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适的习学之道》主要内容简介:通常提到水心先生叶适,都说他属儒学事功派;在宋明理学语境中,这种结论往往带有贬义。其实,重事功是儒家本色。
编辑推荐
《叶适的习学之道》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蒋伟胜,1971年l2月出生,浙江浦江人。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91)、浙江大学思政系(2000)、复旦大学哲学系(2003),获哲学学士、法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后(2009)。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发表论文十余篇,专著一部,主持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一项。 目录
导论
一 叶适生平及其著作
二 叶适解读经典的方法与旨趣
上篇 叶适的经学思想
第一章 “乾,物之主也
——叶适的《周易》学思想
一 《周易》经传的关系
二 乾道的阐发
第二章 “皂极无不有也,其难在于建
——叶适的《尚书》学思想
一 人心与道心
二 皇极
第三章 “以道化调美风俗
——叶适的《诗经》学思想
一 《诗序》
二 诗教与治道
第四章 “礼乐未尝不兼玉帛钟鼓
——叶适的礼学思想
一 关于《周礼》的历史
二 治道与礼乐
三 《大学》新论
四 《中庸》新论
第五章 “理本不虚立尔
——叶适的《春秋》学思想
一 春秋书法
二 理事关系
第六章 “道未尝离学
——叶适的《论语》学思想
一 孔氏之本统
二 孔子之“学
第七章 “开德广、语治骤
——叶适的(孟子》学思想
一 对孟子心性理论的批评
二 对孟子政治学说的批评
下篇 叶适的外王内圣哲学
第八章 外王之道:道在物中
一 道不离心
二 道不离性
三 道不离物
第九章 内圣之道:习学成德
一 格物明心
二 格物为知
三 习学成德
第十章 结语:哲学特点与命运
附录
一 叶适哲学研究综述及存在的问题
二 叶适生平大事记(据《叶水心先生年谱》、
《叶适年谱》整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通常提到水心先生叶适,都说他属儒学事功派;在宋明理学语境中,这种结论往往带有贬义。其实,重事功是儒家本色。孔子本人十分重视事功。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答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子路问孔子怎样是个君子。孑L子回答了三层境界“敬”、“安人”、“安百姓”。孔子论最高境界日:“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所有可测量的指标全属事功。重事功本身不成问题。水心先生遭指责,多半由于指责者判定他忽视“内圣”功夫。这个关节点是对叶适评价的重心所在。蒋伟胜首先从事功与成德两个维度把叶适的经学思想梳理出一个体系;而后在此基础上阐述叶适的外王内圣哲学,为正确了解叶适其人、其学提供了扎实的依据。
贬抑叶水心之根源在于他反对朱熹、陆九渊的心性理论。双方分歧的根本点,从理论上看,就是天命之性究竟为何。朱陆在主性、主心上分歧严重,而在认定性或心源白天命则一致无二。此处所谓天命,意思是生而备有仁义礼智等“天理”。换用今日通用哲学语言,就是说人之存在中,与生俱来地赋有仁义礼智。叶适则认为天命之性意思是天赋的认识能力。 后记
是书之成,是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习学成德——叶适的外王内圣之道》为基础的。当初之所以选择叶适思想作为自己论文的选题,是因为读到的各种关于叶适思想的研究著作,几乎众口一词说叶适是事功学,而所列材料则基本不外他如何关注事功经济、军事政治等等,无论是事功学的判定还是讨论的叶适思想内容,与人们头脑中的“哲学”概念相去甚远。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怎么像哲学家的学者,却在绝大多数哲学史教材中都能找到他的名字,并做专节讨论。尤其令人疑惑的是,牟宗三先生在《心体与性体》的《综论》中不惜笔墨,用了整整一章近200页的内容对叶适做论述。《综论》是对全书内容的纲领性概括,本应言简意赅才是,何以牟先生大动肝火还劳动口舌?凡此种种,不禁让我对叶适其人还有他的思想产生了一窥究竟的好奇。
本书的写作以及以后的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复旦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诸先生的指导。业师谢遐龄教授是一位思维敏锐的智者,每次聆听他的教诲都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论文付梓之时,谢老师又拨冗为论文制序。林宏星教授充满激情的讲课令人难忘,在复旦的三年中听了他开设的所有课程,林老师还为我论文主题的确定以及写作过程提供了许多帮助。 文摘
难有四,其不可有五”,“其难有四”是指“国是之难一,议论之难二,人才之难三,法度之难四”等,其五不可是指“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贤能而用资格’’等,孝宗皇帝读后“惨然久之”。第:::件事是淳熙十五(1188)年作为庆元党禁的前奏,兵部侍郎林栗上书弹劾朱熹,叶适为此上《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为朱熹及道学开脱,“栗劾熹罪,无一实者,特发其私意而遂忘其欺矣。至于其中‘谓之道学’一语,利害所系不独熹。盖自昔小人残害忠良,率有指名,或以为好名,或以为立异,或以为植党。近创为道学之目,郑丙倡之,陈贾和之,居要津者密相付授。见士大夫有稍慕洁修者,辄以道学之名归之,以为善为玷阙,以好学为己愆,相与指目,使不得进。于是贤士惴栗,中材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以避此名。栗为侍从,无以达陛下之德意志虑,而更袭用郑丙、陈贾密相付授之说,以道学为大罪,文致语言,逐去一熹。自此善良受祸,何所不有!俯望摧折暴横,以扶善类”。“疏人,不报。”第三件事是绍熙五年(1194)“孝宗崩,光宗不能执丧,军士籍籍有语,变且不测”的政治危机中,叶适与赵汝愚、蔡必胜、韩倔冑等人为化解危机所做的工作,结果是“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宴然。,’叶适本人也因此迁国子司业。第四件事是开禧北伐期间,叶适先是上书请“必先审知强弱之势而定其论”,反对轻开战端,并拒绝为韩倔冑草诏战书。北伐兵败后又出镇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收拾残局。《宋史》的编撰者对叶适的总体评价是“为文藻思英发”,“志意慷慨,雅以经济自负”。无论是《叶适传》事迹的选择还是所做的评价,都侧重于叶适的事功和文学,没有把叶适作为一名儒学宗师对待,反映了在理学流行的元代学者眼中叶适的学术地位。
ISBN | 9787500478539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蒋伟胜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