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空调》面向汽车运用类专业编写,共分为9章,对汽车空调的基础知识做了必要的介绍,对汽车空调的结构、工作原理、控制技术、维修和保养等做了详尽的说明。《汽车空调》对传统学科型教材进行了整合,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尽量避免内容之间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复;在叙述上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对于汽车空调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阐述力求简明扼要。为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汽车空调》每章前有本章教学要点,章末附有小结和习题。《汽车空调》可作为高等院校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等汽车类专业的本科教材,高职高专层次也可选用,还可以作为汽车运输企业、汽车维修企业、汽车检测站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编辑推荐
《汽车空调》注重以学生为本:
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来编写,考虑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通过不同的工程案例或者示例深入浅出进行讲解,紧紧抓住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点,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注重人文知识与科技知识的结盆:
以人文知识讲解的手法来阐述科技知识,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设置阅读材料板块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注重实践教学和情景教学:
书中配备大量实景图和实物图,并辅以示意图进行介绍,通过模型化的教学案例介绍具体工程实践中的相关知识技能,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设计有丰富的题型,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启发创新思维。
注重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以学生就业所需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着眼点,紧跟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应用,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着重讲解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技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目录
第1章 汽车空调概述
1.1 汽车空调发展历程
1.2 汽车空调的特点
1.3 汽车空调性能评价指标
1.4 汽车空调的未来
小结
习题
第2章 汽车空调的基础知识
2.1 制冷剂的热力学参数
2.1.1 压力
2.1.2 温度
2.1.3 热量与热容
2.1.4 汽化与冷凝
2.1.5 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
2.1.6 显热和潜热
2.1.7 过热和过冷
2.1.8 节流
2.1.9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10 焓与熵
2.1.11 制冷剂的压焓图
2.2 湿空气的组成及其主要状态参数
2.2.1 湿空气的组成
2.2.2 湿空气的主要状态参数
2.3 空气的焓—湿图及其应用
2.3.1 空气的焓—湿图
2.3.2 空气的焓—湿图的应用
小结
习题
第3章 汽车空调负荷的设计计算
3.1 车厢内、外空气设计参数的确定
3.2 汽车制冷负荷的确定
3.2.1 热负荷的组成
3.2.2 客车与公交车的热负荷
3.2.3 性能计算方法
3.2.4 经验估算方法
3,3 汽车除霜和采暖负荷的确定
小结
习题
第4章 汽车空调的分类和布置
4.1 汽车空调的分类
4.1.1 按驱动力式分类
4.1.2 按送风方式分类
4.1.3 按功能分类
4.1.4 按结构形式分类
4.1.5 按空气流动路径分类
4.2 小型车辆的空调布置
4.2.1 轿车空调布置
4.2.2 轻型客车空调布置
4.3 大中型车辆的空调布置
4.3.1 大中型客车制冷装置的布置
4.3.2 大中型客车采暖系统的布置方式
4.3.3 大中型客车除霜装置的布置
4.4 其他用途车辆的空调布置
4.4.1 货车空调系统布置
4.4.2 冷藏车空调系统布置
4.4.3 工程车空调系统布置
小结
习题
第5章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5.1 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及组成
5.1.1 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
5.1.2 制冷系统的组成
5.2 制冷压缩机
5.2.1 制冷压缩机概述
5.2.2 汽车空调制冷压缩机的结构原理
5.3 制冷系统其他设备
5.3.1 冷凝器的结构与原理
5.3.2 蒸发器的结构与原理
5.3.3 膨胀阀的结构与原理
5.3.4 储液干燥器的用途与结构原理
5.3.5 吸气储液器的结构原理
5.3.6 电磁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3.7 电磁阀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4 制冷剂和润滑油
5.4.1 制冷剂
5.4.2 冷冻润滑油
小结
习题
第6章 汽车空调采暖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6.1 余热式采暖系统
6.1.1 水暖式采暖系统
6.1.2 气暖式采暖系统
6.1.3 废气水暖系统
6.1.4 大型客车的余热水暖式采暖系统
6.2 独立式采暖系统
6.2.1 独立气暖式采暖系统
6.2.2 独立水暖式采暖系统
小结
习题
第7章 汽车空调的配气及通风净化
7.1 汽车空调的配气与气流组织
7.1.1 汽车空调配气
7.1.2 汽车空调气流组织形式及其计算
7.2 汽车空调的通风与净化
7.2.1 汽车空调的通风
7.2.2 汽车空调的净化
7.3 汽车空调的噪声
7.3.1 车内噪声标准
7.3.2 汽车空调噪声源
7.3.3 汽车空调噪声的降低
小结
习题
第8章 汽车空调控制系统
8.1 汽车空调的控制
8.1.1 恒温控制器
