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问题》内容简介:尼采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既是理解尼采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20世纪以来人文精神价值转向的一个关键问题。但国内学者对此尚少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问题》通过对尼采关于近代认识论、宗教文化、艺术现象批判的研究,全面梳理了尼采的传统形而上学批判问题。在此基础上,《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问题》进而叩问尼采自身的形而上学立场-权力意志学说的基本价值命意,反思尼采形而上学批判在逻辑上不自足的一面以及由此引发的可能消极后果。此外,《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问题》对尼采思想与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辨析,视野开阔,论据翔实,立论审慎,分析深入,对关注西方哲学、后现代文化的研究者及爱好者均有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问题》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陈奇佳,男,1970年10月出生,浙江温岭人。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基督教文化、大众文化。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基督教影响”,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发表论文、评论50多篇,论文多次为《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著有《被围观的十字架: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消费偏好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日本动漫艺术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夏衍传》(北京十月出版社1998年版、合著)等。曾获第11届、第13届田汉戏剧奖戏剧评论二等奖。 目录
前言/1
第一部分 尼采对近代形而上学问题的批判/7
引言/8
第一章 从经验主义到肉体中心/11第一节 尼采哲学与近代经验主义/11
第二节 从感官经验走向肉体中心/17
第三节 一点质疑/28
第二章 尼采的反本质观念(上):近代认识论之否定/33
第一节 人类语言思维的先天局限及其修辞性质/33
第二节 从非逻辑的观点看/38
第三节 近代认识论框架中的其他问题/42
第四节 一点质疑/47
第三章 尼采的反本质观念(下):反契合论/52
第一节 契合论与拟人论/52
第二节 尼采的反契合论/58
第三节 尼采反契合论的启示及其影响/62
第四节 契合论的陷阱/65
第四章 在尼采与反本质主义之间/70
第一节 反本质主义与逃避形而上学的恐惧/70
第二节 尼采、反本质主义与纳粹/74
第三节 抗拒死亡与肉体的危险/78
第二部分 尼采与宗教问题/85
引言/86
第五章 尼采的基督教批判问题研究/88
第一节 尼采早期的基督教批判/88
第二节 尼采后期基督教批判(之一)/93
第三节 尼采后期基督教批判(之二)/95
第四节 关于基督教思想界的回应/103
第六章 古希腊宗教的亲和力/109
第一节 酒神传说的哲学解释/110
第二节 酒神谱系中的其他神祗/116
第三节 日神的命运/120.
第四节 与希腊宗教整体性的关系/122
第七章 印度的宗教:婆罗门教与佛教/124
第一节 吠檀多不二论的影响/124
第二节 轮回观的启示/127
第三节 摄生术与快乐的科学/129
余论权力意志与等级制/130
第八章 来自波斯先哲的启示:琐罗亚斯德教若干问题/132
第一节 琐罗亚斯德教在西方流传情况简介及它可能对尼采的影响/133
第二节 尼采对琐罗亚斯德教教义的内在运用/136
第三节 三个考据/140
第九章 关于其他的宗教问题/145
第一节 德国本土民间宗教/145
第二节 犹太教/149
第三节 原始基督教/151第四节 伊斯兰教/153
第五节 中国的宗教/154
第十章 尼采宗教思想评论/157
第一节 简说尼采的“复合多元”观念/157
第二节 神学与尼采的终极关怀/167
第三节 地位待定的狄奥尼索斯/174
第三部分 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179
引言/180
第十一章 艺术与形而上学问题/183
第一节 唯美主义的艺术形而上学/183
第二节 泛艺术论的艺术形而上学/187
第三节 泛艺术论的梦幻基础/192
第四节 语言的艺术本质/196
第十二章 狄奥尼索斯的拯救(上):肉体的尊严/203
第一节 狄奥尼索斯与肉体的欲望、激情/203
第二节 自然之力和赤子之心/207
第三节 越界的追求:醉与疯癫/214
第十三章 狄奥尼索斯的拯救(下):笑的力量/220
第一节 笑的研究:一种被边缘化了的声音/220
第二节 笑的力量和痛苦的含义/224
第三节 狂欢节的丰饶/229
结语:重启的命运之门/235
参考文献/247
后记/262 序言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在《快乐的科学》中曾写道:一个疯子在大白天手提灯笼,跑到市场上,在一群不信上帝的人中大谈“上帝死了”。虽然,同是无神论者,但这群人也根本不理解疯子的“疯言疯语”。于是:
疯子……打止了,他举目望听众,听众默然,异样地瞧他。终于,他把灯笼摔在地上,灯破火熄,继而又说:“我来得太早,来得不是时候,这件惊人的大事还在半途上走着哩,它还没有灌进入的耳朵哩。雷电需要时间,星球需要时间,凡大事都需要时间。即使完成了大事,人们听到和看到大事也需假以时日。这件大事还远着呢!比最远的星球还远,但是,总有一天会大功告成的!”
