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美学与艺术文选》为作者代表性文章的最新选本,凡58篇,大体按照“中国美学与中西艺术比较”、“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与文学”三类遴选编排,展现了宗白华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方式。文笔意趣横生,给人以澄明愉悦的精神享受。《宗白华美学与艺术文选》由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
编辑推荐
《宗白华美学与艺术文选》:中国文库·艺术类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原名宗之櫆,字伯华。生于安徽安庆,祖籍江苏常熟。著名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有《宗白华全集》行世。作者不仅在美学理论上贡献卓著,而且其一生都在践行着“人生艺术化”的理想,文章与生活浑然天成。 目录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001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030
中国艺术三境界//047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052
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为第三次全国美展写//056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059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077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084
关于山水诗画的点滴感想//097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100
论《游春图》//105
徐悲鸿与中国绘画//107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110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131
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及其用笔意味//133
笔法之妙//135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136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140
清谈与析理//156
美从何处寻//159
美学与艺术略谈//166
美学的散步//170
读《论美》后一些疑问//180
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183
美学与趣味性//188
艺术形式美二题//189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191
略论文艺与象征//195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198
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与同情//205
悲剧幽默与人生//209
艺术与中国社会//211
技术与艺术——在复旦大学文史地学会上的演讲//215
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219
哲学与艺术——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223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232
歌德之人生启示//252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273
我和艺术//282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284
形与影——罗丹作品学习札记//290
论素描——《孙多慈素描集》序//293
凤凰山读画记//296
团山堡读画记//298
与宣夫谈画//301
新文学的源泉——新的精神生活内容的创造与修养//303
新诗略谈//306
我和诗//309
《蕙的风》之赞扬者//315
恋爱诗的问题——致一岑//318
乐观的文学——致一岑//320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322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338
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352
中西戏剧比较及其他//354
莎士比亚的艺术//357
我所爱于莎士比亚的//360
编后记//362 序言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加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大凡名著,均是每一时代震撼智慧的学论、启迪民智的典籍、打动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文化的瑰宝,均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传之久远。“中国文库”收集百余年来的名著分类出版,便是以新世纪的历史视野和现实视角,对20世纪出版业绩的宏观回顾,对未来出版事业的积极开拓,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大凡名著,总是生命不老,且历久弥新、常温常新的好书。中国人有“万卷藏书宜子弟”的优良传统,更有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中华大地读书热潮空前高涨。“中国文库”选辑名著奉献广大读者,便是以新世纪出版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帮助更多读者坐拥百城,与睿智的专家学者对话,以此获得丰富学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以登高望远、海纳百川的广阔视野,披沙拣金、露抄雪纂的刻苦精神,精益求精、探赜索隐的严谨态度,投入到这项规模宏大的出版工程中来。 后记
作为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位学术大师,宗白华先生毕其一生,在哲学、美学和中西艺术比较研究领域从事着独创性的工作。他对于美学特别是中国美学的深邃见解,对于艺术特别是中国艺术的精湛阐发,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超拔,既为中国美学的现代理论建构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对后世的美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现在的美学学者正是在他的思想启迪之下,继续着中国美学与艺术的理论发掘工作。
尤其令后世称道的是,宗白华先生不仅在学术上做了许多具有开拓性的工作,而且,其一生的生活践行着“人生艺术化”的理想,以“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其学术文章清爽明朗,在不露痕迹中常常蕴涵了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理和澄明的精神感悟,如叶燮《原诗·内篇》所谓:“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我们读宗白华先生的文章,就像是欣赏一件艺术品,让人在收获思想启示之际,又全然沉浸于审美的精神享受。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五十八篇文章,没有完全按照宗白华先生当年发表时间的先后进行编排,而是大体区别“中国美学与中西艺术比较”、“美学与艺术理论”、“艺术与文学”三部分内容,作了一定的归整。 文摘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
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是结合着表现了内在的精神。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史记·封禅书》写海外三神山,用虚虚实实的文笔,描写空灵动荡的风景,同时包含着对汉武帝的讽刺。作家要表现的是历史上真实的事件,却用了一种不易捉摸的文学结构,以寄托他自己的情感、思想、见解。这是“化景物为情思”,表现出司马迁的伟大艺术天才。
范唏文《对床夜语》论杜甫诗:“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事来。如‘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红”本属于客观景物,诗人把它置第一字,就成了感觉、情感里的“红”。它首先引起我们的感觉情趣,由情感里的“红”再进一步见到实在的桃花。经过这样从情感到实物,“红”就加重了,提高了。实化成虚,虚实结合,情感和景物结合,就提高了艺术的境界。
诗人欧阳修有首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飘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了起来。
| ISBN | 9787807651376,780765 |
|---|---|
| 出版社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 作者 | 宗白华 |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