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荟萃 [精装] 978780714820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382804 类别: 图书 艺术 戏剧 曲艺艺术
《兰州鼓子荟萃》内容简介:兴许是少年时代的那段乡土生活在我心里留下的烙印太深的缘故吧,做这部书的责任编辑时,我心里总是氤氲着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平常接触的书稿多出自文人之手,寻常文字多,令人心动的东西少。而这部来自民间、来自地地道道的老百姓的书稿,让我嗅到一股久违了的浓浓的乡土气息。老百姓从来都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不管朝代怎么变,他们向来都是生计最寒苦、最不受肉食者尊重的一层人。他们活着,尽管没条件像上流社会的人们那样坐在雅间里品着香茶、咖啡欣赏戏剧歌舞,但他们也有爱,也有,也需要倾诉,需要片刻欢乐,需要哭,需要笑。正因为如此,每一方乡土上都有老百姓自己的民间音乐,诸如陕北的信天游、晋北的走西口、甘宁青的花儿、陕甘的秦腔,还有这兰州黄河两岸的鼓子曲……我最早是从父亲的藏书中知道兰州1-7的,但直到四十余年后,才有机会亲耳听了一回。那是在兰州安宁区达家庄的一间简陋的平房里。那天,炕上、板凳上、沙发上,人坐得密密匝匝。有人坐在中间演唱,旁边有三弦、二胡、扬琴伴奏。演唱的曲目叫《吕蒙正赶斋》,说的是宋朝一位大臣没取得功名前落难的情形。唱者进入了状态,眼眸中似只有大雪飘飞、北风呼啸,声腔凄怆,如诉如慕。听的人哑雀无声,有的和着节奏微微颔首,有的敲击炕沿有的轻拍膝盖,间或一起帮唱。一曲终了,满场悄然。一小伙忽然喊了一声:“太过瘾了比吃顿酒席还过瘾!”气氛才活跃起来。闲聊起来才知道,原来这些听众都是“好家”。多半能唱,或能演奏,有的一专多能。这些人有的来自皋兰县水阜乡,有的来自七里河区的华林山,有的来自专业文艺团体。他们之间,有的是亲兄弟,有的是叔侄舅甥。屋里的陈设实在简陋贫寒,饭食也就一碟黄瓜、一碟萝几块干饼而已。他们在这间破旧的老屋子里已经演唱了十多年了,无论寒暑,一周两三次,乐此不疲,从未间断。有的人已经去世了新的爱好者又加入进来。
编辑推荐
《兰州鼓子荟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肖振东,生于1952年2月,甘肃省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人。国家二级演奏员兼作曲。曾任兰州市秦剧团团长助理,兰州市戏曲剧院创作研究室主任等职。系甘肃省剧协会员、曲协会员、理事,市剧协会员、理事,兰州鼓子协会会员、音乐组长。 其代表作《狸猫换太子》《茸宝记》《梁宫秘史》《小二姐作梦》等剧目曾多次荣获省市乃至中国秦腔艺术节等多项大奖,并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长年巡回演出。 多年来致力于兰州鼓子的挖掘整理及创作、演出工作。多首作品荣获兰州市第三、四、五届金城文艺奖,甘肃省首届曲艺荷花奖。文化部、中国曲协全国曲艺比赛音乐作曲三等奖。他的业绩被辑入《中国曲艺界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东方之光…《二十世纪共和国精英全集》《皋兰人物传略》等多部辞书。
目录
兰州鼓子的集大成之作管卫中(1) 我与兰州鼓子的缘份(自序) 第一章 兰州鼓子概况 第一节 兰州鼓子的发展渊源 第二节 兰州鼓子代表人物 附录1:一百五十年兰州鼓子艺人师承关系一览表 第三节 兰州鼓子的分布与流传 第四节 兰州鼓子的音乐组成 一、前奏音乐 二、间奏音乐 三、曲牌音乐 第五节 兰州鼓子唱腔基本曲牌 一、牌调类 1.鼓子头(58) 2.打皂歌(62) 3.推船(63) 4.罗江怨(65) 5.太平年(67) 6.赋唱(68) 7.诗篇(70) 8.坡儿下(74) 9.银纽丝(76) 10.柳青(77) 11.剪静花(78) 12.正离情(79) 13.