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偏见: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研究 [平装] 978750048997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理智与偏见: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研究》主要探讨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表现及其特点,勾画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演进的主轴线,并结合我国进入“矛盾凸显期”与和平崛起的总体背景,重点分析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以及构建正面涉华国际舆论环境的主体策略等。 国际舆论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国际传播现象,它在国家内政外交方面的影响力正逐渐增强。
编辑推荐
《理智与偏见: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研究》:跨媒体研究丛书
作者简介
刘肖,安徽霍邱人,博士,四川大学政治学院讲师,四川大学腾讯新媒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国际关系、舆论学。主持四川大学课题研究一项,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两项,参与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研究一项。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价值 二 研究现状 三 国际舆论研究的理论支点 四 研究方法和内容安排 第一章 国际舆论的概念界定与研究进路 第一节 国际舆论辨析 一 舆论的界定 二 国际舆论的界定 三 国际舆论的特征 四 国际舆论与国家形象 五 国际舆论倾向性 六 国际舆论的功能 第二节 国际舆论的构成要素 一 国际舆论的主体 二 国际舆论的客体 三 国际舆论本身 四 国际舆论的一致性 五 国际舆论的强烈度 六 国际舆论的持续性 第三节 国际舆论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一 媒介技术与国际舆论 二 媒介信息与国际舆论 三 媒体言论和报道倾向与国际舆论 第四节 国际舆论研究的进路 一 传播学研究进路 二 国际关系学研究进路 第二章 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倾向性的历时性考察 第一节 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的历史源流 一 什么是涉华国际舆论 二 近代以来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综述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一改革开放前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新中国成立一“文化大革命”前的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二 “文化大革命”中的“疯狂”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十年间的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革新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二 改革开放十年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的“浪漫情结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1980年代末保守主义涉华国际舆论观的生成和发展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崛起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第五节 新世纪以来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中国崛起与“中国威胁论”:基于事件领域的研究视角 二 中国崛起与“负责任大国”角色期待 第三章 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倾向性的现时性考察 第一节 “光荣孤立”与负面涉华国际舆论观 一 政治、文化差异与“光荣孤立” 二 国际关系格局与“光荣孤立” 三 “光荣孤立”:拉萨“3·14”事件的西方媒体报道分析 第二节 “负责任大国”与正面涉华国际舆论观 一 危机传播与西方媒体“5·12”地震报道方式 二 信息公开与西方媒体“5·12”地震的“政治关注 三 西方媒体“5·12”地震报道中的“变”与“不变” 第三节 西方涉华国际舆论中的“矛盾情结” 一 西方涉华国际舆论中的“矛盾情结” 二 案例简析:西方涉华国际舆论中的北京奥运会 第四章 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形成机制的层次分析 第一节 国际关系格局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国际关系格局对国际舆论的影响 二 国际关系格局与中国国际角色与身份定位 三 国际关系格局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第二节 国际政治文化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国际政治文化的历史演进 二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文化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三 自由主义国际政治文化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四 建构主义国际政治文化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第三节 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西方国家利益集团与国际舆论的关系 二 美国利益集团与涉华舆论 三 非政府组织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第四节 个体及其角色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公众舆论角色差异与国际舆论的生成 二 意见领袖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三 案例简析:法国前任和现任总统对法国涉华舆论的影响 第五章 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形成机制的国际传播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际传播格局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国际传播的“顺流效应”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二国际传播中的“文化霸权”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第二节 媒体权力结构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政治正确:媒体政治利益诉求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二 消费引导新闻:媒体商业主义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三 媒体偏见:西方媒体运作机制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第三节 中国对外传播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的滥觞 二 中国对外传播的观念变迁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第四节 媒介外交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媒介外交与国际舆论的关系 二 中国媒介外交实践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第五节 