上的描写性辞书,但是描写性辞书却早在明清时就已出现。如《经籍纂诂》以及一些雅书,在释义上即取描写主义。它们纂集前人的训诂材料,纵使同属一个义项,因前人表述不同,它们往往不作分析地把所有不同的表述全面予以罗列。同样一个书例,各家解说不同,它们往往也不作评判地把这些解说尽数收录。清人冯梦兰所编的《叠雅》就“绎绎”一词即罗列了七个词义,其中有些不同的词义即是就同一书例而说的。建国后的辞典,如修订版《辞海》也偶或一见有就同样书例列两个以上义项这样一种现象,如“无害”即实际是就同一书例(一为《史记·萧相国世家》,一为《汉书·萧何传》,前作“无害”,后作“毋害”)而收有前人的两个不同说法,并且分列为两个义项。至于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的描写现象则更加普遍,它不仅表现在释义上,而且更表现在立目上。
ISBN | 7811107643,978781110 |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王光汉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