8.1.2 压力控制器
8.1.3 系统的真空控制
8.1.4 转速控制
8.2 汽车空调的保护
8.2.1 汽车空调的运行保护装置
8.2.2 汽车空调运行工况的控制装置
8.2.3 汽车空调的系统保护
8.2.4 汽车空调的电气控制与保护器件
小结
习题
第9章 汽车空调的检修方法和技术
9.1 汽车空调检修的仪器和设备
9.1.1 维修工具
9.1.2 维修设备
9.1.3 维修材料及连接配件
9.2 制冷系统制冷剂的充放技术
9.2.1 制冷系统检查
9.2.2 制冷剂放泄
9.2.3 影响制冷系统性能的因素
9.2.4 系统抽真空
9.2.5 制冷剂充注
9.3 制冷系统各部件检修技术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序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乘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空调系统作为影响汽车舒适性和安全性的主要装备之一,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现在,轿车、各种大中型客车、旅行车、重型矿用车和各类工程机械车辆等都装有空调装置。家用空调带来的“空调病”是众所周知的,对于容积更小的汽车来说更是不容大意。据悉由于汽车空调本身故障或使用不当而造成CO中毒乃至危及生命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车用空调系统在结构设计和工作过程控制等方面已保证了其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对汽车空调的使用维护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本书在介绍热力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较详细地介绍了汽车空调冷/热负荷的设计计算、汽车空调的分类和布置、制冷和采暖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汽车空调的配气与通风净化、汽车空调的控制以及汽车空调的维修和保养等相关知识。本书力求内容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和培训者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书由内蒙古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刘占峰、宋力、赵丹平主编。其中,第1、4章由刘占峰、宋力编写,第2、6、7章由柴俊霖编写,第3、5章由宋力、赵丹平编写,第8、9章由赵明智编写。本书的统稿工作由宋力、刘占峰完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国内外公开出版与发表的文献,在此对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感谢。由于编者经历及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最原始的汽车空调仅是开窗换气的方式。最早的汽车空调装置始于1927年,它仅由加热器、通风装置和空气过滤器3部分组成,且只能对车室供暖。准确地讲,汽车空调的历史,应该从制冷技术应用在车上开始。20世纪30年代末期美国的几部公共汽车装上了应用制冷技术的冷气装置。直到20世纪60年代,应用制冷技术的汽车空调才开始逐步普及起来。以后,人们对汽车空调的研究逐年增加,汽车空调技术日趋完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汽车空调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取暖。1925年首先在美国出现利用汽车冷却水通过加热器取暖的方法,到1927年发展到具有加热器、风机和空气滤清器的比较完整的供热系统。这种供热系统直到1948年才在欧洲出现。而日本到1954年才开始使用加热器取暖。目前,在寒冷的北欧、亚洲北部地区,汽车空调仍然使用单一供热系统。
第二阶段,单一冷气。1939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帕克公司(Packard)首先在轿车上安装由机械制冷的空调器。这项技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停止了发展。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因1950年美国石油产地的炎热天气,急需大量的冷气车,而使单一降温的空调汽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欧洲、日本到1957年才加装这种单一冷气的轿车。单一降温的方法目前仍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使用。
第三阶段,冷暖一体化。1954年,通用汽车公司首先在纳什(Nash)牌轿车上安装了冷暖一体化的空调器,汽车空调才基本上具有调节控制车内温度、湿度的功能。随着汽车空调技术的改进,目前的冷热一体空调基本上具有降温、除湿、通风、过滤、除霜等功能。这种方式目前仍然在大量的经济型汽车上使用,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一种方式。
第四阶段,自动控制。冷暖一体汽车空调需要人工操纵,这显然增加了驾驶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控制质量也不大理想。自从冷暖一体化出现后,通用公司就着手研究自动控制的汽车空调,并于1964年首先安装在凯迪拉克(CADILLAC)牌轿车上,紧接着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竞相在各自的高级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日本、欧洲直到1972年才在高级的轿车上安装自动空调。
第五阶段,微机控制。197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后合并到三菱集团)一起联合研究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汽车空调系统,1977年同时安装在各自的汽车上,将汽车空调技术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微机控制的汽车空调系统由微机按照车内外的环境,实现微调化。该系统具备数字化显示、冷暖通风三位一体化、自我诊断系统、执行器自检、数据流传输等功能。通过微机控制,实现了空调运行与汽车运行的相关统一,极大地提高了制冷效果,节约了燃料,从而提高了汽车的整体性和舒适性。
ISBN | 7301180667,978730118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刘占峰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