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学与戏剧学》内容简介:中国对历代戏剧的研究,习称为“曲学”,其较为系统的学科性的研究,亦始于本世纪初叶。“曲学”的研究对象除中国传统戏剧亦即“戏曲”外,还有散曲、曲艺、民间小曲等。其中对戏曲的研究,正属于“戏剧学”的范围。但“戏剧学”所要研究的,除戏剧的艺术问题外,还要研究剧场演出活动中的一些非艺术问题。
编辑推荐
《曲学与戏剧学》是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叶长海(1944~),浙江永嘉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著有《王骥德曲律研究》、《中国戏剧学史稿》、《曲学与戏剧学》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绪说
第一章 曲与曲学
一 什么是曲
二 曲学简电
三 曲学内容
第二章 戏剧学
第三章 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特征
一 戏曲概说
二 总体性、写意性和现场性
三 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二编 曲学问题
第一章 戏曲考
第二章 说曲律
第三章 曲牌腔源流琐谈
一 海盐腔遗音应在
二 “海盐”、“昆山”是地方流派
三 对昆山腔起源问题的新认识
四 基本曲调和宋词音乐的关系
五 几点结论
第四章 昆曲研究中的新问题
第五章 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
一 戏曲中的女性角色和妇女问题
二 女作家的戏曲创作
三 女性笔下的女性角色
四 结语
第六章 论中国戏曲的总体性
一 古代戏剧的总体性
二 中西的不同方向
三 中国戏曲的总体性特色
四 “五四”的论争
五 西方戏剧观念的变化
第三编 剧学课题
第一章 戏剧学的新课题
第二章 戏剧的自我体认
一 说不尽的“戏剧
二 “戏剧性”的历史体认
三 “戏剧的”与“非戏剧的
四 余论
第三章 两种戏剧文化的对话
第四章 中国戏剧起源论
一 历代文人的猜想
二 晚近的智者之言
三 神秘的楚辞
四 傩戏:戏剧的活化石
第五章 明清戏曲演艺论
一 技术论
二 美学论
三 鉴赏论
四 结语
第六章 戏剧经营简论
一 多元的经营
二 规划与调控
三 戏剧团体的组织经营
四 剧场的经营
五 新的职能与关系
第四编 名剧巡礼
第一章 元明清戏曲述要
第二章 的喜剧艺术
一 概说
二 无奇不有
三 喜剧的力度
四 民间性和通俗化
五 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 《牡丹亭>的悲喜剧因素
一 《牡丹亭》的喜剧性和悲剧性
二 《牡丹亭》的“团圆”和眼泪
第四章 《博笑记》与沈璨的戏曲创作
一 别具一格的《博笑记》
二 场上之剧曲
三 沈的戏曲创作
第五章 《长生殿》臆说
第六章 《桃花扇》赏析
第五编 曲家新论
第一章 关汉卿剧作评价检讨
一 元人印象及“关庾”说
二 “元曲四大家”及其他
三 贬关二说
四 近人多见而少解
五 热潮中之误点
六 结语
第二章 戏曲家徐渭
一 畸人传略
二 戏曲的惊世之作
三 本色论及其他
第三章 汤显祖与海盐腔
一 试评三种认识
二 汤显祖与海盐腔
三 “南词”与声腔
第四章 沈曲学辩争录
一 沈“格律”简说
二 沈王“本色”新探
三 “是古非今”析义
四 “有关风化”异议
五 “沈汤之争”考辩
六 “树帜而角”质疑
第五章 王骥德与《曲律》
一 生平与著作
二 《曲律》的主要成就
三 余论
第六章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后记
索引 序言
八十年代中期,我曾经出版一部《中国戏剧学史稿》,在国内率先推出“戏剧学”的观念。当时,学界乃至戏剧界对“戏剧学”一说颇为陌生。十多年过去了,而今“戏剧学”不仅已成为学人间的通用话语,而且已由国家学位委员会正式确立为人文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我个人所服务的学院即以“戏剧戏曲学”为重点学科,组织教学与研究,并培养学士、硕士及至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