反离情(81) 14.石榴花(83) 15.应书(85) 16.刮地风(87) 17.切调(87) 18.混江龙(89) 19.叨叨令(90) 20.边关(91) 21.皂罗(92) 22.扬州歌儿(92) 23.扬州词儿(94) 24.三朵花(95) 25.哝儿哟(95) 26.吹唱(99) 27.吹唱浪头子(100) 28.石头子(101) 29.软夺子(101) 30.硬夺子(102) 31.官调(106) 32.芙蓉调(107) 33.两头忙(108) 34.鼓子尾(114) 二、越调类 1.越调(119) 2.慢诉(120) 3.悲调(121) 4.马鞍桥(130) 5.叠断桥(132) 6.金钱(134) 7.悲尾(135) 8.闪断桥(137) 9.摩掌(140) 10.紧诉(143) 11.两条弦(144) 12.点油(145) 13.倒秧歌(147) 14.摔截子(149) 15.东调(150) 16.倒扳桨(151) 17.马坡(151) 18.越尾(153) 三、平调类 (一)大平调 1.正平调(156) 2.平调浪头子(172) 3.令儿调(173) 4.荡调(180) 5.百合调(183) (二)小平调 1.四大景(187) 2.四小景(193) 3.小桃红(193) 4。十二将(194) 5.绣八仙(195) 6.绣荷包(197) 7.进兰房(199) 8.满江红(202) 9.琵琶语(劈破玉)(206) 10.割韭菜(206) 四、杂调类 1.海调(苍龙哭海)(207)2。赋子腔(213)3.夺子(218) 第二章 兰州鼓子唱腔精选 1.敬德访白袍(段树堂演唱)(225) 2.张松献川(肖振仁演唱)(233) 3.草船借箭(段树堂演唱)(248) 4.连环计(段树堂演唱)(255) 5.拷红(王雅禄演唱)(261) 6.大思情(肖振仁演唱)(275) 7.伯牙摔琴(段树堂演唱)(288) 8.杜康造酒(段树堂演唱)(294) 9.貂蝉拜月(段树堂演唱)(297) 10.悟空探路(段树堂演唱)(300) 11.亚仙刺目(王雅禄演唱)(310) 12.会友(肖振仁演唱)(321) 13.水漫金山(肖振仁演唱)(326) 14.演功(肖振仁演唱)(339) 15.怀德打擂(王雅禄演唱)(359) 16.吕蒙正赶斋(段树堂演唱)(379) 17.节振国自叹(段树堂演唱)(389) 18.辨踪(魏世发演唱)(397) 19.献娇娘(段树堂演唱)(414) 20.骂红(段树堂演唱)(425) 21.伯牙抚琴(段树堂演唱)(439) 22.岳阳楼(段树堂演唱)(444) 23.雨打桃花笑(段树堂演唱)(449) 24.三顾茅庵(肖振仁演唱)(452) 25.莺莺饯行(崔宝山改编,肖振东编曲)(466) 26.法门寺(段树堂演唱)(476) 27.望江楼(段树堂演唱)(479) 28.探窑(王雅禄演唱)(483) 29.高怀德写约(魏世发演唱)(500) 30.新兰州的脚步(田德芳作词,李耀先、肖振东配曲)(521) 31.蝶恋花(肖振东配曲)(523) 32.山河颂(崔宝山作词,肖振东配曲)(525) 33.冬云(肖振东配曲)(530) 34.李大娘送饭(肖振东编曲)(532) 35.韩英见娘(肖振东配曲)(544) 36.看破世俗(段树堂演唱)(550) 37.无情状(段树堂演唱)(554) 38.亚仙刺目(肖振仁演唱)(557) 39.探路(肖振仁演唱)(568) 40.送女出征(徐枫、李耀先作词,李耀先、肖振东编曲)(576) 41.特殊的战斗(肖振东作词、编曲)(588) 42.新农村赞(张德孝作词,肖振东编曲)(595) 43.怀念尊师(肖振东作词、编曲)(609) 44.红尘参透(魏世发演唱)(616) 45.木樾剑(魏世发演唱)(6.22) 46.燕青打擂(魏世发演唱)(644) 47.鲍自安打擂(魏世发演唱)(667) 48.林冲夜奔(魏世发演唱)(684) 49.赞五泉(肖振东作词、编曲)(693) 第三章 兰州鼓子唱词精选 第一节 牌调类 1.取街亭(701) 2.此事不公(702) 3.大借箭(703) 4.古城会(703) 5.大思情(705) 6.万寿无疆(706) 7.水漫金山(706) 8.赵彦求寿(708) 9.