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是一本研究中国宋代思想史方面的书籍。《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对宋代经典辨疑思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阶段、讨论的主要问题、使用的辨疑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编辑推荐
《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 作者简介
杨世文,男,重庆潼南人,生于1965年2月。1982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1986入古籍所历史文献学专业,1989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留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至今。现为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重点在宋代历史文献、儒学学术史及巴蜀文化。
编写或参加编纂各种专著、古籍整理著作、辞书16种。参加了大型项目《全宋文》的编纂工作,校点500万字。此外编著或参加编著《中国历代学案》(10卷)、《易学集成》(3卷)、《诸子集成新编》(10卷)、《诸子集成续编》(20卷)、《诸子集成补编》(10卷)等大型著作10余种。校点《张栻全集》100万字。撰写《中国历代大儒》20万字,任副主编。参加编写《诸子百家大辞典》、《四库大辞典》等。新编《魏晋学案》、《南北朝学案》,校点《两汉三国学案》、《宋元学案补遗》。
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四川大学学报》、《宋代文化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汉代灾异说与儒家君道论》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啖助学派通论》发表于《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该文后选入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编《啖助新春秋学派研究论集》。在《孔子研究》上共发表4篇论文。)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古儒学学案》(1999)、《宋代疑古思潮研究》(2002);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走出汉学》(2001);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项:《张栻全集》(1998)、《道命录校证》(2001)。另参加了国际合作项目《宋会要辑稿》的主研工作。 目录
绪言
上篇 历史选择与经学变古
第一章 历史选择:时代课题与经学变古
第一节 时代课题与文化忧患
第二节 贡举改革与经学变古
第三节 经学变古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经学变古与辨疑思潮
第二章 超越汉唐:旧经学之批判与反思
第一节 尊儒卫道意识的强化
第二节 儒家经典的重新审视
第三节 汉唐经学的批评反思
第四节 对待经典与传注的一般态度
第三章 范式转移:新经学形态之确立
第一节 从“本文”到“本义”
第二节 求“圣人之心”
第三节 由“四书”通“五经”
中篇经典辨疑思潮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 汉唐经学余波与辨疑学风的滥觞
第一节 汉唐经学的余波
第二节 辨疑学风的滥觞
第五章 “学统四起”与经典辨疑思潮的勃兴
第一节 学风转变与“学统四起”
第二节 经典辨疑思潮的全面展开
第六章 宋学的演变与经典辨疑思潮的发展
第一节 道学浮沉与宋学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经典辨疑思潮的深化
第七章 晚宋学风与经典辨疑思潮的分化
第一节 晚宋的士风与学风
第二节 经典辨疑思潮的分化
下篇 宋儒对经典的辨疑
第八章 《周易》经传的辨疑
第一节 《易经》作者与时代
第二节 《易传》作者与时代
第三节 《周易》古本的复原
第九章 《尚书》的辨疑
第一节 孔序与孔传
第二节 《书小序》辨疑
第三节 《古文尚书》辨疑
第四节 王柏《书疑》
第十章 《诗经》的辨疑
第一节 “孔子删诗”说考辨
第二节 《毛诗序》辨疑
第三节 废《序》说《诗》
第四节 “古《诗经》”的复原
第十一章 《周礼》的辨疑
第一节 两种《周礼》观
第二节 《周礼》制度辨疑
第三节 《周礼》时代考辨
第四节 “《冬官》不亡”说
第十二章 《仪礼》的辨疑
第一节 宋代的《仪礼》学
第二节 对《仪礼》的辨疑
第十三章 《礼记》的辨疑
第一节 《礼记》诸篇考辨
第二节 考辨《中庸》
第三节 考辨《大学》
第十四章 《春秋》经传的辨疑
第一节 “三传”作者时代辨疑
第二节 “三传”解经辨疑
第三节 舍传求经与会通三传
第十五章 《孝经》的辨疑
第一节 《孝经》来历的考辨
第二节 义理取向的《孝经》解释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又记 后记
本书的主体部分,是我的博士论文《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这也是我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批准号:01JA770057)的最终成果。从2001年提出选题到最终完成,断断续续经过了五个年头。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选题。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做,一方面是基于自己对中国传统学术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与自己多年来从事的专业方向有关。虽然本书关注的是宋代,但是,对于汉唐学术源流、儒家经典的流传演变情况,不能不花大量的精力去梳理。何况历代经注汗牛充栋,各家经说异彩纷呈,要真正将其吃透、消化,谈何容易!刘师培曾经说过,治经学,一要有家法,二要有条例。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古人有“皓首穷经”之说,可见通经非一朝一夕之功。我自知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经学研究,姑且看成是对经学史或学术史的初步探索。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学界前辈和师友的多方指教和热情帮助。首先要感谢蔡崇榜教授的悉心指导,从选题的提出到大纲的确定,直到论文的最终完成,每个环节都凝结着蔡老师的智慧和汗水。还要感谢胡昭曦教授、刘复生教授自始至终给予的鼓励和鞭策。感谢王曾瑜教授、朱瑞熙教授、张其凡教授、张邦炜教授对论文进行认真评阅并提出宝贵意见。 文摘
在严厉的禁令下,虽然他们的学术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并未完全停止。这些人对于儒学在秦汉之际的传授、流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也并未完全绝迹。所以,到西汉初年,随着禁令的松弛和最后废除,山岩屋壁之藏又纷纷重见天日,许多儒家经典又被发现。过去任职于秦朝的博士和民间儒生又纷纷开门授徒,传授经典。从战国到秦汉,儒学典籍的传授,其前后传承关系大体上是连贯而清楚的。①
除儒家经典师弟相传外,许多先秦典籍在汉代也纷纷被发现。这些文献都是用先秦古文写成的,所以称为古文经。秦火之后比较重要的发现有:一是河间献王得民间所藏古文经,包括《周官》、《礼》、《礼记》、《尚书》等②;二是鲁共王刘余“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③;三是河内女子发老屋得《易》、《礼》、《尚书》等文献④。
司马迁之后,还有两件影响较大的事件:一是汉成帝时张霸献“百两篇”《尚书》;二是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引发的古文经问题。刘向、刘歆父子校书与中国传统学术史关系甚大,除了通过校书实践,创立了中国古典校雠学的方法与范式外,另外一个最重大的影响就是揭开了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序幕。刘歆校书,发掘出两部重要的古文经典《左传》与《周官》,从此引发了长期的争论。
ISBN | 7561440685,978756144 |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杨世文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