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平装] 978730012123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内容简介: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无论对于理解西方哲学还是对于研究中国哲学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以梳理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为主旨,概述了形而上学的概念、问题和历史演变,分另Ⅱ讨论了柏拉图的形式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世纪的形而上学、近代早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黑格尔与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20世纪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以及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大体上概述了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并且重点分析研究了在形而上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过程。
编辑推荐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是哲学文库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张志伟,北京人,195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之一),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之一)。曾获第一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北京市和教育部国家级外国哲学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研究方向:西方哲学。著有《康德的道德世界观》、《生与死》、《西方哲学十五讲》,主编《西方哲学问题研究》、《西方哲学智慧》、《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导论》和《形而上学读本》等。
目录
第一章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一、形而上学的概念 二、形而上学的问题 三、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柏拉图的形式论 一、理论名称与系统性 二、划分形式世界与可感世界的论证 三、形式:普遍与模型 四、分离、分有、摹仿 五、个别物的不完善与变化 六、形式与Being(是,存在) 七、太阳之喻 八、线段之喻 九、洞穴之喻 十、柏拉图对形式论的自我批判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聂敏里 一、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问题 二、实体 三、形式 四、形而上学 五、宇宙论 第四章 中世纪的形而上学 一、对中世纪形而上学的偏见 二、中世纪形而上学概论. 三、中世纪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四、存在论的上帝概念与创世论 五、存在本身与存在的秩序 六、恩典的去自然化与偶然性的世界 七、自由意志与个体性观念 八、神意与历史 九、爱的神秘主义 十、基督君主国与基督徒共和国 第五章 近代早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一、近代早期哲学的中世纪哲学背景: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例 二、科学革命的形而上学主题 三、近代早期形而上学的范式转型 四、怀疑论与确定性 五、近代早期形而上学中的因果性问题 第六章 康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形而上学批判 三、自由 四、理智世界 五、目的论 第七章 黑格尔与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 一、黑格尔与康德 二、实体即主体 三、逻辑一形而上学 四、形而上学体系 五、辩证法 六、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 第八章 20世纪语言哲学视野下的形而上学 一、“分析的形而上学”——历史性的勾勒 二、拒斥形而上学与语言视野下形而上学的复兴 三、当代英美形而上学研究概况 四、当代英美形而上学中的因果性问题概述 第九章 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 一、此在的形而上学 二、解构形而上学 三、存在之思 第十章 形而上学与后现代主义 一、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宏大叙事 二、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本原之学 三、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表象论 结语 后记
序言
时光已悄然走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哲学这门古老的思想技艺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屡经淘漉,在主题、方法和形态上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然而,在自身中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在思想中对智慧境界的探寻,在反思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把握,却是她一以贯之、经久不衰的品格。正是这些品格,使每个时代杰出的哲学思想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我们正处在风云际会的全球化时代,纷繁复杂的时代变迁既为理智生活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思想材料,也向哲学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如何描述我们的生活世界?如何刻画我们实际的生存境域?如何让驰骛于外物的内心生活重新赢得自足的根基?如何穿越各种技术统治的壁垒,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我们也站在古今中西的十字路口,源流各异却又殊途同归的各种思想资源既为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也让哲学面对数不清的艰难抉择:如果哲学真的是带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那么梦想中的家园是在古老的期盼中,还是在今日的创造中?既然以往的哲学已经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安身立命和改造世界的指南,确立了各个层面的观念批判和社会批判的原则,当今的哲学又如何在继承、革新和创造中描画自身的范式? 这些问题,这些挑战,已然引发了多种多样的回应。这些回应方式接续着哲学长河中的伟大传统,举其卓有成效者,或以经典文本为研究对象,与哲学大师晤对,与时代问题对接;或直面哲学问题,以锐利才思洞幽烛微,以当代立场梳理剖析;或在反思中拷问现实哲学问题,举凡伦理人生谜题、宗教信仰困境、科技生态难题,皆以哲思相发明,力求化危机为契机。 在回应这些挑战的学者中,既有涵泳覃思的学界耆宿,也有意气风发的中青年才俊。以新一代中青年学者之佼佼者而言,视野开阔而不故步自封,沉着稳健而能破门户之见,多能将本土资源与异域资源相贯通,将才气与襟怀相融会,管窥锥指,亦能以小见大,旧瓶装新酒,未必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为了让这些当代的回应更充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当代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哲学文库编委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遴选佳作,荟萃英华,推出“哲学文库”系列研究丛书,以期回应哲学应当直面的各种挑战,应当反思的各种难题,力图敞开更广泛的理论视域,力求奠定更深厚的思想地基。假以时日,集腋成裘,汇成系列,对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当大有裨益,亦能于国际学界赢得一席之地。 是所望焉。谨序。
后记
“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是我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于1998年。惭愧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天才结项。一方面由于承担大量的行政工作,没有完整的时间完成项目,另一方面最初对这个项目的难度估计不足,总之,责任在我。 立项之初,我打算独立完成这个项目,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觉到这样的项目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结项成果《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是集体支持的产物,没有合作者们的鼎力支持,这个项目是不可能完成的,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项目结项时,评审专家们对我们的成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意见,我们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做了相应的修改,在此也向评审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本成果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艳辉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向李艳辉女士和责任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 关于形而上学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本书只是初步的成果。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以就教于学术界的专家同行以及关注形而上学问题的广大读者。
文摘
插图: 哥白尼(1473-1543)在临终前发表了著名的《天体运行论》,以日心说取代了当时教会所认可的托勒密的地心说,这便是通常所说的伟大的“哥白尼革命”。不过,日心说与我们直接的日常生活经验不符,日常生活所经验的地球确实是不动的,而太阳确实是东升西落的。那么,我们是应该相信日常生活的亲身经验与基督教会一直坚持的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和托勒密地心说天文学,还是应该相信根据更系统的天文观测和更简洁的数学模型而确立的日心说呢?在系统观察的经验和理性能力与生活经验和信仰权威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究竟该何去何从?日心说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l of Samos,约前310-前230)就已经提出了地球自转和绕日公转的思想。但哥白尼最突出的特征是把天文学事实置于一个比较简单和比较和谐的数学秩序之中,因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几何的简单性思想。②这在哥白尼的后继者开普勒那里最为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果承认哥白尼最初的假设,即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而非地球,那么一种圆锥曲线就足以描述每一颗行星的轨道,地心说中偏心圆和本轮的全部复杂性已淹没在椭圆的简单性之中了。③对物理原因和对几何结构的研究是结合进行的,二者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数学的模型战胜了经验的常识,以手指天的柏拉图取代了观法于地的亚里士多德。在伽利略和牛顿看来,宇宙并不是等级制下的有限宇宙,而是开放的、无限的;宇宙到处都是同一的,都遵循着自然法则。
ISBN978730012123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