双阳追夫(709) 10.借伞(711) 11.探窑(712) 12.探路(713) 13.骂鸡(714) 14.过岗(717) 15.武松杀嫂(718) 16.塌河(720) 17.写约(722) 18.挑帘(724) 19.辞朝(726) 20.拷红(727) 21.骂红(729) 22.辨踪(730) 23.怀德打擂(732) 24.送别施郎(734) 25.岳母刺字(735) 26.夜奔(737) 27.失代州(738) 28.荐孔明(739) 29.连环计(740) 30.演功(741) 31.三顾茅庵(743) 32.吕蒙正赶斋(745) 33.饯行(745) 34.喜气盈门(746) 35.大百将(747) 36.财门一开(747) 37.双锁山(747) 38.罗成显魂(749) 39.探病(751) 40.骂王郎(751) 41.文王访贤(752) 42.张飞闯帐(754) 43.木樾剑(754) 44.四郎探母(757) 45.孔明祭灯(759) 46.小百将(761) 47.普救寺解围(761) 48.惊艳(763) 49.双萝(764) 50.衣锦荣归(765) 51.天官赐福(767) 52.假金牌(767) 53.渔樵耕读(769) 54.劝化人心(770) 55.恭贺新禧(770) 56.游学访道(771) 57.众位请坐(771) 58.五子魁(771) 59.炎凉世态(772) 60.人生在世(773) 61.踏雪寻梅(773) 62.蒙正祭灶(774) 63.双锁山招亲(775) 64.快活林(775) 65.娱乐弦歌(776) 66.长坂坡(777) 67.不愿为官(778) 68.佛殿奇逢(779) 69.思情(779) 70.献连环(780) 71.夏景(781) 72.高怀德寄女(782) 73.翠屏山(783) 74.降香求子(784) 75.渔家乐(785) 76.孝悌当先(786) 77.汾河湾(786) 78.打闹花船(787) 79.顺送(787) 80.献娇娘(789) 第二节 越调类 1.会友(791) 2.丢魂(791) 3.双官诰(791) 4.叹世情(792) 5.刺目(793) 6.全家福(794) 7.卖花邓(796) 8.知音(797) 9.献川(797) 10.燕青打擂(799) 11.访将(802)12.小借箭(804) 13.林冲起解(805) 14.皇姑打朝(805) 15.莺莺得病(807 16.卸罢残妆(807) 17.一年满(808) 18.渔舟配(808) 19.盗灵芝(809) 20.华容道放曹() 21.梵王(811) 22.奉朋友(812) 23.荐孔明(813) 24.空城计(813) 25.醉写吓蛮书(815) 26.李白醉写吓蛮书(815) 27.农家乐(816) 28.尼姑思凡(817) 29.宝钗扑蝶(818) 30.敬老图(818) 31.鲍自安打擂(820) 32.百花公主点将(822) 33.香山还愿(822) 第三节 悲调类 1.伯牙会友(824) 2.望江楼(824) 3.李白醉写(824) 4.水淹金山(824) 5.抚琴(825) 6.伯牙摔琴(825) 7.鞭打芦花(825) 8.追韩信(826) 9.长坂坡救主(826) 10.拾玉镯(826) 11.夸官(一)(827) 12.夸官(二)(827) 13.无情状(827) 14.四海朋友(828) 15.连中三元(828) 16.盼家(828) 17.蟠桃会(829) 18.吴王采莲(829) 19.乐天年(829) 20.双锁山(830) 21.陈杏元和番(830) 22.盼才郎(830) 23.捡柴(831) 24.武大郎托梦(831) 25.老来 (831) 26.连环计(831) 27.伯牙奉琴(832) 28.贞娘饯行(832) 29.西湖岸(832) 30.吃醋(832) 31.貂蝉拜月(833) 32.杜康造酒(833) 33.白帝托孤(833) 34.孔明托帅(834) 35.斩魏延(834) 36.一口一声长叹气(835) 第四节 夺子类 1.小思情(836)2.白访黑(836) 3.半字(837) 4.渔樵问答(837) 5.醉打山门(838) 6.红尘参透(839) 7.