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的主体性》作者是资深出版人,反映了他从事大学出版工作20多年的理论思考与职业的雪泥鸿爪。该书围绕编辑的主体性分为三部分展开:上篇为一组编辑理论方面的论文,其内容与编辑主体性密切相关;中篇反映作者在参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这一重大出版工程中个人的主体思考与出版实践;下篇由“文学批评”、“文史书坊”、“序跋一得”三个栏目组成,显示出这类作品的写作对于强化编辑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意义。全书因对象不同而或严谨,或流动,文体跌宕变化,文字清新可读。对于编辑出版人员、文学爱好者,这是一本可资借鉴的文化学术读本。
编辑推荐
《编辑的主体性》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左健,男,1954年出生,江苏滨海人,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编审,兼南京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和信息管理系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版权协会副会长、华东地区高校出版社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古代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与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出版《古诗鉴赏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喜剧理论》(翻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美育词典》(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哲人思絮》(南京出版社1995年版),《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自得论》(中华书局2008年版)、《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著作。 目录
上篇 编辑理论研究与编辑主体性/001
引言:理论研究有助于强化编辑主体性精神/003
接受理论与编辑的读者观念/006
萧统的文学编辑思想/012
论编辑审稿的宏观阅读与微观阅读/022
编辑审稿心理浅谈/030
策划编辑的主体性及其他/037
增强大学出版社编辑主体性的若干思考/048
新时期大学出版社编辑主体功能的六个拓展/053
大学学术出版要守望大学精神/061
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068
“公司”二字对大学出版社意味着什么?/076
中篇 编辑主体实践:走进传世文化出版工程/079
引言:编辑主体精神,与传世文化出版工程一起成长/081
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写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全部出版之际/084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现实意义/091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创新意义——写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获得“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之际/096
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思想文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科技类“思想家”评传综述/104
思想地理的历史透视——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传主的地域分布谈起/107
《贾谊评传》简评/113
“船山学”研究的深入思考与全面把握——简评萧莛夫、许苏民的《王夫之评传》/117
吴敬梓研究的新创获——评陈美林的《吴敬梓评传》/121
走近真实的孙中山——评茅家琦先生等著《孙中山评传》/126
下篇 文学批评与编辑书评/131
引言:编辑写书评与编辑的主体性及其他/133
[文学批评]
藏山文字纸千张——简评管雄先生的著述及其治学特色/142
两汉文学思想的文化透视与心理阐释——评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147
同构与交叉:明清讽刺小说的生存形态——从《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谈起/155
戏曲“活化石”的异彩重放——《目连戏研究》及目连戏对现代戏曲的启示/163
四萧研究启新声——评《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169
探索中国诗性文化的历史面貌与现实意义——评刘士林的《中国诗哲论》/172
茅盾早期思想的历史透视——评丁柏铨新著《茅盾早期思想新探》/178
徐恒足杂文初探/183
妙情趣理汇新篇——王同书散文艺术探论/190
[文史书坊]
由“疑”求真——简评《中国文学史疑案录》并附诗词考析二则/200
现代散文文苑中的奇葩——《今文观止》编辑谈/210
《中国昆剧大辞典》评介/212
利用色彩来创造美——评《色彩美学》/216
书法艺苑的好向导——简评《中国书法名作鉴赏词典》/219
千载文章放眼量——评南大版《大学语文》/221
聚焦在学科前沿最重要的问题上——从《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中国语言文学类》谈起/225
《实用语文知识词典》评介/230
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屠城血证——评章开沅编译的《天理难容》/232
“熟悉的陌生人”——《看东方:日本社会与文化》解读/234
[序跋一得]
美育研究的现状和前景——《美育辞典》序/238
《哲人思絮》前言/245
《书剑集》序与跋/250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自得论》引论与后记/257
后记/265 后记
这本小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于编辑出版的理论思考。第二部分,是作为编辑参加重大出版工程的体会。对于我来说,就是参加南京大学出版社历时20年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出版过程的体会,以及这一出版过程对于个人编辑出版生涯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作为责任编辑对于自己责编的图书以及其他图书所撰写的书评,也包括自己著作的序、跋等文字。
贯穿在这三部分之中的,我认为都与编辑的主体性有不同程度的关系。编辑的主体性,是我多年来一直较为关注的问题。自从我1987年研究生毕业进入出版社工作以后,被行业界人士一直灌输的思想就是编辑是做嫁衣的角色;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能就是对书稿进行加工,把好文字关;如果能够在常识、学术等方面纠正作者的某些错误,那则是很出色的了。这种印象和认识,与许多人对于出版社的认识也差不多。不少人说,你在出版社工作啊,就是编书印书的罢。确实,不少人把出版社仅仅看成是印书的,把编辑看成仅仅是编书的;具有创造性工作的是作家、学者,编辑只是为他们服务的。我们的编辑受到这类影响后,也往往自我矮化,认识不到自己的主体能动功能。 文摘
撰体例和史学传统。这种形式的运用,清楚地呈现了人物的某种思想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与历史人物的生平行事、命运和精神又有何种联系。思想的抽象性与历史的具体性,在这种形式下得到了有机的融合,这种方法的研究,是立体化的而不是平面和呆板的。
《评传》丛书所选人物的广泛性,表明其所研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从而大大地拓展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评传》丛书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而且试图从思想评述的角度,构筑一部中国思想发展史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早在1991年,匡亚明教授就作过一个概括。他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或曰“在数千年文明演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用以指导中国人民实际、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存、自强不息的那些共同的、有生命力的行为准则和文化模式”,主要是一个以“人学”思想为中心,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和军事诸领域中的博大精深且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论断,在其后围绕《评传》丛书的编撰研究中,不断得到证明、深化和推衍,逐渐形成了一种“结构派”的思想史观,在思想史的研究中独树一帜。
ISBN | 9787565101021 |
---|---|
出版社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左健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