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学正传:北山四先生理学》内容简介:人类社会有一个经久不变的法则,那就是历史的镁光灯永远聚焦于精英人物身上。此法则完全适用于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如果我们溜进图书馆或书肆,驻足于中国哲学书柜前面,随手拈来一本翻看:如果它是通史性的著作,其里面必定是写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的;如果它是专题性的著作,一般是论述孔孟、老学、庄学、禅学、朱学、陆学、王学;如果它是个案人物的著作,也大都离不开这些名字。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经典文本或一些精英思想家的研究占主导地位。可以说,一部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就是一部经典文本或精英思想家的历史。
几十年来,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的研究,“扎堆”于一流哲学家和思想家,而轻视于二、三流哲学家和思想家。当然,对经典文本或精英思想的研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更多的人投入研究,其所释放的“聚集效应”,确实推进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经典文本或精英思想“扎堆式”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产生了许多“重复性”的成果,造成了人员和精力的浪费,限制了对二、三流哲学家和思想家研究的人力和时间投入,这是二、三流哲学家和思想家受到轻视的原因之一。当然,技术层面的障碍,也迟滞了对二、三流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研究。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典籍中,与一流哲学家和思想家不同,二、三流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著述或多散佚残破,或散见于史籍各处,或未有点校整理。要研究它们,首先得对相关文献做搜罗、辨伪、校勘、句读及释义等方面工作,这需要有埋头于“故纸堆”的决心。然而这还是前期准备工作,得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工作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研究成果的高低。因此,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工夫,是很难进行研究的。
编辑推荐
《朱学正传:北山四先生理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王锟,男,1973年生,甘肃天水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研究所博士,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现为浙江9币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已出版《孔子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一书。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北山四先生理学的源与流
一、朱子、黄干一系之理学
二、北山学派之传承
三、洪武儒学
第二章 朱子及黄干所传之理学
一、朱子对理学的综合创新及特色
(一)理学道统的建立
(二)“理”之主调的确立
(三)理之观念的发展与贡献
(四)“四书”与《四书集注》
(五)心性论与修养功夫
二、黄干所继承的朱子理学
(一)黄干——朱学干城
(二)黄干的道统论
(三)太极观
(四)护翼《四书集注》
第三章 何基的理学
一、何基的生平及著述
二、道统论
三、天道论
(一)太极阴阳论
(二)理与气之关系
四、对朱子遗书的护翼及发挥
五、疏解朱子《斋居感兴诗》的理学思想
六、心性修养论
第四章 王柏的理学
一、王柏的生平及著述
二、道统论
三、“理一分殊”的认识方法
四、天道论
(一)太极观
(二)宇宙演化论
(三)天地生物之心
(四)理气论
五、护翼“四书”及朱子的《四书集注》
(一)王柏对四书的质疑
(二)重排《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的次序
六、对《诗经》、《书经》的怀疑
(一)诗疑
(二)书疑
七、心性修养论
第五章 金履祥的理学
一、金履祥的生平及著述
二、道统论
三、“格物致知”及“知行合一”的认识方法
四、天道论
(一)宇宙生化论
(二)仁即天地生物之心
(三)“复”其见天地生物之心
(四)理与气之关系
五、护翼“四书”及朱子的《四书集注》
(一)《大学疏义》
(二)《论孟集注考证》
六、心性修养论
第六章 许谦的理学
一、许谦的生平及著述
二、道统论
三、“理一分殊”及“格物致知”的认识方法
四、天道论
(一)太极阴阳论
(二)理气关系论
五、鬼神论