桃杏花儿香(839) 8.左天鹏降生(840) 9.看破世俗(840) 10.岳阳楼(841) 11.雨打桃花笑(842) 12.梧桐叶儿飘(842) 13.黑虎下山(842)14.夫妻对诗(843) 第五节 大、小平调类 1.秦琼逃关(大平调)(844) 1.文王卦(小平调)(844) 2.绣八仙(小平调)(844) 3.绣围屏(小平调)(845) 4-进兰房(小平调)(847) 5.绣荷包(小平调)(848) 6.八仙庆寿(小平调)(848) 第六节 杂调类 1.赵匡胤卖华山(赋子腔)(850) 1.黑访白(越悲含海调)(850) 第七节 新词类 1.祥林嫂(853) 2.江姐(牌调)(853) 3.韩英见娘(855) 4.雷锋中秋哭亲人(856) 5.焦裕禄除三害(857) 6.杨子荣降虎(858) 7.(859) 8.送剑(861) 9.赤卫队夺枪(862) 10.栾超家探路(864) 11.江姐(865) 12.黄继光(865) 13.抗洪英雄高建成(867) 14.庆回归(868) 15.国庆颂(869) 16.新农村赞(870) 17.人民英雄王学礼(871) 18.三世仇(872) 19.五台会兄(873) 20.金城赞(874) 21.怀念尊师(875) 22.赞五泉(876) 23.特殊的战斗(876) 附录二:兰州鼓子传统曲目一览表 附录三:兰州鼓子新编曲目一览表 附录四:有关报道与评介文章 兰州鼓子何时唱出一片天 兰州鼓子必须破茧重生? 兰州鼓子音乐——民间文化的瑰宝 段树堂——兰州鼓子界的巨星 终生与兰州鼓子相伴的王雅禄 后记
序言
兴许是少年时代的那段乡土生活在我心里留下的烙印太深的缘故吧,做这部书的责任编辑时,我心里总是氤氲着一种特别的亲近感。平常接触的书稿多出自文人之手,寻常文字多,令人心动的东西少。而这部来自民间、来自地地道道的老百姓的书稿,让我嗅到一股久违了的浓浓的乡土气息。老百姓从来都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不管朝代怎么变,他们向来都是生计最寒苦、最不受肉食者尊重的一层人。他们活着,尽管没条件像上流社会的人们那样坐在雅间里品着香茶、咖啡欣赏戏剧歌舞,但他们也有爱,也有,也需要倾诉,需要片刻欢乐,需要哭,需要笑。正因为如此,每一方乡土上都有老百姓自己的民间音乐,诸如陕北的信天游、晋北的走西口、甘宁青的花儿、陕甘的秦腔,还有这兰州黄河两岸的鼓子曲……我最早是从父亲的藏书中知道兰州1-7的,但直到四十余年后,才有机会亲耳听了一回。那是在兰州安宁区达家庄的一间简陋的平房里。那天,炕上、板凳上、沙发上,人坐得密密匝匝。有人坐在中间演唱,旁边有三弦、二胡、扬琴伴奏。演唱的曲目叫《吕蒙正赶斋》,说的是宋朝一位大臣没取得功名前落难的情形。唱者进入了状态,眼眸中似只有大雪飘飞、北风呼啸,声腔凄怆,如诉如慕。听的人哑雀无声,有的和着节奏微微颔首,有的敲击炕沿有的轻拍膝盖,间或一起帮唱。一曲终了,满场悄然。一小伙忽然喊了一声:“太过瘾了比吃顿酒席还过瘾!”气氛才活跃起来。闲聊起来才知道,原来这些听众都是“好家”。多半能唱,或能演奏,有的一专多能。这些人有的来自皋兰县水阜乡,有的来自七里河区的华林山,有的来自专业文艺团体。他们之间,有的是亲兄弟,有的是叔侄舅甥。屋里的陈设实在简陋贫寒,饭食也就一碟黄瓜、一碟萝几块干饼而已。他们在这间破旧的老屋子里已经演唱了十多年了,无论寒暑,一周两三次,乐此不疲,从未间断。有的人已经去世了新的爱好者又加入进来。 眼前的情景,让我幌然想见旧时代兰州人唱鼓子的情形。如果学者们关于兰州鼓子起源于清代道光、成丰年间的说法不虚的话(从有些鼓子词中说到的北京地名以及使用的一些北京方言来看,我也以为鼓子是由北京旗人传入兰州,由当地人改造而成的),那么,兰州人唱1-7约有一百六十年的光景了。就是说,这鼓子,长袍马褂长辫子的清人唱过剪了辫子的“二毛子”们唱过,马家军、国民军治下的水客子、瓜农、筏子客们唱过“文革”中戴红袖章的宣传队员们唱过,到如今,平民百姓们还在唱。譬如老艺人回忆中的那个外号叫“曹稿爷”的人,据说就是民国年间一个笔杆子很厉ii-的记者之类的人,故百姓称之为“稿爷”。他的形迹已湮灭无闻,只剩下这个传神而有趣的绰号,让人滋生想象。又如人称崔拴牢子、宁秃子的,大约就是一个狱卒和一个秃顶的人吧?就是这三教九流世代弹唱不绝的鼓子曲,个中寄托了多少人无处倾说的爱恨情仇与人生凄苦,蕴含了多少世事沧桑!
