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象山与现代社会》经过精心挑选,辑录了本次研讨会贺词、论文、演讲稿共36篇,同时辑录了第一次研讨会收到的有代表性论文3篇。这些贺词、论文和演讲稿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对陆九渊思想及其影响和现代价值研究的最前沿成果,思想深邃,观点新颖,代表性强。书中将其编辑为三部分。
编辑推荐
《陆象山与现代社会》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吴牧山,1965年1日出生,江西金溪人,2003年中I共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供职于江西省乐发县戴坊镇政府、金溪县双塘镇党委、共青团金溪县委、金溪县陆坊乡政府、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现为中共金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社联主席、县象山文化研究会会长,系江西省教育史学会理事、省书院文化研究会理事,抚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象山论坛》和《魅力金溪》刊物主编,长期热心象山文化研究;所撰的《论陆九渊的经济思想与实践》等论文在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走向世界的陆象山心学》和《六经注我》中发表,《象山阁记》等散文在多种书刊中发表,历史人物传记文集《金溪风流》(与人合著)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弘扬象山精神
——纪念陆象山诞辰870周年学术研讨会贺词
研究象山学之三弊
——在纪念陆象山诞辰8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还象山哲学本来面目
——在纪念陆象山诞辰8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陆象山的启蒙精神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与陆子《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比较研究
“先立乎其大”与陆九渊“尊德性”思想的意义
陆象山眼睛向下的哲学思考
心灵生态视角中的陆象山“心性论”
千虚不博一实:象山先生的血脉精髓管窥
经世宏道救弊图存——陆九渊程文述评
虞集《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对象山文化建设的价值
昂扬人生——论陆九渊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陆九渊“自作主宰”思想的现代价值
略论陆九渊的心学诣境和践履工夫
一篇正确评价王安石的划时代文献
——读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一篇声讨贪官污吏的檄文——读陆九渊《与辛幼安》书
脞议陆王心学修为之方
陆象山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陆九渊思想劝世励世辅世警世的当代价值
朱熹、陆九渊的论争及其思想史意义
“君丞同安日,岁旱当蠲租”——陆九渊的税收理念与实践
陆九渊临安五年生涯述评
陆九渊人格思想的当代意蕴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现代价值探究
唯道论
王学经世:兼论其与朱子学和现代社会之关系
心学与禅学:以陆九渊为中心——一个宏观视角的讨论
陆夫子祠考略
朱子学与江西之学
陆九渊易数略论
试论象山心学与佛教禅宗的原创关系
朱陆道统观之特点
从朱陆鹅湖之会得到的启示
从汉宋经权观到陆九渊的义利之辨
从陆九渊临安悟弈看其教育方法的启示
贺麟与陆象山散论
陆象山与孔子乐教思想之比较
孰是孰非相公拗
——从“子静只是拗”看抚州先贤的文化共性与传承
陆九渊故里初考
象山公园记
跋
后记——现实的课题历史的责任 序言
人类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一个先进的国家,不仅具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拥有丰厚的精神财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伟大的思想家,便很难有光明的前途;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伟大的思想家,便注定要走向僵化和停滞。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之所以风标独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烙之印之。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陆九渊,我认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南宋时江南西道金溪县(现江西省金溪县)人,因晚年在邻县贵溪象山创建象山书院,被世人尊称为象山先生。他因与兄弟相师友,创立“象山心学”,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有特殊贡献被后人尊为“百世大儒”。他的学说博大精深,闪烁着思想光芒之处不计其数。如他倡导人们“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人的主体意识;强调“尊德性”,“堂堂地做个人”的人文关怀;指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胸怀;宣扬“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的解放思想的精神气概和从“日用处开端”实学实用的务实态度;提倡“任贤、使能、赏功、罚罪”的政治主张和“张官置吏,所以为民”,“合下便是”,“益下为民”的民本思想;主张为学要“于其大端大旨,知其邪正是非”,辨志明心和“疑则有进”等丰富的教育思想。他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心学”、“赣学”、“金溪之学”,在明代中期被王阳明丰富、发展为对东亚,尤其是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陆王心学”。
金溪,因“百世大儒”陆象山而历史厚重,光彩照人。自从13世纪下半叶,这位思想家、教育家将金溪这个赣东小县助推成全国思想学术中心之一以后,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文化日益繁荣昌盛,走出了明朝开科状元吴伯宗和两名榜眼、二百余名进士。这些士人与来自民间的历史学家危素等英才俊杰一起彪炳史册,为中华文明的辉煌增光添彩。受象山文化影响,金溪县浒湾镇在明清之际,成为江南雕版印书的一个中心,这就更让金溪的象山文化伴随“金溪书”而走遍大江南北。它成就“浮梁人卖茶、金溪人卖书”和“临川才子金溪书”的谚语,为金溪赢得了“江南书乡”的美誉。斗转星移几百载,如今的金溪,文风依然昌盛,经济也在加快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被评为全省文明县城、园林县城、平安县城,全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全国拥军爱民先进单位等,一顶顶桂冠,为象山故里谱写出新的传奇。 文摘
其实佛教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最重要的是在思维方式与理论转向上,具体地说,就是隋唐佛教的发展促使传统儒学吸收佛学成果,发展出宋明新儒学,从而使得中国固有的文化第一次在真正的意义上,在一种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冲击之下,思考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人们的精神需求,使得传统的儒学发生转向,从而一改隋唐以来所谓的“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局面。儒学再次成为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并回复到了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从文化系统上来看,儒学与佛学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思想体系,宋明新儒学的思想家们无不是站在儒学的立场上,从理论上批判佛教思想体系,与佛教划清界限,以把自己与佛教严格区别开来。韩愈的“道统论”昭示了儒学复兴的基本理路,而宋初三先生则进一步强化了儒学复兴必须批判佛教的重要意义,到了宋代儒学的诸大家那里,批判佛教则更是成为儒学复兴的一个共同的前提,他们无不是打着反佛的旗帜来谈儒学复兴的。然而当我们深入到宋明新儒家思想的内部,对他们的思想做细致的分析时,就不难发现,他们又都无不受到佛教的影响,即便像张载、王夫之这样强力反对佛教的人,其实也不能例外。佛教影响到宋明新儒学的不只是一些简单的命题,如所谓的“月印万川”、“理一分殊”等,而经过隋唐佛教发展以后,充分展开了的佛性学说,与儒家传统的心性学说相互启发与促进,从而深入到宋明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成为其核心与灵魂,并影响到而后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与方向。事实上,宋明新儒学就是在佛教思想的推动或激励下产生的。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这一本体论世界观的建立,朱熹天理世界的建构,陆九渊、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奠定,王夫之对于“能所”关系的辩驳,以及包括整个宋明新儒家在内的儒家学者在人性问题上所做的高层次的探讨,这一切都无不刻有佛教思想深深的印痕。
与陆九渊同时代的程朱派理学家和后世的一些学者,认为“陆学即禅学”,这个论断虽然有道理,但这两者间不能完全画等号,具体来分析就是说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文化体系中包含了禅学与心学两个方面的内容。
陆九渊的心学在形成过程中受到禅学的影响则是无疑的。陆九渊对佛学也有所涉猎,他说:“某虽不曾看释藏经教,然而《楞严》、《圆觉》、《维摩》等经则尝见之。”
ISBN | 7509717744,978750971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 吴牧山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