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编辑推荐
《诗学》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作者简介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译者:陈中梅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录
引言
说明
内容提要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附录
(一) Muthos
(二) Logos
(三) Phobos kai eleos
(四) Mimēsis
(五) Hamartia
(六) Katharsis
(七) Tekhnē
(八) 史诗
(九) 悲剧
(十) 喜剧
(十一)狄苏朗勃斯
(十二)历史
(十三)柏拉图的诗学思想
(十四)诗人·诗·诗论
正文索引
人名索引
作品索引
引言注释和附录索引
部分人名及神名索引
内容索引
希腊词语索引
部分参考书目
后记 文摘
第1章
关于诗艺2本身和诗的类型3,每种类型的潜力,4应如何组织情节5才能写出优秀的诗作,诗6的组成部分7的数量和性质,这些,以及属于同一范畴的其它问题,都是我们要在此探讨的。让我们循着自然的顺序,8先从本质的问题谈起。
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10和竖琴11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12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摹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
正如有人13(有的凭技艺,有的靠实践)用色彩和形态摹仿,展现许多事物的形象,而另一些人则借助声音来达到同样的目的一样,14上文提及的艺术都凭借节奏、15话语16和音调17进行摹仿——或用其中的一种,或用一种以上的混合。阿洛斯乐、竖琴乐以及其它具有类似潜力的器乐(如苏里克斯乐18)仅用音调和节奏,而舞蹈的摹仿只用节奏,19不用音调(舞蹈者通过糅合在舞姿中的节奏表现人的性格、20情感21和行动22)。
有一种艺术23仅以语言摹仿,所用的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24或格律文25(或混用诗格,或单用一种诗格),26此种艺术至今没有名称。27事实上,我们没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来称呼索弗荣28和塞那耳科斯29的拟剧及苏格拉底对话;30即使有人用三音步短长格、对句格31或类似的格律进行此类摹仿,32由此产生的作品也没有一个共同的称谓。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 作者 | 亚里士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