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代哲学 [精装] 721503725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中国明代哲学》从总结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既从宏观上把握明代哲学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突出时代潮流,揭示其逻辑演变的轨迹,又从微观上对各个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哲学体系进行了具体剖析;对以往没有或很少论及的哲学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精雕细刻,填补了明代哲学研究中的不少空白,而且对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和冲突及其中西哲学的比较进行了开拓性的分析与论述,再现其时代精神的风貌。作者力图透过对明代哲学认真而深入的剖析,发现祖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现代价值的因素,寻求转化传统使之为现代化事业服务的途径,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吸纳和消化西方文化的精华,以建构我国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明代哲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元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发展的新阶段,在人类认识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中国明代哲学》系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明代哲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理学独尊”、“心学崛起”、“气学复兴”、“实学高扬”、“破块启蒙”等五篇四十八章,其框架设计和内容的详尽,都具有新的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明代哲学》是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 序 序 引论 一、明代社会的经济状况 二、明代的政治概况 三、明代自然科学韵成就及其对哲学的影响 四、明代哲学思想演变的轨迹 理学独尊 概说 第一章 朱元璋与明初朱熹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 一、朱元璋强化集权的治国思想 二、朱元璋《御注道德真经》的思想 三、明初朱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刘基的思想 一、刘基的生平和著作 二、刘基的哲学思想 三、刘基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三章 明初浙东朱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一、明初浙东学术思想界 二、宋濂的哲学思想 三、方孝孺的哲学思想 第四章 曹端、薛璃的思想 一、曹端、薛埴的生平和著作 二、曹端的哲学思想 三、曹端的无神论思想 四、薛埴的理气说 五、薛埴的复性论 第五章 吴与弼、胡居仁的思想 一、吴与弼、胡居仁的生平和著作 二、吴与弼的哲学思想 三、胡居仁的理气说 四、胡居仁的圣贤工夫说 第六章 何瑭的思想 一、何瑭的生平和著作 二、“阳为神,阴为形”的哲学思想 三、何瑭与王廷相的辩论 第七章 明代佛教哲学的演变 一、明代的佛教政策 二、明代佛教诸宗 三、明末“四大高僧”的哲学思想及其受理学的影响 第八章 明代道教哲学的演变 一、明代的道教政策 二、明代道教两大流派 三、明代道教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及其受理学的影响 第九章 明代伊斯兰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明代以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明代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运动 三、明代中国伊斯兰教哲学的新特色 心学崛起 概说 第十章 陈献章及心学的复起 一、陈献章的生平和著作 二、“天地之物尽在我”的宇宙观 三、“为学当求诸心”的认识论 四、陈献章后学林光的哲学思想 第十一章 湛若水的思想 一、湛若水的生平和著作 二、“万事万变皆本于心”的宇宙观 三、“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论 四、“心性非二”的人性论 第十二章 王守仁的思想(上) 一、王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王学的产生是宋明理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三章 王守仁的思想(中) 四、“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五、“知行合一”说 六、“致良知”是“圣门正法眼藏 第十四章 王守仁的思想(下) 七、王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八、“天泉证道”和王学的分化 九、王学在东、西方的传播及其影响 十、王守仁后学王畿的哲学思想 第十五章 王艮和泰州学派的思想 一、王艮的生平和著作 二、王艮和泰州学派的主要理论学说 三、泰州学派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四、泰州后学颜钧和罗汝芳的哲学思想 第十六章 何心隐的思想 一、何心隐的生平和著作 二、何心隐以“师友”为核心的理想政治观 三、何心隐的哲学思想 第十七章 李贽反道学的“异端”思想 一、李贽的生平和著作 二、“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批判怀疑精神 三、“自然之性”的人性论 四、“心即是境,境即是心”的唯心主义基本倾向 五、“经史相为表里”的历史观 第十八章 刘宗周、黄道周的思想(上) 一、刘宗周的生平和著作 二、刘宗周思想发展的过程和蕺山学派的形成 三、“理即是气之理”的理气论和“道不离器”的道器论 四、“离物无知”、“知为物化”的认识论 第十九章 刘宗周、黄道周的思想(下) 五、“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性”的心性论 六、刘宗周的“慎独”学说 七、“仁政”、“德治”的政治观 八、黄道周的哲学思想 第二十章 陈确的思想 一、陈确的生平和著作 二、陈确的宇宙观和无神论思想 …… 第二十一章 孙奇逢的思想 气学复兴 概说 第二十二章 魏校、崔铣的思想 第二十三章 罗钦顺的思想 第二十四章 王廷相的思想(上) 第二十五章 王廷相的思想(下) 第二十六章 吴廷翰的思想 第二十七章 韩邦奇、杨慎的思想 第二十八章 高拱的思想 第二十九章 吕坤的思想 第三十章 唐鹤征、杨东明的思想 第三十一章 方以智的思想 实学高扬 概说 第三十二章 黄绾的思想 第三十三章 陈第的思想 第三十四章 来知德的思想 第三十五章 张居正的思想 第三十六章 顾宪成、高攀龙的思想 第三十七章 李时珍的思想 第三十八章 张介宾的思想 第三十九章 徐光启、李之藻的思想 第四十章 宋应星的思想 第四十一章 朱之瑜的思想 破块启蒙 概说 第四十二章 傅山的思想 第四十三章 黄宗羲的思想 第四十四章 顾炎武的思想 第四十五章 王夫之的思想(上) 第四十六章 王夫之的思想(中) 第四十七章 王夫之的思想(下) 第四十八章 “西学东渐”和理学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结束语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由李书增、岑青、孙玉杰、任金鉴等学者撰写的《中国明代哲学》于今完成,即将付梓,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可贵又可喜的学术成果。李书增教授等经多年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继1992年河南学者石训、李书增等教授著《中国宋代哲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接着出版《中国明代哲学》,这无疑对学界是又一贡献。据我所知,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许多高学术水平的中国哲学思想通史或专史,而出版宋、明断代史似乎还是首次。1995年4月14日,李书增教授从郑州以特快专递来函给我,告知书稿即将交出版社付印,让我代转请张岱年先生撰序和题书名,并要我亦撰数言。我感谢他的厚爱并复告,张岱老是我尊敬的授业老师,是当代自成一家的著名学者,著作等身。有岱老撰序,足矣,我岂敢与老师并列,不无汗颜。信发出数日后,李书增教授偕同任金鉴先生专程赴京,亲临舍下,展示大作内容纲要,再次表达厚意。盛情难却,勉为从命,聊为后跋塞责,贻笑贤者。 明代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朝代。如果把南明计算在内,则为时达三个世纪之久。与这300年历史本身的重要性一样,以哲学思想为主的学术思想,在我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亦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后记