戏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有关戏剧问题的研考亦已历时久远。可以说,世界上早已存在“古代戏剧学”,中国亦然。然而,试图以戏剧为研究对象而建立一门独立的体系化的学科,却是本世纪才开始的。从这个角度上看,“戏剧学”乃是本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国对历代戏剧的研究,习称为“曲学”,其较为系统的学科性的研究,亦始于本世纪初叶。“曲学”的研究对象除中国传统戏剧亦即“戏曲”外,还有散曲、曲艺、民间小曲等。其中对戏曲的研究,正属于“戏剧学”的范围。但“戏剧学”所要研究的,除戏剧的艺术问题外,还要研究剧场演出活动中的一些非艺术问题。 后记
人生世事,转眼间便到了世纪之交。回顾个人二十多年来在学术之路上留下的足迹,不免感慨深深。这里足以自诩的成果虽然不多,但每走一步所见及所受之艰辛却的确不少。我深知文化界人同此境,所不同者,在这里还依稀可见为戏剧事业立言而遇到的一些特殊的疑惑与困苦。这期间我的工作方式或兴趣时有更移,但对中国戏曲现状的关注及对曲学、戏剧学的理论思考却从未间断,发表与此有关的论文亦为数较多。这些论文,写作时间前后相距颇远,但确乎有一种内在联系可以追寻,集中贯穿起来,或可自成系统,或可从中感知新时期时代潮流的脉动。于是我依据各篇专题论文的内容侧重,将其大体分为五编,即以《曲学与戏剧学》为题,期与曲学界和戏剧界进行学术交流,并希望以此就教于各界朋友和读者诸君。
“曲学”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学问,本书选取几个关键性的专题(包括人物、著作),以较充分的篇幅作深入细致的开掘与描述,力求阐释透彻,解决问题。此外涉及的历代曲家、曲论、曲学概念尚多,因限于篇幅,大多不作详述,有关知识,可参阅十多年前出版的拙著《中国戏剧学史稿>。 文摘
插图:
曲史,即曲的历史研究,旨在记载有关曲的历史事实。这一部分大体包含有五个方面,其一是对曲的发生与源流的追溯,如王骥德《曲律》中的《论曲源》、《总论南北曲》两章,王国维的《戏曲考原》。其二是对曲的门类发展历史的梳理考述,如研究戏曲史的有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研究民间说唱小曲的有郑振铎的等,另有研究剧种史、曲种史等许多细部。其三是对历史文献文物的搜集整理,包括对历代曲集、曲论集以及散见于各类文献中的有关曲的资料的整理,对遗留文物的考察记录等,如近年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全元散曲》等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其四是地方史志的研究,包括地方戏曲、民族戏曲、民歌曲艺等的集成,地方曲史、民族曲史、地方曲志的编撰,以及对地方有关资料和文化现象的田野考察。其五是工具书的编纂,包括大事记、词典、百科全书、曲目录、曲籍目录等等。
曲理,即对曲的理论研究。这种研究大体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开掘,一个层次属于艺术哲学,一个层次属于文艺评论,另一个层次属于技术解析。第一个层次是对曲的原理、本质的研究和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寻求,如《曲律》对“剧戏之道”、对曲的“本色”的论述,《闲情偶寄》中通过诗词曲的比较说明曲的艺术特色即是。有时则从一些具体问题的论述中阐明曲的本质特征的各个侧面,如通过创作中“虚”与“实”的阐析,说明题材处理的原则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关系,通过沈璨、汤显祖剧作的比较分析,说明戏曲的社会意义、作家的主观创造性问题以及戏曲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关系等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对作家作品的品评和对艺术演唱的评论。
ISBN | 7806167234 |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作者 | 叶长海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