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 [精装] 978781113688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内容简介:湖湘文化的无限魅力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那浪漫美丽的神话传说,那原始活力的生命血性,那瑰丽灵秀的辞章诗赋,那深邃浩瀚的形上思考,还有那流传久远的民俗民风,那神秘迷人的青铜帛画等。但是,我们知道,人们津津乐道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出了千古湖湘文化的主要成就与鲜明特色,也就是说,湖湘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那创造和承载着精神文化的湖湘士人。
编辑推荐
《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湖湘文库(乙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理学思潮及其地域性学派 第一节 理学思潮形成的历史条件 一、从经济方面看 二、从政治方面看 三、从思想文化本身来看 第二节 理学思潮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节 理学学派的不同学术宗旨 一、气本论 二、理本论 三、心本论 四、性本论 第四节 理学学派的地域化 第二章 湖湘学派综论 第一节 湖湘学派的思想渊源 一、孙复与湖湘学派思想渊源 二、周敦颐与湖湘学派思想渊源 三、程颢、程颐与湖湘学派思想渊源 四、谢良佐与湖湘学派思想渊源 第二节 湖湘学派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湖湘学派的形成与奠基 二、湖湘学派的扩展和正宗化 三、湖湘学派的传承和分化 第三节 湖湘学派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 二、学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当代新儒家对湖湘学派的重新诠释 一、牟宗三等海外新儒家的学术宗旨 二、牟宗三对理学的重新分派 三、湖湘学派和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联系 第三章 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 第一节 胡安国的生平事迹 一、早年求学 二、中年初仕 三、丁忧闲居和再度出仕 四、晚年隐居与治学 第二节 胡安国的理学思想 一、“心与理一”的本体论 二、致知、存心的修身工夫论 第三节 《春秋传》的理学思想及其对湖湘学派学术 风格的奠定 一、《春秋传》的成书经过 二、《春秋传》的义理特色 三、《春秋传》的学术风格 第四章 湖湘学派理学体系的奠基人——胡宏 第一节 胡宏生平和著作 一、胡宏的生平 二、胡宏的著作 第二节 胡宏的经世论 一、“国家之败,必有坏乱”——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二、“复圣人之政”——政治改革的方案 三、“振天下之衰”——治国安邦的政治措施 第三节 胡宏的性本论 一、性本论——新的本体论诠释 二、“知性”、“求心”的工夫论 三、胡宏哲学的评价 第四节 胡宏的道德论 一、仁心论——伦理主体性的高扬 二、理欲论——伦理学基本问题的探索 三、圣人论——理想道德人格的规定 第五节 胡宏的教育论 一、教育目的论 二、教学法思想 第六节 胡宏与湖湘学派的奠基 第五章 衡麓诸儒——胡寅及其他湖湘学者 第一节 胡寅的理学思想 一、《崇正辩》的批佛思想 二、以理为本的宇宙观 三、穷理尽心的修道论 第二节 胡广仲、胡伯逢、吴晦叔的理学思想 一、心性论 二、仁论 三、为学工夫论 第六章 湖湘学派的正宗化发展——张栻 第一节 张拭与岳麓书院 一、张栻生平及其著述 二、张栻主教岳麓书院 三、湖湘学派的发展 第二节 张栻的理学思想 一、“太极即性”的本体论 二、纯粹至善的人性论 三、知行互发的认识论 四、“义利之辨”的伦理观 第三节 张械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和作用 二、教育内容 三、教学法思想 第七章 湖湘学派的传承和分化——“岳麓诸儒” 第一节 彭龟年的理学思想 一、执守湖湘学统,明义利之辨 二、重心性修养而求务实 第二节 游九言的心学倾向 一、“心为太极”的本体论 二、主敬存心的道德修养论 第三节 胡大时的理学思想 一、人性论趋正宗化 …… 第八章 湖湘学派的“实学”思想 第九章 湖湘学派与南宋其他地域学派 第十章 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
序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由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构成的。在纷纭多姿的地域文化中,湖湘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中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之一。所以,许许多多文人学者对湖湘文化产生了无限遐想和进行了深入思考。 当然,湖湘文化的无限魅力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那浪漫美丽的神话传说,那原始活力的生命血性,那瑰丽灵秀的辞章诗赋,那深邃浩瀚的形上思考,还有那流传久远的民俗民风,那神秘迷人的青铜帛画等。但是,我们知道,人们津津乐道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出了千古湖湘文化的主要成就与鲜明特色,也就是说,湖湘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那创造和承载着精神文化的湖湘士人。 确实,在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湖湘文化最引人瞩目之处是在这块热土中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胸怀大志、有勇有谋而又努力创构精神文化的士人群体。他们作为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最大程度地发挥着文化的“转世”功能,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就近往前纵看,在古老中国发生重大转型的一百五六十年来,从呼唤“师夷长技”而鼓动改革开放的陶澍、魏源、贺氏兄弟,到身体力行以推动洋务运动的曾左彭胡集团;从积极推动维新变革的谭嗣同、唐才常等一大批维新志士,到抛洒热血献身共和的黄兴、蔡锷等辛亥豪雄。
文摘
第三,与疑经思潮兴起的文化背景有关。理学是以复兴儒学为旗帜,故而也是通过注释、阐发儒家经典的形式建立其思想体系的。但是,理学家的注经是在综合儒、释、道三家学说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的一种再创造。这就不仅需要打破汉唐诸儒治经的家法和传统,甚至还要敢于对先秦的儒经本身进行新的阐发和解说。因此,汉唐诸儒那种对经典的迷信、受宗法师法的束缚皆不利于理学的再创造。北宋之时,学术思想界盛行疑古惑经的风气,原来被视为神圣而不可逾越的经传、师说,在这时往往受到怀疑或非议。正如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引陆游所说:“然排《系辞》,毁《周礼》,疑《孟子》,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自北宋庆历之后,怀疑经传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欧阳修、王安石皆敢于对不易的经传阐发自己的新见。这种学术风气有利于理学家们采用阐发义理、自由解经的方法,以重建这种哲理化的儒学——理学。理学家们根据“三教合一”的时代特点和重建新儒学的需要,有意选择了利于发挥义理的《周易》、《中庸》、《大学》、《孟子》、《论语》等儒家典籍,有时甚至采取“改古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的注经方式,从而创立了理学,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上面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理学思潮形成的历史条件。由此可以发现,理学思潮形成于北宋,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它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发展的要求。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之前,它要求稳定社会、政治秩序,分别对农民和地主、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提出道德要求,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它能够在新的历史下继承、发展儒学,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发展要求,这些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ISBN9787811136883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汉民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