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版产业论 [平装] 781127452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日本出版产业论》讲述了:洪军的专著《日本出版产业论》,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认为,这是近年来国内日本研究领域的一部较有特色的著作。它即将与读者见面,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日本经济研究的学者和作者的导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后,国内理论界和文化界就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这个问题。由于日本是文化产业大国,尤其日本的出版产业更是独具特色,因此,中国出版界对日本的出版产业格外关注。洪军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又在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习和交流,这些经历一方面培养了他在从事“日本出版产业研究”方面的兴趣与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其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出版产业既是信息产业的一个分支,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担负着一些特殊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文化功能或意识形态功能,又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功能,这是其他制造业、产业所不具备的。因此,对出版产业进行研究是我国产业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孙洪军,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现任吉林摄影出版社社长。 1999年任吉林文史出版社副社长。2003年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派遣赴日本讲谈社学习与交流,任代表团团长。2004年任吉林摄影出版社总编辑,2005年任吉林摄影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长期从事出版业的实际经营与研究工作,多次获一优秀经营者一奖。 曾在《现代日本经济》、《中国出版》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并于1996年、2007年两次获全国一五个一工程一优秀图书奖。
目录
序言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 三、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本书的特点 四、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五、本书的研究方法 六、本书的创新与不足 第1章 出版产业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出版产业的基本理论 一、出版产业概念的界定 二、出版产业的功能 第二节 出版产业的经济特征 一、出版产品的特殊属性 二、出版产业的结构特点 三、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形态 四、出版企业的行为与市场绩效 第三节 出版产业与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及发展 二、出版产业与文化产业 三、出版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定位 第2章 日本出版产业发展的轨迹 第一节 近代日本出版业(1868-1945) 一、日本近代出版业的开端 二、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出版业 第二节 现代日本出版产业(1945-1996) 一、战后初期日本出版业的复兴 二、日本现代出版产业的形成 三、在调整中稳步发展 第三节 日本出版流通业的发展 一、近代日本出版流通业 二、现代日本出版流通业及其特点 三、日本出版流通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3章 日本出版产业的现状及解析(1996-至今) 第一节 日本出版产业的困境 一、出版物供过于求 二、经济效益大幅下降 三、销售困难,退货率居高不下 第二节 日本出版产业困境解析 …… 第4章 日本出版业的企业制度、产业结构与经营模式 第5章 日本政府的出版管理规制及产业政策 第6章 日本出版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绪论 四、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全方位多视角研究日本出版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本书主要从四个部分对日本的出版产业进行研究和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从一般意义上对出版产业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集中在第一章。出版产业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出版产业内涵的界定及其社会功能的分析。出版产业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理解,本文主要是从狭义上进行研究,认为出版产业包括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两个方面的内容。出版产业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因而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功能,即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第二,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出版产业的经济特征进行深刻的理论剖析。出版产品具有特殊的经济和社会属性,从宏观上看,出版产业有四个方面主要特征:一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二是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出版品和服务;三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四是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点。从微观层面看,出版产业的主要经济特征为:一是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或者说普通商品和意识形态产品的双重属性;二是产品种类繁多,差异化程度低,同质性强;三是出版产业也是一种版权产业;四是因供需、供销信息严重不对称,而导致的高库存积压和高风险产业。 出版产业的结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所需资金、技术、人才、销售渠道的进入壁垒低,企业数量众多;二是规模优势不明显,集中度偏低;三是因文化的差异性、语言的壁垒和各国的文化保护政策,国际化程度有限。
ISBN7811274523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孙洪军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