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国际化(全新白金版) [平装] 7807478942,97878074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华为的国际化(全新白金版)》内容简介:企业犹如明星,其命运随着潮流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但华为似乎可以算是一个例外,在每一个浪尖谷底,它总是坦然以对,走着自己的路,并最终开辟出一条通往世界的扩张之路。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中国许多企业来说都是备受考验的一年。然而对于华为而言,却在这一年中逆势增长,美国业务增长60%,华为全年营业额超300亿美元。作为中国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华为的营业额已经步入世界500强的门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 “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华为总裁任正非当年的豪言犹在入耳。如今,华为这一梦想已然实现。华为总裁任正非凭借着自己出色的经营思想和远见卓识的管理才能,创建了华为,并带领着华为在发展中不断地壮大,从中国走向世界,使华为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改写了全球电信业的“生存规则”。 《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任正非:年过60岁的任正非显示出惊人的企业家才能,他在1987年创办了华为公司,这家公司已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如今这些电信巨头已把华为视为“最危险”的竞争对手。英国《经济学人》对华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华为是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它所走过的路正在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经典教材。
编辑推荐
《华为的国际化(全新白金版)》:任正非谈华为的国际化 国际市场拒绝机会主义。 十八年的历程,十年的国际化,伴随着汗水、泪水、艰辛、坎坷与牺牲,我们一步步艰难地走过来了,面对漫漫长征路,我们还要坚定地走下去。 一个企业需要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才能发愤圈强;一个民族需要汲取全球性的精髓才能繁荣昌盛;一个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才能生生不息;一个员工需要具备四海为家的胸怀和本领才能收获出类拔萃的职业生涯。 在海外的华为干部要下到市场第一线,海外华为办事处要“多配车,跑起来”。 我曾经在与一个世界著名公司,也是我公司全方位的竞争对手的合作时讲过,我是拉宾的学生,我们一定要互补、互助,共同生存。我只是就崇敬拉宾来比喻与竞争对手的长期战略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因此,世界巨头都云集中国,公司创立之初,就在自己家门口碰到了全球最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得不在市场的狭缝中求生存。 当我们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时,放眼一望,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早已被西方公司抢占一空,只有在那些偏远、动乱、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他们动作稍慢,投入稍小,我们才有一线机会。 我们在应该出击时出击,一切优秀的儿女,都要英勇奋斗,决不屈服去争取胜利。 我们总不能等到没有问题才去进攻,而是要在海外市场的搏击中,熟悉市场,赢得市场,培养和造就干部队伍……若三至五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
媒体推荐
中国企业中,只有华为一家是同时在国际主流产品和国际主流市场这两个方面与国际一流企业展开竞争的:“华为模式”不仅成为中国企业学习的样板,也是许多华为全球竞争对手所重点研究的内容。 ——长江商学院院长 项兵 华为对新一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其经营模式,在国际舞台上,华为完全是硬碰硬打出去的。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无论从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历史上看,还是从民营企业的管理典型上看,华为都是注定要被人拿出来反复敲打的,这是它在试图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命运。 ——《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 刘洲伟
目录
前言 向华为学习什么 第1章 国际化指导方针 第一节 拒绝机会主义 第二节 以土地换和平 第三节 以客户需求为基础 第四节 渐进式国际化 专题1:王育琨:海尔的全球化思维 专题2:侯为贵:化国际化风险于循序渐进中 案例链接1:三星集团国际化成功之道 案例链接2:索尼的海外扩张 第2章 国际化进程 第一节 “英文化 第二节 “掺沙子”行动 第三节 在艰苦的地方奋斗 第四节 包容不同文化 附录:来自交付一线的故事:“八卦炉”冶炼金丹 专题:柳传志:跨国并购要交学费早在预期之中 第3章 国际化路径 第一节 进入香港市场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直捣第三世界 第三节 进入欧洲市场 第四节 在日本高端市场实现全面突破 第五节 在北美的攻坚之路 专题1:中兴与华为国际化路线渐分泾渭 专题2:思科的全球化布局 专题3:思科进军中国的路径 案例链接1:TC1的国际化路径 案例链接2:联想的国际化路径 第4章 全方位国际化 第一节 产品研发国际化 第二节 管理机制国际化 第三节 人才国际化 第四节 营销国际化 附录:张瑞敏: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不能回避的三道坎 专题:日本企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案例链接:TC1国际化 最短的木板——人才储备和企业文化 第5章 国际化竞争 第一节 思科的阻挠 第二节 在东南亚受阻 第三节 欧洲收购受阻 专题:能避免重蹈日本企业国际化命运的覆辙吗? 