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历史的深处》(1987年出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本书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为前导,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在历史观方面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变革。本书剖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范畴和思想的理论价值、内在矛盾,并对马克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性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编辑推荐
陈先达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方面成就斐然。著作和论文曾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七、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吴玉章奖金一等奖等多种奖项。本书是《陈先达文集》第一卷,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为前导,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在历史观方面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变革。 作者简介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江西鄱阳,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是新中国建立后培养出来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现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北京市社科联常委、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从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方面成就斐然。著作和论文曾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七、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吴玉章奖金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前言/1
导言 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1
第一章对宗教的批判——通向实际生活的大门。论自我意识和自由/28
第一节自我意识原则的确立——由人的机械性到人的能动性的思辨表现/29
第二节马克思对自我意识哲学的探讨/32
第三节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人性高于神性/36
第四节自由是精神存在物的类本质。自由的种与类/43
第五节私有者的利益同人道的对立/50
第二章在克罗茨纳赫对历史的研究。从批判宗教到探讨国家/55
第一节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人性国家与非人性国家/56
第二节人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人的社会特质和
肉体特质/61
第三节政治国家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二重化/68
第三章探讨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异化论和社会革命论
的结合/75
第一节政治动物——市民社会成员——人/76
第二节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82
第三节无产阶级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获得
彻底解放/86
第四章哲学和经济学研究的结合。从异化到异化劳动/91
第一节研究经济领域中的异化。试图确立解释各个
经济范畴的方法论原则/92
第二节人是社会联系的主体。真正的社会与异化的
社会/99
第三节“谋生劳动”中的异化。论货币和信贷/105
第五章异化劳动理论的全面阐述。雇佣劳动中的异化/111
第一节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劳动的雇佣性质/112
第二节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真正的劳动和
异化的劳动/116
第三节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的
多种表现/128
第六章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在矛盾。向唯物史观过渡的必要性
和必然性/139
第一节 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本主义因素/140
第二节 超越费尔巴哈,向历史唯物主义前进/145
第三节对黑格尔异化观的批判改造,探讨历史的辩证
运动/153
第七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163
第一节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异化自然与人化自然/164
第二节人的社会本性。社会的人与非社会的人/173
第三节由实践范畴到劳动范畴。论自然科学在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180
第八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特色和历史地位/189
第一节 《手稿》的主题和它的哲学论证/190
第二节对《手稿》的不同理解/194
第三节《手稿》的历史地位/209
第九章对鲍威尔异化观的批判。论历史和群众/214
第一节从黑格尔到鲍威尔。对鲍威尔非批判唯心主义
异化观的清算/215
第二节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228
第三节历史和群众。物质利益的作用/234
第十章由“异化劳动”到全面确立唯物史观的理论耀备 /237
第一节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初步接近/238
第二节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观与历史观的结合/244
第三节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49
第十一章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面创立/256
第一节出发点转移的完成。劳动从作为人的内在本质
到作为社会存在的基础/257
第二节深入到生产过程内部。从研究个体和类的矛盾
到发现社会自身的规律/266
第三节对异化问题的新认识。从用异化解释分工到
从分工中探求异化/277
第四节从实现人的本质到人的全面发展/288
第十二章唯物史观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对资本主义社会史
和社会结构的分析/294
第一节社会整体观和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295
第二节 历史和人性。历史评价的尺度/302
第三节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对阶级斗争物质基础的
探讨/315
第四节唯物史观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323
第五节掌握阶级社会历史的钥匙/330
第十三章1848年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发展。马克思对法德
革命经验的总结/336
第一节1848年革命和抽象人道主义原则的破灭/337
第二节历史进步与社会变革。社会革命的必然性与
必要性/344
第三节对国家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351
第四节历史的主体与客体。历史人物的评价/358
第十四章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研究的深入结合。对资本主义
社会形态的系统分析/366
第一节唯物史观的新发展/367
第二节社会形态和人/377
第三节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再考察/385
第四节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社会形态更替的顺序性和跳跃性/390
第五节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和对史前社会的探讨/396 文摘
书摘
在自然界中,人们看到的是物质和运动;而在社会领域,看到的是人的
意志和行为。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在这个领域中进行活动的是有意识、
有激情、怀着各自目的的人。但人们的目的并不都能产生预期的结果,它表
现为一连串的偶然性,而且具体的历史事件,具有不可重复的单一性。社会
生活所呈现的这种主体性、单一性、随机性的特点,成为横跨在自然和社会
之间的“活动翻板”。即使是比较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当他们把视线由自然
转向社会,一进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几乎都是被这块活动翻板翻向了唯心主
义的深渊。列宁曾经总结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指出以往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
主要缺点:第一,以往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
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
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一切历史
理论恰恰都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这也就是说,以往一切历史理论都停
留在人们的主观动机上,而且是伟大人物的主观动机。列宁总结的以往历史
理论的根本缺点,是同社会在主体意识中所呈现的表面特征相一致的。
正因为这样,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早于对社会的认识。如果说在本体
论和认识论方面,曾经历唯物主义的几种形式,历史领域则不同。在唯物史
观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在这个领域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但不能由此得出结
论,历史观没有发生过形态的变化,更不能说人类以往对历史的认识毫无建
树,只是一连串谬误。正如同客观历史自身一样,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进
步的。
就与马克思关系密切的西方文化传统而言,早在希腊罗马时代,就出现
了诸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波里比阿、毕克托、老加图、萨鲁斯特、李维
、塔西佗、普鲁塔克等著名历史学家,写了关于古代波希战争、伯罗奔尼撒
战争,以及关于希腊、罗马历史的著作。他们力图保存人类已达到的成就,
不致湮没无闻,而且努力探求某些历史事件的原因,这表现了人类对自身活
动的兴趣和关注。
P3
| ISBN | 7300070418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陈先达 |
| 尺寸 | 16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