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戏剧论丛(5) [平装] 9787101074550,71010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包括我校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学者独立完成或与外单位学者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戏剧、电影、电视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不定期出版,也不追求什么完整的“体系”,只想在五彩斑斓的学术世界里涂一笔自己的色彩,喊一下自己的声音。人类既然已经建立了一座被一代代人刻满了文字的古塔,而我们这些吃文字饭的人又似乎难以逃离它,那么我们至少应在它的某一层面刻上自己的意念,不管这意念的符号是长留,还是旋即被人抹去。 这套丛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十年来我们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同仁又有不少的著作问世。其中有的是编入丛书出版的,有的则因项目来源不同,未打丛书的“旗号”。可喜的是,这些古塔印痕不仅未被抹去,还得到了同行的好评,这鼓励我们把这套丛书继续出下去。
编辑推荐
《南大戏剧论丛(5)》: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
目录
“非人化”与“非女性化”同时完成 ——所谓“红色经典”电影中的女性描写 中国当代女性导演的艺术追求和生存景况 性别文化意识与电影性别叙事策略 女子献祭:中国影像叙事体系中的仪式原型 论电影《人·鬼·情》的女性主义意义 烈女追日还是飞蛾扑火? ——也谈电影《立春》中的人物形象王彩玲 伦理绝境中的女性选择 ——谈《图雅的婚事》、《左右》和《色戒》 女性形象、女明星与女性身份的漂移 遮掩、表达与大叙述下的小故事 ——性别、电影与传统:早期中国电影中的女性的社会形象的变化 中国电影中的女性银幕角色演变研究 灵与肉的重新建构:身体,表演,及其他 ——对当代中国电影女明星“女性气质”的研究 论“满映”的女性形象与女明星的塑形 爱在他乡的季节 ——论当代华语电影中女性身份漂移的表征 女性作者与女性意识表达 唐书璇:香港电影中的“女性作者” 论张婉婷电影的文化乡愁与国族认同 历史、空间与叙述策略 ——论香港女性导演的离散美学 清丽而越轨的笔致 ——论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女性导演的女性意识表达 论李玉三部影片中性话语的性别政治意义 作为电影制片人的王汉伦和杨耐梅的研究 战争与爱情的“双性同体”叙事 ——《柳堡的故事》的女性主义解析 记录基层妇女的历史 ——艾滋病题材纪录片《中原纪事》和《关爱之家》研究 身体叙事与性别互文性 性力与生殖力的叙事角逐:华文电影中男女导演 对女性身体的不同想象 ——以《色戒》、《苹果》为例 欲望·身体·社会 ——《颐和园》中的女性身体叙事及其困境 李安电影中的身体美学 论李安电影的性别互文性 政治伦理与妇女解放 “女性”的缺席与“个人”的缺席 ——以第四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四部获奖剧情片为例 三十年代的女性再现:重读《神女》和《新女性》 革命伦理中的“他”与“她”的历史 ——以影片《母性之光》为起点 公共领域:女性的解放途径? ——“自由梦”之社会学解读 女性镜像与当代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变迁 ——以《李双双》、《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 政治话语下的他者想象 ——“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的女性形象 性别·阶层·女性神话 ——中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与第六代 电影中的底层女性形象比较 困境突围 ——论影片《苹果》中的性别秩序和权力关系 跨文化、跨媒介的性别叙事研究 女性权利的畸形膨胀与女性意识的缺失 ——中国50~60年代与苏联早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比较谈 反写的中国,反写的“民族志 ——论李安四部西片中的主体意识 媒介·性别·叙事 ——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比较 女性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李碧华电影文本解读 影片《暖》的女性主义分析- 性别批评与华语电影的跨文化研究 ——“聚焦女性:性别与华语电影国际学术会议综论 附录 中文版“聚焦女性:性别与华语电影”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编选说明 英文版“聚焦女性:性别与华语电影”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目录
序言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包括我校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学者独立完成或与外单位学者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戏剧、电影、电视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不定期出版,也不追求什么完整的“体系”,只想在五彩斑斓的学术世界里涂一笔自己的色彩,喊一下自己的声音。人类既然已经建立了一座被一代代人刻满了文字的古塔,而我们这些吃文字饭的人又似乎难以逃离它,那么我们至少应在它的某一层面刻上自己的意念,不管这意念的符号是长留,还是旋即被人抹去。 这套丛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十年来我们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同仁又有不少的著作问世。其中有的是编入丛书出版的,有的则因项目来源不同,未打丛书的“旗号”。可喜的是,这些古塔印痕不仅未被抹去,还得到了同行的好评,这鼓励我们把这套丛书继续出下去。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前身是陈白尘教授主持的戏剧研究室。
文摘
在这部由8个短片组织而成的影片中,第二、第六个影片分别是《春闺梦断》(费穆编导)和《鬼》(朱石麟编导)。前者描写两个女人的几个梦,梦的情节指向性明显,国难当头,做梦也抗日,表现抗日的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鬼》则是表现一个女孩总担心有鬼,隔壁男子觊觎其美色,夜晚装鬼,逼得少女去他家过夜,遂将其奸污,女孩最后醒悟,认为那隔壁的人才是真正的鬼。就像《狼山喋血记》以寓言的手法表现出当时中国的抗战情势和意义一样,《鬼》也体现出编导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叙事过程与倾向。早期中国电影之中有三类女性形象较为彰显突出:一是传统文化人格的体现者;一是革命者和奉献者;一是外族入侵的抵抗者与批判者。很显然,这两部短片表现的女性形象,正属于第三类。这种“新女性电影”及其隐喻性所指,是其令人颤动的力量所在。 在特殊的时代与历史社会环境里,电影的宣传作用当然存在。人们无法想象故事片或任何种类的传播作品没有宣传作用,不努力寻求理解和改变人们的观点。电影既应该被看作一种宣传媒介,那么当它公开面对事件,就需要挺身而出,直接公开或隐喻表现主题。
ISBN9787101074550,710107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