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观经济学(第4版)》着重于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做一番明晰的介绍。在叙述的方法上,作为一本导论性的经济学教科书,不是拘泥于烦琐的推导和演绎,而是将复杂深奥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从而让读者确实感受到如同萨缪尔森所说,“经济学竟然能够如此地意趣盎然”,经济学是一门“激动人心的学科”。
编辑推荐
《微观经济学(第4版)》:21世纪经济管理类教材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经济学简史、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节 经济学简史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四节 社会的技术可能性
一、投入和产出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二章 供给与需求原理
第一节 需求
一、需求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三、影响需求的因素
四、需求量和需求水平的变化
五、需求的弹性
第二节 供给
一、供给
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三、影响供给的因素
四、供给量和供给水平的变化
五、供给的弹性
第三节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及其变动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二、供求曲线移动对均衡的影响
三、需求和供给的方程式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边际效用分析
一、边际效用及其递减规律
二、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
一、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
二、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
第三节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一、预算线
二、消费者均衡
三、收入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四、从个人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一节 厂商的目标和生产函数
一、厂商的目标
二、生产函数
第二节 只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二、可变投入使用量的合理区间
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三节 两种可变要素按不同比例变动的生产函数
一、等产量曲线
二、边际技术替代率
三、生产的经济区域
四、等产量曲线的两种特例
第四节 两种可变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的生产函数
一、规模收益
二、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
三、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
四、规模收益变动的图示
第五章 成本理论
第一节 等成本线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一、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二、生产扩展线
第三节 成本的概念
一、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二、外显成本和隐合成本
三、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第四节 短期成本函数
一、总成本及其两个组成部分
二、平均成本
三、边际成本
四、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关系
第五节 长期成本函数
一、扩展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
二、短期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
三、学习效应
四、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的决定
第一节 市场类型
一、市场、厂商和行业
二、市场结构和市场类型
三、市场类型的条件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二、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第三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一、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一、原有厂商在长期内的调整
二、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
三、行业的长期均衡
四、市场调整
五、竞争性均衡的效率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的决定
第一节 完全垄断市场价格的决定
一、完全垄断市场形成的原因
二、市场势力的衡量
三、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四、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五、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第二节 寡头垄断市场价格的决定
一、寡头垄断的形成和分类
二、勾结的寡头垄断
三、非勾结的寡头垄断
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价格的决定
一、垄断竞争的概念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第四节 博弈论
一、博弈和博弈论
二、博弈的策略选择
第五节 价格歧视
一、实行价格歧视的前提条件
二、价格歧视
三、价格歧视的实例
……
第八章 要素价格和收入分配理论
第九章 一般均衡分析与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政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作为单个实体的市场、企业、家庭的行为等;宏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经济的总体运行,例如,投资与消费的决定、中央银行对货币和利率的管理、经济增长、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等。
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的问世是微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的出版,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尽管自亚当·斯密时代以来,微观经济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亚当·斯密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不断地被人们所引用。尽管宏观经济学已经远远超越了凯恩斯开创性研究的成就,但凯恩斯所提出的许多命题仍然是今天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以及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因此,这就要求经济学只有置身于现实世界中,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使经济学成为一门活生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科。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的科学,而编著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同样涉及如何选择的问题。因此,本书着重于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做一番明晰的介绍。在叙述的方法上,作为一本导论性的经济学教科书,不是拘泥于烦琐的推导和演绎,而是将复杂深奥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从而让读者确实感受到如同萨缪尔森所说,“经济学竟然能够如此地意趣盎然”,经济学是一门“激动人心的学科”。 后记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作为“经世济民之学”的经济学肩负着自己应有的责任。我们编著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力图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奉献给读者,并且与读者分享不断创新的经济学和它所置身的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于本书的再版,感谢厦门大学出版社以及责任编辑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所参阅的中外著作,未全部列出,在此一并感谢。本书的错误和不当之处,请读者不吝赐教及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边际效用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以及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1903-1983)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张伯伦(1899-1967)创立的垄断竞争的厂商理论等,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经济学的另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宣告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经济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37%,英、美、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工业,如钢铁、汽车、化工等倒退了20~40年,国际贸易量减少了近2/3;农业同样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大批银行倒闭,信用制度陷于崩溃。大危机的时间持续五年之久,失业人数高达5 000多万人。这次经济危机是以往的经济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这些理论主要有:
(1)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1776)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著名原理。该原理表明:当个体自私地去追求个人利益时,社会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去实现公众的最佳福利,而政府对自由竞争的干预是有害的。这也就是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久远的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学说。
(2)“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这种说法归于凯恩斯)的萨伊定律(J.B.萨伊,法国,1767-1832)。新古典经济学派也继承了这一理论并将这一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或基础。萨伊在1803年提出,总购买力恰好等于总收入和总支出,供给和需求不会脱节,供求总是一致的,因而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即使发生经济危机,也不是由经济本身的内生因素而是由非经济的外生因素造成的。
(3)就业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派是以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定为前提的。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价格具有完全的灵活性,这保证了产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总是趋于均衡,资源可以达到充分利用。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工资也同样具有灵活性,这保证了劳工市场的自动均衡,能够自动消除失业,达到充分就业,不存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即使有失业,也是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除了上述重要理论之外,还有货币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无法对大危机产生的原因等做出解释,于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革命”,从《通论》出版开始至60年代称为“凯恩斯革命时代”。
ISBN | 9787561521182,756152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刘秀光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