后记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辛勤工作,这本书总算正式出版了。说实话,从心底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想起为这本书所经历的曲曲折折,想起许多已经离世的鼓子前辈艺人,至少我从心里感觉到一点欣慰,觉得自己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和嘱托,为兰州鼓子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本册子的出版将会对兰州鼓子的传承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这也是兰州鼓子界同仁所共同期待的。 多年来,兰州鼓子的传承一直处于一种心传口授、民间交流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老艺人相继离世,很多宝贵的曲调曲种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挖掘抢救刻不容缓。本书的侧重点就是将挖掘抢救的濒危曲种曲调正式出版发行,使之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这是我一直努力坚持要出这本书的初衷。 本书介绍的鼓子界代表人物,虽不十分全面和准确,但基本反映了鼓子传承的大概脉络:书中对各地鼓子人员的记述也是一个大概的统计,疏漏和缺失在所难免。加之,鼓子界人员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很难做到十分准确的统计。另外,关于兰州鼓子的活动与流传,只就其现状及其活动情况做了大概的描述,能基本反映出兰州鼓子的活动情况即可,所以没做过多过细的阐述。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众多鼓子界艺人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要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中很多人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名字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是段树堂、王雅禄、肖振仁、魏学君、张富堂、郭树盛、魏兴贤、魏至贵、彭维海、魏至林、彭维祥、张德孝、张德忠等等,以及如今仍活跃在鼓子界的魏世发、魏世永、魏世明、魏世贵、宋立德、宋民贵、郑宏盛、崔玉德、郑永瑶、郑永瑾、肖朝英、肖朝祥、前朝胜、张德信、彭云嘉、彭功嘉、彭常嘉、彭维玉、刘东海、魏周江、魏周全、魏功明、宋继组、宋惠组、张永等等众多鼓子界同仁。特别需要一提的是甘肃文化出版社的管卫中副社长,他对此书的出版发行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可以说在我非常迷茫的困境中,他让我重新鼓起了勇气、充满了信心。他的严谨的治学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渊博的学识使我肃然起敬。他亲自担任该书的责编,亲自审稿校对,解决了鼓词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的一些缺失和谬误,这使我深感欣慰和感谢。还有鼓子名家魏世发先生以他在鼓子界几十年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主动协助我共同把好鼓子词汇的质量关,做了大量细致人微的工作,并从精神上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与支持。