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过程 [平装] 978730013009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社会认同过程》专论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之间发生了什么,社会群体内部又发生了什么;群际行为和群体过程是怎样的;成为一名群体成员(即“归属”某个群体)的心理基础是什么。精心总结社会认同论的主要概念基础:一是关注群际关景和积极特异性,此谓群际关系的社会认同论;二是关注群体作为整体和范畴化认知过程,此谓群体的社会认同论或自我归类论。
编辑推荐
《社会认同过程》: 本译丛博采海内外众多社会心理学名家意见,纵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各主导范式,从中精选十部。各书作者或筚路蓝缕,奠立崭新范式;或推陈出新,赓续煌煌学统。各书编选适译,经年有成,值此中国转型大时代,惟望借取新知,拓展视野,增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之“文化自觉”。
媒体推荐
社会认同在社会影响、语言和沟通中的作用,尽在此书之中。时光流逝,社会认同论的权能且用且涨,魅力不减反增,全球学界从者云集:二十年来,社会认同论业已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思考群体和群际关系的方式为之一新。 ——Randslcy de Moura. Leader. Pellctier Abram
作者简介
作者:(澳大利亚)迈克尔·A·豪格(Michael A.Hogg) (澳大利亚)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Dominic Abrams) 译者:高明华 迈克尔·A·豪格(Mictlael A.Hogg),现任克莱蒙研究大学行为与组织科学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同时,他也是《实验社会心理学期刊》的副主编。他与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阿布拉姆斯共同创办了《群体过程与群际关系期刊》,并任该刊物的编辑。 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Dominic Abrams),现任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群体过程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心理学会研究委员会主席,实验社会心理学欧洲协会执行委员。 关于译丛主编: 方文,男,汉族,1966年生,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方向和宗教社会学方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08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当代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群体过程和群际过程、宗教群体。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社会认同路径:背景与内容 导言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同:主题、问题和背景 社会认同:理论 结语 推荐阅读 第三章 群际行为 导言 心理动力学路径 相对剥夺 最简群体范式 社会认同论 结语 推荐阅读 第四章 从刻板化到意识形态 导言 描述性路径 范畴化和刻板化 社会认同与刻板化 归因、社会表征和意识形态 消除刻板印象和偏见 社会认知与刻板化 结语 推荐阅读 第五章 内群行为:群体内过程 导言 群体动力学 群体凝聚力 社会认同 进一步的扩展 结语 推荐阅读 第六章 社会在场和社会表现 导言 社会在场 社会表现 社会认同与社会表演者 结语 推荐阅读 第七章 集体行为 导言 有关聚众的早期理论 去个体化 作为规范行为的集体行动 社会认同与集体行为 结语 推荐阅读 第八章 从众与社会影响 导言 从众一种规范行为 传统的从众研究和理论 从众的传统研究路径的局限 社会认同与从众 结语 推荐阅读 第九章 语言、言语和沟通 导言 社会心理学中的语言、言语和沟通 社会心理学之外的语言、言语和沟通 语言社会心理学 结语 推荐阅读 第十章 结语 导言 理论 应用社会认同路径解释性别间关系 理论进展 结语 推荐阅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索引 译后记
序言
只有一门社会心理学。它关注人之认知、情感和行为潜能的展现,如何受他人在场(presence of others)的影响;其使命就是激励每个活生生的个体去超越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的羁绊,以缔造其动态、特异而完整的丰腴生命。但他人在场,已脱离奥尔波特(G.W.All-pott)原初的实际在场(actual presence)、想象在场(imagined pres-ence)和隐含在场(implied presence)的微观含义,可从共时一历时和宏观一微观两个维度进行重构,以含括长青的研究实践和不断拓展的学科符号边界(方文,2008a:137)。社会心理学绝不是哪个学科的附属亚学科,以从容开放的胸怀,持续融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进化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智慧,逐渐建构和重构自主独立的学科认同和概念框架,岸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学问。 在不断建构和重构的学科历史话语体系中,社会心理学有不同版本的诞生神话(myth of origin),如1897年特里普里特(Triplett)有关社会促进/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的实验研究,1908年两本偶然以社会心理学为题的教科书,或1924年大奥尔波特(F.H.Allport)的权威教材。这些诞生神话,蕴涵可被解构的意识形态偏好和书写策略。援引学科制度视角(方文,2001),这门新生的社会/行为科学的学科合法性和学科认同,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于北美得以完成。而北美社会心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年代声望日盛,成就其独断的符号霸权。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图景和演进画卷,展开在此脉络中。
后记
翻译看起来只是译者一个人的事情,但是其背后凝聚了许多师长和学友内隐或外显的努力。没有他们的批评、教诲、帮助和理解,仅凭我个人的微薄之力断然不能完成这部译稿。 首先感谢本书的两位作者豪格和阿布拉姆斯,他们拨冗为中文版写了序言,使本书因此而增色。 感谢赵志裕和康萤仪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宜音老师主办的社会心理学暑期班上,我有幸听到两位老师的精彩授课。我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点滴进步都与两位老师的深沉教诲分不开。他们的学养,他们对人、对事、对待感情的态度,将会对我的学术之路产生持久的影响。 感谢导师方文教授。方老师学养深厚,对学生要求严格。尽管我在求学的过程中经常受到方老师的严厉批评,但正是这种批评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方老师是国内较早介绍社会认同论的学者,对于应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现实问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感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赵德雷同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石长惠同学,他们对照原文认真通读了全稿,指出了其中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翻译,他们的努力使本书少了错误、多了亮点。
文摘
插图: 虽然后续各章节可以分开来阅读,但是它们总是需要与第二章联系在一起才能够被很好地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假定读者已经知晓了这一路径的重要背景和它的理论前提。后面的每一章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社会认同视角对于我们理解某一具体的心理学主题所做出的贡献,并详尽阐述了该视角与这个主题的相关之处。这些章节一般是这样安排的:陈述问题,并阐明该问题在社会心理学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描述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讨论;在指出某些社会心理学视角局限性的时候,我们仅限于对它们进行一般性的批评(第二章会详细说明);我们会在理论和经验层面上同时讨论和评价社会认同路径的贡献;在社会心理学以及相关领域中,社会认同路径的前景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也有提及。不管怎样,有一点需要注意:后续的每一章都自成体系,它们对该章所涉及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和研究进行了相对详尽的评述。这些章节合在一起就涵盖了群体现象社会心理学的绝大部分内容。 第三章探讨群际行为:某一群体的成员与其他不同群体的成员相关联的方式。该章讨论了群际歧视、相对剥夺、竞争与合作、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的群际现象。第四章考察的是刻板印象,即群体被感知的方式(the way grotlp are perceived),并借此拓展了对群际关系的分析。我们讨论了社会刻板印象的共有性质,以及人们将刻板印象加诸自身的方式。我们考察了刻板印象如何嵌入到与社会范畴有关的社会表征或意识形态当中,以及它们怎样与因果归因联系在一起。我们也谈到了刻板印象的结构、社会信念的刻板化内容,以及偏见的本质。 然后,我们将强调的重点转移到群体内部,即内群行为。第五章解决这样一些问题:群体团结和群体凝聚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在心理学意义上一个群体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将不相关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转变成一个拥有自身独特性的社会群体的。
ISBN978730013009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迈克尔·A·豪格(Michael A.Hogg)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