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环境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一 媒介技术发展对国际舆论的影响 二 新技术条件下国际舆论形成的新机制及其新特点 三 新技术催生的网络对外传播与西方涉华国际舆论 第六章 构建正面涉华国际舆论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崛起之路上的中国国际舆论环境及其发展趋势 一 国际舆论环境中的中国“信息逆差” 二 国际舆论环境中的中国“热点问题” 三 国际舆论主体的新发展 第二节 软实力提升与文化对接:构建正面涉华国际舆论的核心要素 一 提升软实力,强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 “二次编码”与中国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对接 三 运作机制国际化:中国国际传播与国际认知、规范体系的对接 第三节 国际舆论冲突的化解与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 一 革新政治传播模式,减少政治观念对立 二 正确认识和积极回应西方负面涉华国际舆论 三 果敢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树立“负责任形象” 第四节 日常生活传播化,传播日常生活化:构建植根于民的涉华国际舆论 一 日常生活传播化,实现生活方式的交流与互动 二 传播日常生活化,实施“软传播” 三 挖掘生活吸引力元素,丰富民间交流形式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众所周知,以传播媒介的巨大变革为依据,人类传播历经了上古的口头传播、中古的手写传播、近代的印刷传播,直至现代的电子传播四个主要历史阶段,而四个历史阶段的不断更替、四种传播媒介的依次更新,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渴望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满足人们多元信息需求的体现。 尽管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类传播经历了以上四个阶段,但是作为每一阶段主角的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四种传播媒介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并不是前后相继而是前后相迭的。一方面,它们各行其是、特立独行;另一方面,它们又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成就了人类传播。在这其中,以文字的逻辑、深刻为特色的报刊杂志,以声音的平易浅显为风格的广播,以兼具声画优势的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以海量、及时和互动为特点的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一起,组成了大众传播大家庭。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这些技术在传播、通信等领域的全方位渗透与应用,传播媒介经历着巨大变革,传统媒介正在冲破自身局限,原本泾渭分明的几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开始打破并悄然兴起一场新的融合,人类传播已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也被称为“跨媒体时代”或“全媒体时代”。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Sola. Pool)和他于1983年在其《自由的技术》(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出的“传播形态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讲,媒介融合是不同技术的结合,是两种或更多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传播技术,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总和。
后记
本书是在笔者博士学位论文《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倾向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蒋晓丽教授、聂圣哲博士的关心与支持下得以出版的。笔者从国际舆论研究的主要理论进路——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对国际舆论的概念、倾向性、形成机制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涉华国际舆论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并希望这一研究能填补现有国际舆论研究的空白。 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蒋晓丽教授。入门前,我多次拜读过恩师的一些作品,为其学术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敏锐和治学的严谨而折服,为能拜之门下而奋发读书。恩师温厚的为人、高度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学品为学生我所敬仰。四川大学张诚教授、李蓉老师对我这个异乡之客关爱有加,对我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规划给予了很多帮助,让我终生难忘,他们的教诲让我受益匪浅。我的师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学系讲师张放博士,对我的学习、工作关心良多,我们的友谊对我弥足珍贵;我的师兄: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王积龙博士给予我的帮助和关心让我 非常感动,而这份兄弟之谊也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感谢我的姐姐妹妹。这么多年,是四位亲人的关爱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亲情的温暖与伟大,是他们默默的支持与奉献成就了我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梦想。感谢我爱的父亲母亲,感谢我爱的姐姐妹妹!
文摘
插图: 另有一些国际关系学者也持类似看法,认为国际舆论/世界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持有权力或为了达到见不得人的目的而杜撰出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国际关系学者也有否认国际舆论存在性的倾向。对此,古典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大师爱德华·H.卡尔(Edward H. CaH)、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持否定态度。爱德华·H.卡尔认为,国际舆论只是一个神话而已,将自由民主思想对国际舆论的信念移植到国际领域是不会成功的。通过对国际联盟的精辟分析,卡尔指出了相信国际舆论的强大力量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国际舆论的谴责”是极其不可靠的东西。汉斯·摩根也认为,也许(在国际社会上)存在一种“普遍的情感”,但它并不能制约民族国家的外交政策。他认为,对于一个主要从舆论调查来获取大部分信息的科学文明来说,世界舆论成为一种神话中的裁判者/公断人,而正如其他人一样,这个裁判者/公断人则会通过世界舆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支持自己的行动。对于大多数倾向于哲学思辨的人来说,“历史的审判”(iudgement of history)具有类似的功能。对于宗教人士来说,它就是“上帝的意志”(the will of God)。②因此,国际舆论是一个危险的神话怪物,因为有时它会对那些本来因普遍的反对而被阻止的富有野心的权力给予鼓励,有时它又会为强权和自私提供伪造的合法性——正如当今国际社会在某些时候所做的那样。
ISBN978750048997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刘肖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