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孔颜之乐"论的历史考察 [平装] 7010087601,97870100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孔颜之乐"论的历史考察》内容简介:以体用观之,“物”的境界是体用二分的,或知其用而不知其体,或知其体而不知其用,或得其体而舍其用,或得其用而无其体;“神”的境界是体用合一的,有此体则自有其用,有此用则体在其中,即体即用,体用不离。
编辑推荐
《理学智慧与人生之乐:"孔颜之乐"论的历史考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一、对象与任务 二、态度与方法 三、选材与结构 第一章 “孔颜之乐”论的理论来源 第一节 儒家经典与“孔颜之乐”论 一、《论语》——“孔颜之乐”典故的来源 二、《周易》——“孔颜之乐”的思维模式、人格理想与终极信仰 三、《孟子》——“孔颜之乐”的心性修养论 四、《礼记》——“孔颜之乐”的修养工夫、理想境界及礼乐关系 第二节 佛、道思想与“孔颜之乐”论 一、无为至乐与“孔颜之乐 二、成圣与成佛 三、“圆融无碍”与“理一分殊” 第二章 “孔颜之乐”论的兴起 第一节 周敦颐与诚者之乐 一、“无极而太极”的争议 二、诚者之乐的理论基础:“自无极而为太极” 三、诚者之乐 四、“极高明”与“道中庸” 五、“物”与“神” 第二节 邵雍与中者之乐 一、中者之乐的理论基础:“道为太极”、“心为太极” 二、中者之乐 三、“观”与“忘” 四、“时”与“宜” 第三节 张载与孝者之乐 一、孝者之乐的理论基础:“太虚即气” 二、孝者之乐 三、乐天与忧世 四、“大我”与“无我” 五、“弘大与谨敬”,“诚明与明诚” 第三章 “孔颜之乐”论的发展 第一节 程颢与仁者之乐 一、仁者之乐的理论基础:天人本一 二、仁者之乐 三、“大我”与“无我” 四、“极高明”与“道中庸” 五、“习心”与“客气” 第二节 朱熹与礼者之乐 一、礼者之乐的理论基础:“理一分殊” 二、“以道为乐”与“道中之乐” 三、礼者之乐 四、“实”与“虚” 五、“吾与点也”与“鸢飞鱼跃 六、“命”与“乐” 第四章 “孔颜之乐”论的转折 第一节 陈献章与自然之乐 一、自然之乐的理论基础:心理合一、自得即道 二、自然之乐 三、曾点气象与孟子工夫 第二节 王守仁与本体之乐 一、本体之乐的理论基础:心即理 二、至善与无善,不动与无动 三、乐是心之本体 四、勉然与自然 五、光景与真乐 第五章 “孔颜之乐”论的流变 第一节 王艮与安身之乐 一、安身之乐的理论基础:天理即天然自有之理 二、“天理”与“乐”的本体 三、“良知”与“乐”的工夫 四、“安身”与“乐”的核心 第二节 罗汝芳与赤子之乐 一、 赤子之乐的理论基础:我心即天,天即我体 二、“赤子”、“天心”与“乐”的本体和核心 三、“天理”、“人欲”与“乐”的工夫 四、“浑沦顺适”与“乐”的特征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2001年冬天,当时正确定博士论文的选题,刘文英先生问我: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我便说出了把困扰我多年的问题:“人为什么而活着”“什么是幸福”。于是,在刘先生的指导下我便选定了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当我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余,对刘先生的感念之情无以言表。 原本没想伤身费神地写一部学术性的“著作”,但在我的硕士导师伍雄武先生、杨云宝老师及我的岳父、岳母和妻子等人的关心、支持、鼓励、帮助下,开始了此书的写作。特别是邓仁娥老师对初稿修改之认真、杨云宝老师关切之热心,让我有如芒棘在背,羞愧难当。后来,在邓仁娥老师建议下,对全书的提纲做了彻底的修改,这才有此书现在的样子。当我深入“孔颜之乐”后(自以为是),发现这种“伤身费神”竟然就是“废寝忘食”、“乐在其中”,似乎恍然有悟:先前之困惑与烦恼、光明与解脱都只是“小儿啼哭”。 最后,本书的由云南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共同资助出版,在此深表谢意。
文摘
以天人观之,“物”的境界是天人二分的,或蔽于物而不知人,或蔽于人而不知天,或得天而遗人;而“神”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知物,知人,知天,得天而未始遗人,得人而未始遗物。以体用观之,“物”的境界是体用二分的,或知其用而不知其体,或知其体而不知其用,或得其体而舍其用,或得其用而无其体;“神”的境界是体用合一的,有此体则自有其用,有此用则体在其中,即体即用,体用不离。 由上,“物”的境界与“神”的境界可以概括为:前者是对立二分境界,后者是浑融合一境界。其二,“物”、“神”境界的划分。由于周敦颐所理解的“极高明”与“道中庸”二者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前后关系,是先立本而后达用,这就直接导致了他对“物”与“神”境界的划分上具有独特之处。一方面,承认释、老同样具有“极高明”的思想,从而直接借用释、老二家的思想资源,而不是盲目地排斥释、老。就立本的心性修养过程而言,儒、释、道三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儒家与释、老又有明显区别:儒家并不止于“极高明”,在本立之后还须“道中庸”,所谓“本立而道生”,还须成人、成物。 按对立二分与浑融合一的标准,周敦颐所说的“物”与“神”似可这样划分:在整个“极高明”过程中都是属于“物”的境界,都是对立二分世界。唯有“道中庸”的过程才是“神”的境界。为什么说立本的“极高明”过程是对立二分境界呢?物是不思的,人则是思的,人从物中提升出来,人就不再是物,思就不是不思;贤就不是圣,人也不是天,思也不是无思。
ISBN7010087601,97870100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煌明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