没有疑问,疯子的形象及其命运乃是尼采的自喻。相对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确“来得太早”了一些。尼采始终自负,但在其生前的主流文化界的眼中,他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不得志的美文家、二流的古典语文学家。他的思想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其身后(准确地说,是在其精神崩溃后)。在身后,尼采被评论界当作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体家之一、唯美主义的伟大同路人、文化历史哲学的开创者之一、存在主义的先驱与标志性人物、法西斯主义思想的预告者、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时代反理性的“腐朽没落”思想文化的代表、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先知与预言家、现代语言哲学的重要奠基者、人道主义与启蒙精神的坚定捍卫者、现代艺术革命的主要发起人、基督教神学现代变革的重要思想源泉、欧洲文化“隐微”传统的伟大继承者和发扬者等等。 后记
本书根据我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在2003年初夏,我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按照原来的计划,我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消化各位论文评阅老师的意见,修改论文的薄弱环节,然后联系出版。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相关问题思考的深化,我却逐渐有了一些别样的感悟。当年在博士论文的《后记》中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刻,我越尝试着让自己的心灵向尼采所倡导的价值向度开放,我就越感到,他的学说在整体上是不周备的,在实践上是不可行的。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说,尼采的学说也许不失为是一剂有助于起病人于沉疴的猛药,但它本身亦多有致命的元素,绝不能成为日常行止的指针。因此,在论文中我时常要针对尼采学说普泛化之不可行性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按照一般的说法,总是要对研究对象的观点抱以同情理解的态度才能阐发其学说的精微之妙,但我得承认,我能够在理智上理解尼采的学说,却无论如何不能“同情”他的观念。我丝毫也不认为他的学说足以在根本上推翻康德、推翻启蒙主义所确立的价值标的。即使是像近些年来被广泛地予以高度评价的“肉体意识”等问题,我也觉得这种理论追溯到根柢处,并未见得比中国道教的性命双修甚至印度教的性力派等学说提供了更多新鲜的或深刻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我看来,像这样的学说实在很难说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所确立的价值有什么根本的改造意义。
经过几年来内心反复的权衡,我意识到,自己原来选择的批判尼采哲学的基本价值立场有些偏狭。在当年,我也许过分同情地认同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所确立的价值体系了。而问题是,如果这种体系不存在着基本价值命意上的问题,西方近代以来如何会产生如此深刻的所谓“现代性的危机”——也就是尼采在后期反复强调的“欧洲虚无主义”? 文摘
除了上述的问题,尼采对认识论中的其他一些基础性问题,如知性与理性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先天综合判断的问题、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问题、自在之物的问题、目的论问题等等,均有尖刻而彻底的否定。其理论根据无非是我们上两节所分析的两点,即“语言思维不可能与实在有关”;“逻辑的起点从逻辑的观点看是非逻辑的”。因此,我们在文章中就不一一过细地加以介绍分析了。我们着重只谈他对主客体关系、时空观念、因果论的批判。
一、主体问题
主体问题作为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和近代欧洲哲学对“人”的各种基本性质的贞定紧密相关,也和启蒙运动通过认识论来构造人和存在之间关系的思想方法有很深的关联。主体观念被设定为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考察问题的方法,包含着各种人的类的规定性,但又强调这种类的规定性必须体现在具体的个人身上。质言之,主体与个体的关系和一般的概念与现象间的关系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每一个个体的存在虽然都是从各自的侧面显现着主体的性质,但每个个体之存在都有着其绝对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显然并不是源自于对主体理念的“分有”关系。事实上,对人来说,主体观念永远是一个未完成式,它只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对自我能力的无尽探索与阐扬之中。
近代以来,在不同的哲学发展阶段,哲学家们对主体性质强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由于受到笛卡尔的影响,思想家们一般地都比较重视研究主体的认识能力。
                    | ISBN | 9787010093680,701009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作者 | 陈奇佳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