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俄新闻功能比较研究》由著名中俄传媒问题比较研究专家张举玺博士携课题组成员集三年之功撰就,是一部全面比较研究中俄新闻功能的学术著作。该著作核心内容由中俄新闻(传媒)事业与功能、中俄新闻理论与实践基础、中俄现代新闻作品的共同特征、中俄现代新闻功能比较四大部分组成,对中俄新闻事业、新闻功能、新闻真实与自由、新闻语言、报刊词汇、新闻修辞、新闻体裁划分方法、新闻作品结构、记者角色、写作手法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为了便于阅读与交流,各个章节的结尾都罗列出了研究结论。
编辑推荐
《中俄新闻功能比较研究》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张举玺,河南辉县人,新闻学博士。现担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人文科学学部秘书长、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新闻与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委员会理事。
长期从事新闻理论与实务、国际新闻传播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媒体发表新闻作品2000余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佘篇,在国内外出版社出版《中俄现代传媒文体的比较研究》、《中俄教育管理体制比较》等专著12部,主编《新闻写作新编》等教材4部,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基金项目等11项。 目录
第一章 中俄新闻(传媒)事业与功能/1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功能/1
一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创立/1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与功能
三 中国新时期新闻事业与功能/12
四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功能及理论建设/20
第二节 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功能的影响/24
一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在宣传十月革命胜利的浪潮中诞生/24
二 中共早期机关报《向导》与苏俄建国思想的宣传/26
三 积极推介列宁办报思想的中共地下报刊/26
四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发展与莫斯科共产国际的支持/27
五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发展与反“客里空”运动/28
六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新闻发展与学习苏联新闻的高潮(1949~1960)/29
七 学习苏联新闻经验的得失/31
第三节 俄罗斯传媒事业与功能/33
一 俄罗斯转型期的传媒事业与功能/33
二 叶利钦时代传媒寡头崛起与媒体功能/45
三 普京时代传媒控制与国家功能/52
第二章 中俄新闻理论与实践基础/69
第一节 中俄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社会功能/69
一 新闻事业的特点/69
二 新闻事业的性质/72
三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75
第二节 中俄新闻真实与自由功能/78
一 新闻真实性/78
二 新闻自由/81
第三节 中俄新闻语言的社会功能/89
一 新闻语言的社会性/89
二 新闻语言的社会评价功能/91
三 新闻语言的导向功能/95
第四节 中俄新闻文体中的语言游戏特征/99
一 语言游戏概述/99
二 图表语言游戏/103
三 词组搭配游戏/105
四 多义词游戏/108
第五节 中俄新闻修辞的主要种类/112
一 顶真和层递修辞/112
二 重叠修辞/115
三 双关语和省略语/117
四 同义词罗列/119
第三章 中俄新闻作品的相似特征/122
第一节 中俄新闻体裁划分方法与功能基本相似/122
一 新闻体裁概述/122
二 中国新闻体裁的划分方法与功能/124
三 俄罗斯新闻体裁的划分方法与功能/133
四 中俄新闻体裁划分方法比较/137
第二节 中俄新闻作品的功能相似/142
一 新闻作品的主要特征/142
二 中国新闻作品的功能特征/145
三 俄罗斯新闻作品的功能特征/155
四 中俄新闻作品的功能特征比较/170
第三节 中俄新闻作品的修辞方法与功能相似/171
一 新闻修辞概述/172
二 中国新闻作品中的修辞方法/174
三 俄罗斯新闻作品中的修辞方法/180
四 中俄新闻作品中的修辞方法比较/187
第四节 中俄报刊词汇功能相似/188
一 报刊词汇/188
二 中国报刊词汇的特征/193
三 俄罗斯报刊词汇的特征/203
四中俄报刊词汇功能比较/211
第五节 中俄新闻作品中的外来词汇扩张问题相似/215
一 外来词汇/215
二 中国新闻作品中的外来词汇扩张问题/220
三 俄罗斯新闻作品中的外来词汇扩张问题/225
四 中俄新闻作品中的外来词汇扩张问题比较/231
第四章 中俄现代新闻功能比较/236
第一节 中俄新闻功能的定位不同/236
一 新闻功能概述/236
二 中国现代传媒中的新闻宣传功能/242
三 俄罗斯现代传媒中的信息传播功能/246
四中俄现代新闻功能比较/251
第二节 中俄新闻作品的逻辑结构不同/261
一 逻辑结构的内涵、要素及表现形式/261
二 中国新闻作品中的逻辑结构/264
三 俄罗斯新闻作品中的逻辑结构/270
四中俄新闻作品的逻辑结构比较/279
第三节 记者在中俄新闻作品中的角色不同/281
一 记者、记者职责与记者角色/281
二 中国记者在新闻作品中的角色/284
三 俄罗斯记者在新闻作品中的角色/292
四中俄记者在新闻作品中的角色比较/298
第四节 中俄新闻作品的写作手法不同/300
一 新闻作品常见的写作手法/300
二 中国新闻作品的写作手法/305
三 俄罗斯新闻作品的写作方法/313
四 中俄新闻作品写作手法比较/318
第五节 中俄新闻作品用引语说话的方式不同/320
一 引语概念及分类/320
二 中国新闻作品用间接引语说话/323
三 俄罗斯新闻作品用直接引语说话/330
四 中俄新闻作品用引语说话比较/335
参考文献/337
中文主要参考文献/337
俄文主要参考文献/341
后记/344 序言
