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运筹学通论》主要内容:运筹学的目的是为职能管理人员提供定量分析的方法与科学决策的依据。本课程是管理学各学科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也是教育部所辖管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拟订的管理学门类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管理学各专业的学生掌握运筹学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与基本方法,重点是对各种模型与方法的运用。建议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与建模求解,以及适当采用算法编程与计算机应用的实习训练等,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以便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本课程的高深内容,以及为将来实际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读者自学《管理运筹学通论》,也可据以参照实施。
编辑推荐
《管理运筹学通论》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0章 绪论
0.1 什么是运筹学
0.1.1 引言
0.1.2 名称
0.1.3 定义
0.1.4 特点
0.1.5 内容
0.1.6 相关学科
0.2 运筹学简史
0.2.1 混沌时期(古代)
0.2.2 朦胧时期(近代及现代初叶)
0.2.3 初创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0.2.4 确立时期(1945-1955年)
0.2.5 扩展时期(1956年以后)
0.2.6 我国现代运筹学概况
0.3 运筹学模型
0.3.1 引言
0.3.2 运筹学模型的建立
第1章 线性规划基本性质
1.1 线性规划的一般模型
1.1.1 引例
1.1.2 线性规划的通式
1.2 线性规划的图解法
1.2.1 图解法的基本步骤
1.2.2 图解法的几点说明
1.2.3 解的几种可能结果
1.3 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
1.3.1 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
1.3.2 非标准形LP问题的标准化
1.4 线性规划的解及其性质
1.4.1 线性规划的解的概念
1.4.2 凸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1.4.3 线性规划的解的性质
1.4.4 求解线性规划的枚举法
1.5 线性规划的应用模型
1.5.1 生产计划问题
1.5.2 食谱问题
1.5.3 产品配套问题
1.5.4 下料问题
1.5.5 配料问题
习题
第2章 单纯形法
2.1 单纯形法的基本思想
2.1.1 方程组形式的单纯形法
2.1.2 单纯形法的几何意义
2.2 单纯形法原理
2.2.1 初始基本可行解的确定
2.2.2 最优性检验
2.2.3 基本可行解的转换
2.3 单纯形法的计算过程
2.3.1 单纯形表
2.3.2 单纯形法的计算步骤
2.3.3 单纯形法计算之例
2.4 人工变量法
2.4.1 大M法
2.4.2 两阶段法
2.5 单纯形法补遗
2.5.1 变量的相持及其突破
2.5.2 单纯形法的矩阵形式
2.5.3 改进单纯形法
习题
第3章 对偶原理
3.1 线性规划的对偶关系
3.1.1 对偶问题
3.1.2 对偶关系
3.2 线性规划的对偶性质
3.3 对偶关系的经济解释
……
第4章 灵敏度分析
第5章 运输模型
第6章 整数规划
第7章 动态规划
第8章 网络分析
第9章 决策论基础
第10章 决策分析
第11章 矩阵对策
第12章 排队论
第13章 存贮论
第14章 目标规划
第15章 非线性规划
第16章 多目标规划
第17章 多属性决策
第18章 线性规划降价算法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序言
本书自1995年以《管理运筹学》为名首版发行以来,迄今已逾10年。本次再版,保留了首版的全部章节,仅对绪论和单纯形法两章内容做了一些删改、修补;对某些例题、习题,依据其实际背景,做了适时调整。本书前身最早于1985年主要用做126学时的本科运筹学课程讲义,在校内发行使用10余年;1995年首次正式出版,也仅限于校内使用,未向全国发行。其后,为适应较少学时相应课程教学所需,特别作为MBA系列丛书之一,于1998年出版了简缩本书内容的同名教材,面向全国发行,目前已达第5版。因此,本书这次再版向全国发行,为示区别,特更名为《管理运筹学通论》。
运筹学的目的是为职能管理人员提供定量分析的方法与科学决策的依据。本课程是管理学各学科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也是教育部所辖管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拟订的管理学门类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管理学各专业的学生掌握运筹学主要分支的基本概念、基本模型与基本方法,重点是对各种模型与方法的运用。建议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与建模求解,以及适当采用算法编程与计算机应用的实习训练等,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以便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本课程的高深内容,以及为将来实际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读者自学本书,也可据以参照实施。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整体统一、融会贯通、通俗直观、便于自学。除此之外,本书还独具些微创意。如对线性规划,用“对偶关系”而非“对偶问题”作为“对偶原理”的基础,并且提出独具特色的“关系3”,据以更加便于直接求出任何LP问题的对偶问题;在“对偶性质”中首次提出“兼容性”新词;在“经济解释”中,区分“对偶变量”与“对偶问题”,分别给以解释;尤其在美国学者提出的“影子价格”概念的基础上,首次并列提出“影子利润”的概念,并将二者合称为“影子价值”,从而纠正了以往将这二者混为一谈的错误;首次提出“参数的影响范围”新词,并用以取代原来的“参数的变化范围”旧词,从而避免了在其定义及其使用中的种种含混不清之处;并且,例如,在“参数c,的影响范围”的表述中,首次引入其“增量上下限”的专用符号△c+与△c-,从而使其公式更加规范和便于述用;首次提出“交替单纯形法”新词,并用于“灵敏度分析的基本程序”中,使其应用更为便利。 文摘
插图:
ISBN | 9787561136256 |
---|---|
出版社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韩大卫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