案例链接1:联想与戴尔的竞争 案例链接2:海尔与美国家电企业的竞争 案例链接3:侯为责:中兴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第6章 “专利”暗战 第一节 技术是品牌出口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私有协议 第三节 借助我国知识产权 第四节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专题1:美国再启专利屠宰 专题2:IBM知识产权管理:高度集权,激励创新 案例链接:联想全球化的知识产权战略 第7章 国际化突破 第一节 涉足无线终端 第二节 3G在全球的市场 第三节 发力3G,进军国际 第四节 3G进军香港,为内地造势 第五节 中国3G终端上的领先者 附录1:共赢3G,与客户同行 附录2:华为终端中国总裁陈崇军:做运营商最佳伙伴206 第8章 启示篇 第一节 走出去,活下去 第二节 抓住走出去的机会 第三节 价格战略性价比 第四节 向国际竞争对手学习 专题1:中国企业为什么走不远? 专题2:韩国企业别样的国际化之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企业犹如明星,其命运随着潮流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但华为似乎可以算是一个例外,在每一个浪尖谷底,它总是坦然以对,走着自己的路,并最终开辟出一条通往世界的扩张之路。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中国许多企业来说都是备受考验的一年。然而对于华为而言,却在这一年中逆势增长,美国业务增长60%,华为全年营业额超300亿美元。作为中国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华为的营业额已经步入世界500强的门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 “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华为总裁任正非当年的豪言犹在入耳。如今,华为这一梦想已然实现。华为总裁任正非凭借着自己出色的经营思想和远见卓识的管理才能,创建了华为,并带领着华为在发展中不断地壮大,从中国走向世界,使华为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改写了全球电信业的“生存规则”。 《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任正非:年过60岁的任正非显示出惊人的企业家才能,他在1987年创办了华为公司,这家公司已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如今这些电信巨头已把华为视为“最危险”的竞争对手。英国《经济学人》对华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它(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华为是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它所走过的路正在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学习的经典教材。
后记
在《华为的国际化》写作过程中,作者查阅、参考了与华为和任正非有关的大量文献和作品,并从中得到了不少启悟,也借鉴了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及案例。但由于资料来源广泛,兼时间仓促,部分资料未能(正确)注明来源及联系版权拥有者并支付稿酬,希望相关版权拥有者见到本声明后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都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向版权拥有者支付稿酬。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与感谢。 由于写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另外,感谢吴淑皇、苏定林、梁惠玲、吉梅菊、高乙清、龚文波、符琼、陈鹏程、陈琼湖、徐庆明等人参与编写此书并付出的辛勤劳动。
文摘
插图: 要想成为全球企业中的佼佼者,仅仅局限于本国市场是绝对不能成功的。积极发展海外业务已经是各大企业追求的目标。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中,定位全球已经成为各大企业的重要发展策略。索尼,这个年轻的跨国企业,早在它成立不久,就在领导人远大的目光之中走上了海外扩张之路,这点亦是索尼敢于不断创新的具体体现。 1958年,东京通信工业公司正式更名为“索尼公司”,索尼公司的股票以“索尼株式会社”命名,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从此,“SONY”这个响亮的名称不仅在日本家喻户晓,而且逐步蜚声海外。正像盛田所说的“我们要把索尼办成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的大公司”,今天的索尼已经是一家国际化的大公司,而当初索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此当索尼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或者说它逐渐在世界各地站稳脚跟后,它也取得了难得的宝贵经验,这就是索尼的海外战略。 面对陌生的海外市场,索尼完全是凭直觉走进去的。从选择名字到仔细做产品计划,索尼公司都坚持把消费者放在核心地位,它认为消费者是个整体,不应该因地理上的分界而受到限制。
ISBN7807478942,978780747
出版社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
作者刘文栋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