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 [精装] 9787807612797,78076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内容简介:北宋后期,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文化落后的金人又将灭宋,承担不了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重心由北方的中原往南方转移,儒佛道诸种形态都聚焦于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朱子在武夷山五十多年,进一步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之学,建立起完整严密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新的国家文化重心——武夷文化。朱子拨千年之乱而反正,把中国文化的主导权从佛道那里夺过来,使中国文化返本归位,重新树立起中国主体文化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
编辑推荐
《朱子格物致知论研究》:朱子学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乐爱国,男,1955年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儒家哲学、朱子学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主要有:《宋代的儒学与科学》、《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管子的科技思想》、《王廷相评传》(合著)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朱子格致论形成的学术背景 一、早期格致思想的发展 二、二程及其门人的格致思想 三、朱子师友的格致思想 四、余论 第二章 朱子格致论建构的心路历程 一、格致思想的酝酿 二、格致思想的形成 三、格致思想的完善 四、格致思想的阐扬 五、余论 第三章 格致论与朱子理学的出发点 一、格物致知:《大学》第一义 二、格致论与理气论 三、格致论与心性论 四、格致论与理欲论 五、余论 第四章 朱子格致论的理论内涵 一、“即物而穷其理” 二、“格物所以致知 三、“物格而后知至 四、物格知至“入于圣贤之域 五、余论 第五章 朱子的格致论与科学研究 一、科学研究的缘由 二、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三、科学思想与成就 四、对自然知识的传播 五、余论 第六章 朱子门人及后学的格致论 一、朱子门人的格致论 二、真德秀、魏了翁的格致论 三、金华朱子学的格致论 四、黄震、王应麟、吴澄的格致论 五、余论 第七章 朱子格致论的演变与格致学 一、格致论在明代的演变 二、格致论与传统科学的发展 三、西方科学的传人与“格致学 四、余论 结语:从朱子的格致论接着讲 一、格致论是朱子理学的出发点 二、朱子格致论是知识论的表述 三、朱子格致论是对儒家知识论的建构 四、如何接着朱子的格致论讲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朱子与孔子是后先相继的两位文化巨人。北宋后期,基于中国古代社会由前期向后期过渡,文化落后的金人又将灭宋,承担不了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重心由北方的中原往南方转移,儒佛道诸种形态都聚焦于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朱子在武夷山五十多年,进一步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之学,建立起完整严密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新的国家文化重心——武夷文化。朱子拨千年之乱而反正,把中国文化的主导权从佛道那里夺过来,使中国文化返本归位,重新树立起中国主体文化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我很赞赏清人张伯行为明朱衡《道南源委》所作“序”中的一段话:至考亭朱子、勉斋黄氏,师弟之授受,朋友之讲习,奋然兴起者,如云汉之昭回,如江河之莫御。理学名区,独盛于闽,不惟比拟伊洛,直与并称邹鲁。而程子“道南”之一语,遂符合如左券。噫嘻!闽滨东海,屹立武夷诸名胜,元气融液,人与地会。……吾见闽学之盛行,且自南而北,而迄于东西,不局于一方,不限于一时,源远流长。
文摘
朱子的格物致知思想,自十五六岁读《大学》开始,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酝酿,至淳熙初年(1174年前后)大致形成。这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予以论证:其一,《大学章句》及其“格物致知”补传草定于淳熙之初;其二,朱子在淳熙初年《答江德功》中所初步表达的格物致知思想,实际上是后来《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中的重要内容;其三,淳熙初年,朱子与吕祖谦共同编订的《近思录》中有“格物穷理”一卷,该卷实际上表达了后来《大学章句》中的格物致知思想;其四,淳熙初年,“鹅湖之会”的朱陆之辩表明朱子的格物致知思想已经具有以“道问学”为先的特征。 朱子格物致知思想的形成与其《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有着密切的关系。淳熙元年(1174),四十五岁的朱子在给吕祖谦的书信中说:“《中庸章句》一本上纳,此是草本,幸勿示人。更有《详说》一书,字多未暇,余俟后便寄去,有未安者,——条示为幸。《大学章句》并往,亦有《详说》,后便寄也。”
ISBN9787807612797,78076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乐爱国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