本书于1993年开始酝酿、拟订编写纲目,1994年正式动笔撰写,1998年书稿完成。历时五载,终了却一桩心愿。 参加本书撰写工作的有李书增、岑青、孙玉杰、任金鉴等。依据提纲分工,分头执笔写出初搞,然后由李书增逐章、逐节、逐句加工、修改、润色,统一全稿,最后由李书增、岑青负责校对引文,并通读定稿。任金鉴同志为全书的撰写查阅了部分文献资料,也作了一定的工作。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我国几位著名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我国学术界的老前辈、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对本书给予亲切的关怀,百忙中多次询问本书的撰写和出版情况,并亲自为本书撰序并题写书名。我国明代思想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衷尔钜先生对本书的关心帮助更使我们感动不已。他不仅亲自为本书作序,而且经常通过电话、信函、会面等形式与我们直接交谈,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还有河南大学的姚瀛艇教授,在年高体弱的情况下坚持为本书写序,并亲自审阅部分章节。中国人民大学的葛荣晋教授也对本书表示了极大关心,多次询问撰写情况。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曾参考、吸收了学术界许多研究成果,书中一些自己的观点,也是在受到学术界探索和讨论的启发下提出来的。其中主要参考论著,我们已一一列出附于书后。谨在此向有关学术界前辈同仁表示感谢。
文摘
同时,明代的地主阶级内部也有矛盾斗争。占有大量官田、皇庄的皇室贵族与普通的地主,存在利害冲突,时常展开斗争。宦官、权臣是皇权的爪牙,而名流士大夫是普通地主阶级的代表。二者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特别是明朝末年,在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震荡下,在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地主阶级内部发生政治分化。部分在野开明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不满朝政的腐败,要求改革现状,纷纷组织各种类型的政治、文化社团,其中以东林党影响最大。他们直接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政治要求,也多少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平等权利和发展自由经济的愿望。在封建社会末期,新的阶级和阶级意识尚未形成之前,地主阶级中下层中的政治革新派反对封建腐朽统治集团的斗争,乃是当时进步思潮所依存的主要社会基础。 第五,明王朝与各民族之间的斗争也时常发生,特别是自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后;关外建州女真崛起。女真贵族利用明王朝的政治腐败,开始武装割据,建立了后金政权,并多次伺机深入关内掳掠人畜,甚至频频进逼京畿。然而明朝统治者为了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却或明或暗地与女真贵族勾结,妥协,使其气焰日张,逐渐成为明王朝的威胁。由于中原地区汉族人民面临着民族征服的危险,整个社会更趋于动荡不安。 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地主阶级内部的党锢之争日益激化,导致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终于汇成了以李白成为代表的农民大起义的汹涌洪流,冲垮了明王朝的统治。明王朝覆灭后,降清派贵族官僚就公开引清兵入关,共同镇压农民革命。清朝贵族从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血泊中实现了王朝的更迭,从此开始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承明制,并有所加强,——中华古国又打起精神,走上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程。 清王朝成了中国的主宰后,实行民族征服政策,使国内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以起义农民为主体的抗清民族斗争,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清兵在南侵的过程中到处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是清兵暴行的显著事例。 一方面是农民、市民与中小地主阶级广大群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批出身于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大都被卷进了当时抗清的民族斗争,通过这一斗争实践而接触到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在武装反抗失败以后,他们改变斗争方式,从事于思想理论的斗争。他们震惊于当时的政治变局,把先进汉民族的自取败辱,引为沉痛,利用他们的文化教养,对他们认为导致明朝覆亡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进行了检讨和批判;他们从农民战争所展开了的社会矛盾运动中,探寻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政治改革的方向和民族文化复兴的未来,从而掀起了一股启蒙思潮。 综上所述,在明代政治发展中,以下几点是最突出的:明初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专制,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明中期土地高度集中,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统治者更加腐败,农民起义接连不断;明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江南地区产生,世俗民风有很大变化,文化思想也出现新的因素,启蒙思想、功利观念、市民文化得到发展,起到对旧制度、旧文化的瓦解作用。与此同时,耶稣会士冲破重重阻力来到中国,他们把自己掌握的新文化知识,当做传教手段,与中国士大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明代是相当重要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在其前期,虽然没有出现杰出的科学家,没有重大的发明创造,没有优秀的科技著作问世,但是,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西方相比,并不显得落后。这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之早、航程之远、造船技术之高明、航海经验之丰富就可以说明问题。
ISBN7215037258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书增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