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信息学概论》分上下两篇,上篇对文献信息学的产生及特点、基本理论、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任务与方法、社会功能等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下篇对文献信息的类型、作用与评价、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文献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文献信息学概论》的重点是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丰富了应用文献信息学的内容。
编辑推荐
《文献信息学概论》在对文献信息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文献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应用统计数学的方法对文献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丰富了文献信息学研究的内容,开拓了研究的视角,对提高文献信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上篇
1 引论
1.1 文献的定义
1.2 文献的产生
1.3 文献的构成要素
1.4 文献的类型
2 文献信息学的产生及特点
2.1 文献信息学产生的背景
2.2 文献信息学产生的动因
2.3 文献信息学的含义
2.4 文献信息学的特点
3 文献信息学的基本原理
3.1 文献信息学的系统原理
3.2 文献信息学的生命周期原理
3.3 文献信息学的社会凝聚原理
3.4 文献信息学的技术演进原理
3.5 文献信息学的效用原理
4 文献信息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4.1 文献信息学的研究对象
4.2 文献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5 文献信息学的研究任务与方法
5.1 文献信息学的研究任务
5.2 文献信息学的研究方法
6 文献信息学的社会功能
6.1 提高社会的信息吸收能力
6.2 强化文献信息机构的职能机制
6.3 加速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6.4 开拓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的广阔前景
6.5 激发文献信息的转化活力
6.6 改善思维结构,促进人才开发
下篇
7 文献信息的类型、作用及评价
7.1 文献信息的类型
7.2 文献信息的作用
7.3 文献信息的评价
8 文献信息资源管理
8.1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8.2 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8.3 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8.4 文献信息资源评价
9 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9.1 传统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9.2 基于Web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
9.3 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评价
10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
10.1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类型
10.2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结构
10.3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功能
10.4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模型
10.5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方法
10.6 文献信息服务效益评价
11 参考咨询及网站服务
11.1 参考咨询服务
11.2 网站服务
12 影响文献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因素
12.1 心理因素
12.2 社会文化因素
12.3 主客体因素
12.4 评价信息因素
13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相关问题的研究
13.1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对用户行为的影响
13.2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度
13.3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的补救策略问题
13.4 文献信息服务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13.5 文献信息服务质量及其度量模型研究
参考文献 序言
文献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文献信息”一词大约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中外文献中,但文献信息工作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文献信息学概念在我国一提出,就引起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界的广泛关注。之后,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发表了许多论文,出版了一些专著,这些均对文献信息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文献信息学是研究文献信息的搜集、存贮、转化、传递、利用与组织管理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根据这一定义,我们认为对文献信息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性质特点、基本原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但仅局限于此还远远不够。因为文献信息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是研究如何通过对文献信息的搜集、开发、传递等组织管理手段,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献信息学的产生也是文献信息工作发展的需要,从古至今,文献信息工作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给人们的利用带来许多困难。面对这一状况,作为文献信息研究者,更有必要加强对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研究。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对文献信息服务质量应如何提高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提高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水平,促进文献信息事业的发展,因为服务质量是衡量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最重要的标准。 文摘
1 引论
1.2 文献的产生
文献(图书、文书、档案)构成的基本条件是文字。我国的文字是从原始社会的刻画记号与图画文字逐渐演变而来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工具。考古发掘的材料证明,我国文字演变的时间是漫长的,要确切说明由哪一个人发明是困难的。此外,文字的产生要有一定的载体,这样才能使文字不断积累、不断流传。记载各种文字的载体,就是古代的典籍,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文献。
1.2.1 汉字的产生
汉字产生对于中国文献(图书、文书、档案)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汉字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人发明的?对于这些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最为流行的是“仓颉”造字说。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广泛流传。《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仓颉创造了文字。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还有的史籍,如《论衡》中说仓颉长着四只眼睛,“仰观奎星圆曲之势,府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但是,对于一种独立发展又有相当久远历史的文字来讲,它是不可能由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明的。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极为低下,文字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结绳记事、契刻、图画和刻画符号是文字产生的重要步骤),任何人都无法经历如此之长的过程,所以,“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解蔽篇》)仓颉造字之说是不可信的。古时候,创造文字的人很多,文字是众人发明的,而为什么单单仓颉的名字流传下来呢?因为他做了一些文字整理的工作。也就是说,在仓颉以前,文字已经产生,不过当时的文字还在初级阶段,殊体异形,没有定制,而仓颉的功劳正在于对这种形体不一的文字进行了整齐划一的工作,因此他的名字被人们世代称颂。
1.2.2 文献的产生
文字产生以后,相应的也就产生了文字的写刻工具及记录文字的物质载体。早期记录文字的载体有木石、陶器、皮革、甲骨、金属物等。
1.2.2.1 竹木
利用刻竹木记事也曾被古人采用。据先秦典籍记载,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文、武之政,布字方、策”(《礼记·中庸》)的说法。这说明先秦记载文字的还有竹、木等材料,我国少数民族以前留下来的一些长木板的旁边刻有深浅不同的缺口就表示不同的含义。云南省博物馆藏有土著世代相传的刻木。
1.2.2.2 金石
金指青铜器。先秦时期,青铜器包括生产工具、兵器、礼器、乐器、车马器、度量衡器等等,应用范围很广。统治者或贵族们凡遇有重要文件,或要昭告世人,或需流传后世,就记在青铜器上。人们把这种铸或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称“钟鼎文”、“金文”,它已经具有典籍的作用。
ISBN | 9787564301583,756430 |
---|---|
出版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张健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