郑永瑶为本书提供了几位已故名艺人的情况介绍。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的记者肖威,十分关注兰州鼓子和此书的出版,多次进行专题采访与报道;兰州市农委主任辛世江,兰州市文艺创作中心的编剧付胜、杨晓文以及鼓子老艺人莫崇明对本书的编写给予热心支持与帮助;七里河区鼓子协会会长郑永瑾、皋兰县什川镇鼓子协会副会长魏周全以及魏世发、肖朝勇、张德信等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甘肃日报》的陈菊,《兰州晚报》的肖朝利、瞿学忠、王文元,《兰州日报》的赵文,《兰州晨报》的雷嫒以及《甘肃艺苑》等报刊杂志的记者频繁对兰州鼓子进行专题采访报道……正是因为有这许多人的参与、支持和共同努力,才使得兰州鼓子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我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由于本人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出现疏漏谬误及不当之处,恳请读者及同仁不吝赐教.匡正并见谅。
文摘
插图: 兰州鼓子的演唱者和听众主要分布在兰州市所属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以及皋兰县的各乡村。永登县、榆中县和白银等地也有一些零星的爱好者。 兰州郊区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等区,有固定的演唱地点,或茶馆,或公园,或家庭,或院落。鼓子艺人经常聚集一起,切磋技艺,争相竞技。他们中间有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有一专多能——能唱、能弹、能拉、能打的多面手,有专门坐听评论的老行家,有年纪高迈的老前辈,也有学艺的青年后生。据鼓子老艺人讲,兰州鼓子在建国前就十分盛行,在兰州市区有很多固定的演唱点。鼓子艺人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切磋交流技艺,品味兰州鼓子。最红火的茶园有:水北门邓性庵的茶园、北园徐百万的茶园、双城门任家园尕李仙的茶园、东城壕龙王庙1翁二爷的鼓子艺人段发科(左一)、高树林(左二)、郑永瑶(左三)、魏世发(左四)、廖茶园等等。兰州鼓子的活动形友清(右一)、潘亚明(右二)、崔毓德(右三)在黄河水上茶园演唱。式以茶园活动为主,茶园的主 (安宁区鼓子协会提供照片)人一般都是兰州鼓子的好家或爱好者。只要有个像样的场地,有几件伴奏乐器如三弦、扬琴、二胡、笛子等,就可以演唱了。据鼓子艺人回忆,自建国前后一直到“文革”后期,兰州的鼓子茶园不下几十处,遍布市区的每个区域,如:白塔山、五泉山、工人文化宫南部、小西湖、河北庙滩子、朝阳村、李家湾、盐场堡、土门墩、王家堡、郑家庄、马滩、安宁堡、十里店、水挂庄、崔家崖、刘家堡、达家庄、五一山、磨沟沿、桑湖滩等等。鼓子艺人们在这种宽松自由的茶园里尽情地展示着各自的才艺,享受着兰州鼓子带来的乐趣,并磨砺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鼓子新人和继承者。 兰州鼓子的传承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家族式传承。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薰陶,全家都爱上了兰州鼓子,甚至几代人都是兰州鼓子的追随者和爱好者,此类情况在鼓子界不胜枚举.如:王氏家族、彭氏家族、魏氏家族、肖氏家族、郑氏家族、崔氏家族、张氏家族、宋氏家族等等。
ISBN9787807148203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作者肖振东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