20世纪中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不少值得中国新闻事业借鉴的经验。因此,学习苏联的新闻工作经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热潮中,中国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建设中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倡导“公开性”和“民主化”改革运动。在“多一点光亮”、“历史无空白”、“批评无禁区”的口号声中,掀起一场公开事实、揭露历史污点的大革命。无节制的公开性和言论自由使媒体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却导致受众对苏共失去信心,对苏联社会主义信仰产生危机,使70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基业分崩离析。回顾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解体,其原因与传媒控制权的丧失有直接关系。在改革初期,戈氏过分强调传媒与国家民主的关系,并主动放弃了苏共对媒体的控制权。他本来指望靠传媒自由推动社会民主,却万万没有料到传媒在享受完全自由的同时,也给意识信仰带来危机和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随着国家对传媒统一控制的丧失,传媒各行其道,扮演了向社会播散仇恨的敌对的角色。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事后回忆说,“正是新闻媒体发起的揭露苏联历史黑暗面和现存体制缺陷的运动,直接动摇了苏联社会主义根基”。1991年宣布独立的俄联邦政权虽然继承了苏联的江山,但却完全推行资本主义制度。俄罗斯新闻功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宣传功能”转变成为“信息传播功能”。 后记
完成最后一次修改,《中俄新闻功能比较研究》终于脱稿了。如释重负般活动一下僵硬的手指,站起来伸个懒腰,拉开窗帘,书房顿时充满了晨光,又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
《中俄新闻功能比较研究》从立题研究到完成,不觉已经过去整整三年,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可谓寝食未安,辛勤耕读。
为了顺利完成科研任务,课题立项后马上组建了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有:崔秋丽、谷畔、沈琦、涂钢、王慧、夏冰、杨天瑜、臧文茜、张举玺、张珂、张清嫒具体分工如下:
张举玺负责研究文献收集、研究大纲编制、全书统筹、第二章的研究与撰写。
夏冰、杨天瑜负责第一章的研究报告。
张清嫒、涂钢负责第三章的研究报告。
崔秋丽、沈琦负责第四章的研究报告。
张举玺、臧文茜、张珂负责论著的撰写与定稿。
谷畔、王慧负责对全书进行文字校对在研究和撰写该论著期间,得到了河南大学校领导、科研处和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大众传媒教研室的文献支持。在此,特向上述给予帮助的各位领导、师长和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李兰生先生,他在审看初稿后,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其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和合作态度是这本论著能够顺利出版的重要因素。
该著作的出版得到了河南省2008年度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计划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文摘
1.新闻自由本质
新闻自由是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的,这是其不变的本质特征。因此,新闻自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新闻自由有其不同的内涵。研究结果表明,新闻自由本质具有3个显著特征。
第一,新闻自由是政治权力的组成部分。
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掌握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必然千方百计利用新闻媒介维护自己的利益,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全社会对自己的支持。占有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必然占有精神财富,也就有了言论、出版自由。
在阶级社会中,新闻自由总是一定阶级的,没有超阶级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总是相对的,没有随心所欲的、绝对的自由,它要受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一个阶级的新闻自由是以另一阶级的不自由为前提条件的,没有普遍的自由。
第二,新闻自由是一个变化过程。
如同其他类型自由一样,新闻自由也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而其发展的每一步,都与社会发展的一定形态相关。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产生于与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发展于资产阶级演进过程中,当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其新闻自由也就走向灭亡。无产阶级新闻自由也是在与资产阶级斗争中产生的,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入共产主义后,消灭了阶级差别,人民的民主、自由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空前提高,这时新闻自由也便自行消亡,因为“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迅速地成为不需要的东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①。
从新闻自由这一历史性变化可以进一步看出,新闻自由不是一成不变的,新闻自由是相对性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阶级,新闻自由总有不同的表现,其理论及政策形态也不同。比如,同为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时期和垄断时期,民主政治制度和法西斯制度,战争时期和和平时期,新闻自由的表现都是不同的。
ISBN | 7509713986,978750971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张举玺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