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共处理论与现实格局的形成 [平装] 978754302359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和平共处·理论与现实格局的形成》内容简介:和平共处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关系等学科的共同研究热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既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又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从广义上而言,和平共处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不诉诸武力或不以武力相威胁,不相互干涉内政,不进行侵略和征、服,在相互交往中表现为一种较为正常的关系;从狭义上而言,和平共处则是指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国家间一种非交战状态。和平共处问题之所以成为研究热点,取决于多种因素。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出现和壮大;二是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出现于拥有地缘政治优势的欧亚大陆,而且连成一片;三是两种制度国家间的共处共存始终是其关系的主调。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和两种制度国家关系的演进,特别是由于苏联、东欧的剧变,对和平共处的研究再度升温,历史学家、国际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此。《和平共处·理论与现实格局的形成》立足于大量的历史材料和现实的研究动态,系统地对和平共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它包括绪论和正文的五个部分。
编辑推荐
《和平共处·理论与现实格局的形成》:中华博士文库。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一种策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列宁提出和平共处思想的背景 第二节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与实践 第三节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与实践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 结盟前后: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和平共处 第一节 苏联为和平共处而斗争 第二节 二战期间的结盟与争吵 第三章 美苏对抗:二战后的共处关系 第一节 遏制·缓和·再遏制:共处规范的变迁 第二节 共处的困境 第四章 五项原则:中国的巨大贡献 第一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独立自主 第三节 邓小平对和平共处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五章 科技发展:竞争共处的关键?I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对两制共处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竞争共处是国际关系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本书的选题、结构、思路和写作,是在我的导师杨宏禹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进行的,他为我写作的顺利完成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尤为重要的是,杨先生还以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宽厚待人的为人之道,教给了我许’多远比写作更有意义的东西,使我在业务上和思想上都受益匪浅。这部书稿也凝结了我的家人的心血,我的父母、岳父母和妻子朱静承担了许多的家务,并使我有良好的心境完成写作。政法学院的领导和国际关系教研室的同事们,为我分担了不少工作。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的石挺处长和武汉出版社的郭庭军先生对本书的出版所给予的热情帮助。
文摘
战争的严酷现实,铸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以英、美、苏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体系。它们的合作与相互声援,谱写了一曲世界人民共同战胜邪恶,维护和平的赞歌。然而,这种结盟与合作体系中有一个矛盾是无法克服的,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相互敌视,战争虽暂时将之转化为次要矛盾,但它确实就像一个幽灵,这些大国始终未能摆脱它。战争刚一出现转机,这一矛盾就再次上升为主要矛盾,致使苏联同英国、美国的合作是在争吵中进行的。这一状况决定了它们的同盟关系是相当脆弱的。 第一,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互不信任。这或许是苏联同英、美之间同盟瓦解的根本原因。双方在外交实践中随时突出意识形态的分歧,造成了这些国家间相互怀疑,这种心态不仅在战前,就是在战争期间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它们最为担心的就是自己一方在这场特殊合作中丧失了利益,而对方获取了比自己更多的利益。美国和英国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之所以迟迟不肯向苏联提供重型武器的援助,关键就在于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都不愿把重型武器,如坦克、飞机和高射炮送到俄国战场……三国政府要举行一次会议,共同充分研究每个战场的有关战略利益和我们各国的利益”(霍普金斯语)。即便是在援助过程中,相互间的埋怨、指责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当苏联红军实施全面反攻后,美国、英国千方百计阻挠苏联的行动。
ISBN9787543023598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作者刘从德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