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载的思想(1020-1077)》是西方人研究张载思想的第一部专著,旨在重新建构张载的哲学体系。作者从精读张氏著作人手,选取若干张氏辨析入微的哲学概念,再把他论述这些概念的所有文字分别纂集起来,通过对这些文字作整体上的考察,尝试去理解这些概念对于张氏的意义所在。书中深入分析了张载的思想,诸如人:人的本性、秉赋;宇宙:天、地;为学、自励;圣人理想以及如何成圣等。其中还涉及十一世纪的学术思潮、当时知识分子达成共识的某些假设和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对在新儒学运动中,张氏的对手如何一步步胜出,以及后来到十三世纪时新儒学思想如何成为正统等问题,也都作了解答。张载是十一世纪中国三大哲学家之一。他和他的同道在儒学萧条数世纪之后再次兴起圣学,并且为新儒学一这个直到十九世纪都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打下了基础。
编辑推荐
《张载的思想(1020-1077)》:剑桥中华文史丛刊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葛艾儒 译者:罗立刚 丛书主编:(英国)杜希德 目录
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
——《剑桥中华文史丛刊》中文版缘起说明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十一世纪的学术环境
绪论
假定的前提
担当意识
佛教
一贯
常理
宇宙观
圣人
颜子
问题
人性
心
第二章 天地
绪论
气
阴阳
天
神
第三章 人
绪论
天性
“気”质之性
学
制服恶的“氖”质
什么叫学
学些什么
问题
解决之道
进入第二阶段
知止
大“此心”
得“自明诚”
入室
颜回
第四章 圣人
绪论
求于“危微”
主体:圣人是什么
功用:圣人做什么
自我形象
第五章 结论
张载的哲学
二程的哲学
两大学派的差别
程氏学派的胜出
后记
附录
(一)张载的著作
(二)传记
引用书目
(一)中文著作
(二)外文著作
(三)单篇作品
译后记 序言
本书是关于颇具才华和原创精神的思想家张载(1020-1077)的研究著作,它或许会引起两类人的兴趣,一类人是汉学家,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张氏哲学思想的专著问世;二是非专业人士,他们或许对中国哲学有些兴趣,想知道一下中国哲人对宇宙以及人在宇宙的地位有些什么想法。
张氏的著作散佚很多,不过,留存至今的还是足以让我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他是个乐观主义哲学家,认为人性原本既善且美,而且张氏对于世间诸恶,虽然也曾论及,却不再讲神性和神权,也不讲雅道失落。张氏建构起来的宇宙观,导源于中国的传统概念诸如“气”和“阴阳”,但又有别于其原意。事实上,他这个哲学体系,与其子侄辈程颐、程颢所创的学派相对应,共同开启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新篇章:肇始于此的新儒学运动,那以后便世世代代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派了①。
与这个运动相关的思想家,共同建构起一个复杂而又融通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可谓亘古未有。正如葛瑞汉所讲的:“……一个转向中国思想的欧洲人,想要借它来审视自己的哲学传统……似乎得益于宋学要比得益于那些前贤更多一些。” 后记
为便于中文读者阅读,本书在翻译时作了下列几方面的修改:
1.改原著尾注为页下注。
2.原书的附录三、附录四为汉文人名、术语,是为了便于英文读者阅读而设的,翻译时略去。原书末另附综合索引一篇,考虑到篇幅不大,翻译时也省略了。
3.原书引用中文著作,以英文大写第一字母省略方式表达,翻译时考虑到与中文的省略习惯不一样,故不作省称处理,仍出全名。
4.原书中文典籍如《宋元学案》之类,多用台湾版本,译时根据大陆版本。卷数、页码可能会有不同,译时仍用原著说法,不再另注大陆版本的卷数、页码。
5.原书中经常引用的著作如《张载集》,注明页码、行数,译时依惯例只出页码,略去行数。
6.原书有自引上下文的习惯,故译本保留原书页码为边页码,注引上下文页码均为边页码。
7.书中凡古籍引文皆从中文原作,英译文字中歧异之处除作者提及者外不另加说明。
8.原书所引外文典籍,依本人所见已译为中文的,一概尊重前人成果,同时避免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歧见,均用前人译法,个别暂未见译成中文者,本人依文意译作中文。外籍学者姓名的处理亦然。若因本人目力所限,未能全部吸收前人成果,给读者带来不便,还望方家教我,以利将来更正。 文摘
科举的重要性,虽然不应当夸大,但是在十一世纪的时候,它却是问津仕途的首选。士子多年寒窗,只为一朝成名。科考内容与形制的变化,因而成了风向标,影响到全国的士人。王安石用他的《三经新义》作为科考标准文本,是1075年的事。他的目的就是打算借助政治的权势,使他关于“道”的新见得以制度化。这是很重要的一步,跟王安石政见哲思不同的人,对此举反应激烈。争辩不断升级,导致朋党之祸,直到南宋(1127-1279)②时都没能停止。
通过兴学和科考来诱掖后学之外,学人们还将目光倾注到上层。1033年以后,置大儒于朝堂讲经成为常制。此制相沿成习,虽然形式各异,可是终赵宋一代,再没有间断过③。
所有这些方面的发展,都可以看成是他们想让关于“道”的概念得以制度化的尝试的组成部分。不过,要想让这种努力产生实效,他们还必须就“道”的概念取得一致的意见。虽说这时已经大体上一致了,但仍不彻底。这种所谓的一致,奠基是在十一世纪时众人的努力,最终完成却是十三世纪时的事了。
所以,新一代精英分子的出现,以谙熟儒经为能事,致力于对这种文化上达成共识的部分进行界定和制度化。这样的努力,其实是以几个假定前提为基础的。这些精英当中,有许多人都很自信,以至于有学者称那是十一世纪的“乐观之源”④,他们认为,是他们发明了圣人之道,而此道式微,从孟子就开始了;他们认为,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在于:揭示这种“道”,示之于众,使人见而从之,并且明白佛教是悖道的。他们认为,“道”是一贯的,就像孔子所说的是“一以贯之”的⑤。
ISBN | 9787532557066,753255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 | 葛艾儒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