六、护翼“四书”及朱子的《四书集注》
(一)《读四书丛说》著述考
(二)对《四书集注》的疏解及创新
七、心性修养论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二)天理之命和气数之命
(三)修养论
第七章 北山四先生与佛道及其他学派的互动
一、北山四先生与其他朱子后学的互动
二、北山四先生与吕学的互动
三、北山四先生与慈湖学派的对立
四、北山四先生对佛道的辨正
第八章 北山四先生理学化的文学观
一、朱子的文学及文论
二、北山四先生的文学缘
三、“道本文末”、“文以载道”的文论
四、以理学为主题的诗文创作
五、崇尚自然平实、条分缕析的文风
第九章 北山四先生的理学史观
一、朱子的史学及史论
二、王柏的史观及史著
三、金履祥《资治通鉴纲目前编》的贡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人类社会有一个经久不变的法则,那就是历史的镁光灯永远聚焦于精英人物身上。此法则完全适用于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如果我们溜进图书馆或书肆,驻足于中国哲学书柜前面,随手拈来一本翻看:如果它是通史性的著作,其里面必定是写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的;如果它是专题性的著作,一般是论述孔孟、老学、庄学、禅学、朱学、陆学、王学;如果它是个案人物的著作,也大都离不开这些名字。由此可见,学术界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的研究,经典文本或一些精英思想家的研究占主导地位。可以说,一部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就是一部经典文本或精英思想家的历史。
几十年来,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的研究,“扎堆”于一流哲学家和思想家,而轻视于二、三流哲学家和思想家。当然,对经典文本或精英思想的研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且,更多的人投入研究,其所释放的“聚集效应”,确实推进了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经典文本或精英思想“扎堆式”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产生了许多“重复性”的成果,造成了人员和精力的浪费,限制了对二、三流哲学家和思想家研究的人力和时间投入,这是二、三流哲学家和思想家受到轻视的原因之一。当然,技术层面的障碍,也迟滞了对二、三流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研究。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典籍中,与一流哲学家和思想家不同,二、三流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著述或多散佚残破,或散见于史籍各处,或未有点校整理。要研究它们,首先得对相关文献做搜罗、辨伪、校勘、句读及释义等方面工作,这需要有埋头于“故纸堆”的决心。然而这还是前期准备工作,得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工作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研究成果的高低。因此,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工夫,是很难进行研究的。然而,在这个功利主义和浮躁学风盛行的年代里,又有几个人心甘情愿去做 文摘
盛象翁、林弦斋同是王柏门人,此二人的学生陈德永,以及林弦斋的门人张明卿,颇能传王柏之学。另外,还有王柏的私淑,黄岩人牟楷,著有《四书疑义》,能继续王柏之学。
当然,王柏弟子中最有影响的是金履祥。金履祥早年慕濂、洛之学,师事王柏而从登何基之门,成为宋末元初传承朱学的重要桥梁。金履祥的门人众多,重要的有许谦、吴师道、郭子昭、柳贯、赵宏伟、唐良骥、张枢、卫富益等人,其中以许谦、吴师道、柳贯为最有影响。
郭子昭,汝南人,受业于金履祥,立志求道,好学深思,对许谦的影响较大。
吴师道,字正传,兰溪人,曾学于金履祥。他初好工辞章,后读真德秀的《西山遗书》,幡然转向“为己之学”,曾以“持敬致知”求教于许谦,许谦告之以“理一分殊”之旨,其学大进,他与许谦在师友之间,因许谦而登金履祥之门。吴师道传其学于胡翰、徐原、诸葛伯衡,其子吴沉能继其家学,成为洪武儒学的中坚。
张枢,字子长,金华人。博通经史,后就正于许谦,转向心性之实,其学愈加纯粹。
柳贯,字道传,浦江人。曾学经于金履祥,颇能究其旨意,后遍学于宋之遗老,学问有本有末,元时召为翰林待制及国史院编修,他与黄活、揭侯斯、虞集名满天下,号称“四先生”。黄活,字晋卿,义乌人,徐侨的三传弟子。此外,许谦的弟子刘涓、蒋允升皆从其学,受北山学派的影响颇大。柳贯传其学于宋濂、戴良、王神。
ISBN | 7542632388,978754263 |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 | 王锟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