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认知科学概论》内容简介:社会认知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人及人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人们对社会、特别是对他人的了解、理解及概念化过程。社会认知是一门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学科。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认知领域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认知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研究成果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会认知科学概论》总结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经典实验,较为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目前国内外社会认知科学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编辑推荐
《社会认知科学概论》:《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问,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
张淑华,1964年生,沈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后。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辽宁省认知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心理学会管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失业人员压力-应对机制及干预策略”和“企业营销员隐性知识分享机制及干预策略”两项,著作有《认知科学基础》、《失业人员心理与辅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一篇 社会认知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定义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学科基础
第四节 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
第一节 传统的社会认知研究方法
第二节 社会认知研究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社会认知理论
第三章 社会认知过程及理论模型
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加工过程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加工阶段
第三节 社会信息表征的理论模型
第四节 印象形成的理论模型
第五节 wyer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第六节 社会信息加工的双过程三阶段模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认知主体的生理特征
第二节 认知主体的心理特征
第三节 认知主体的社会特征
第四节 认知客体因素
第五节 认知情境因素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认知
第一节 文化模式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认知研究的文化观
第三节 中国人的社会认知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社会认知的研究范畴
第六章 印象
第一节 印象形成
第二节 印象管理
第三节 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态度与社会认知
第一节 态度概述
第二节 态度形成与态度改变
第三节 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关系及实验研究
第四节 态度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自我认知
第一节 自我概念
第二节 自尊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社会认知偏差及偏见
第一节 社会认知偏差
第二节 社会认知偏见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归因及归因理论
第一节 归因
第二节 归因理论
第三节 归因理论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攻击行为
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序言
社会认知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进行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的认知过程,其关注点在于如何获得并发展各种认知功能,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自我行为的形成与社会构成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认知是一门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学科。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认知领域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认知的研究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研究成果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书总结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经典实验,较为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目前国内外社会认知科学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系统性和科学性。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社会认知的概念、主要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的研究范畴如态度、归因等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既能反映社会认知的基本理论和实验,叉能反映出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趋势。本书内容全面、详实而综合,保证了本书结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第二,内容丰富,言简意骇。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主要概括介绍了社会认知的起源与发展、学科基础及发展趋势,使读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和研究现状,特别是研究方法部分的介绍,为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后续实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方法学基础。第二篇首先对社会认知理论做一详细介绍,同时系统地介绍了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本书在编写时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地描述,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认知的理论问题。 文摘
插图:
科学理论的进步都是随着方法论和研究技术的不断突破而向前发展的,直接测量法如问卷法在传统社会认知领域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而目前,内隐社会认知是社会认知领域新兴起的研究热点,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采用问卷法只能测查出意识水平上的社会认知,对无意识操作的内隐社会认知则无能为力。内隐社会认知中,被试没有意识到先前经验对自己的行为或判断产生了影响,一旦被试意识到这一影响,内隐效应就会消失或发生翻转。直接测量方法无法发现用内省、自我报告法无法触及的社会认知的基础,无法了解被内省所淹没的行为的原因,因此,间接测量法是测查内隐社会认知的必需工具,本章以社会认知间接测量方法和技术为视角,按照其技术的发展分为传统方法和新方法。目前,间接测量法在社会认知领域中使用的越来越多,传统的社会认知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反应时(RT),也叫反应潜伏期,反应时法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它不是执行反应的时间。具体而言,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地做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其间的时间延迟即为反应时。一般说来,反应时的长短标志着机体内部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与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有一定的关联,启动个体的易感性,必然在被试者心理上引起复杂的反应。对被试者来说,意义不同的刺激产生不同的易感性,被试者的加工过程就不一致,因而造成了反应时的不同,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ISBN | 9787511204486 |
---|---|
出版社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作者 | 张淑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