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尼采:品味快乐生活 [平装] 978751450027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读尼采:品味快乐生活》内容简介:弗里德里希·威廉·尾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目),德国著名哲学家。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的诗人和散文家。是他最早开始批判丙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反应,直到下一个世纪——20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聚认为,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现代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中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 以探索人生意义为使命的尼采哲学,对于人性问题当然也不能不做出自己的回答。事实上,“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这个问题,与“人是什么”的问题有着最内在的联系。一个哲学家对于人生意义的选择必定以他对人性的某种理解为依据,同时他对人性的理解也必定体现出他关于人生意义的价值观念。
编辑推荐
《读尼采:品味快乐生活》:高贵的灵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谁不想看一个人的高度,而只是睁大眼睛注视此人身上的那些明显的低处——谁就会由此而将自己暴露无遗。 人与人之间是应当保持一定距离的,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 让我们以一种难得糊涂的精神和人们相处,对于人们关于我们的所有议论、赞扬、谴责、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闻,连想也不去想。 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
目录
第一章 生活中的“善与恶” 真正的善恶没有统一的标准\3 世间没有永恒的“善与恶”\7 “好”来自于“好人”自己\9 对美德的渴求也是一种善\12 人是否应该具有“同情心”\16 人人都有不懈追求的本能\19 永葆贞洁可以创造奇迹\23 第二章 生活中的道德命题 真正的救助还是自助\29 谦卑的道德与安逸调和\32 道德可以因妒忌而死亡\36 慧眼中藏着美好的天堂\39 不可与其他人共享的道德\43 道德从热情里诞生\46 舍弃本身利益的人懂得奉献\48 要有正视自己天性的勇气\52 具备追求道德反面的意志\56 第三章 生活中的人生戒律 不要对你的美德有丝毫懈怠\63 不要因小人的针刺而受伤\68 与人交往就像参加一场宴席\72 谎言出于求生存的目的\76 从报复的欲望中解脱出来\79 超越自我的人将超越一切\83 失去自制的人什么都不是\87 提防被“同情”的魔鬼镇住\93 无谓的痛苦根本不存在\97 在梦想的创造中救济过去\105 远离荒唐而危险的放纵\108 看清追求一切财富的实质\112 第四章 生活中的哲学感悟 不要把自身智慧想得太高\119 把生命看作自然的一部分\123 要有“悲伤至死”的准备\126 一种全然不同的“死亡”\131 知识并非先天注定的\134 贪婪成性的人就像老母鸡\138 自我伪装的“捉迷藏的鬼”\143 赢得意识是一个人的成就\147 在考验中领教什么叫“害怕”\152 反省日间所做所想的事\156 “肉体蔑视者”服务于自己\159 第五章 生活中的理性思考 人的权利和义务成比例\165 因苦难而得以成全的伟大\169 人格缺点所带来的后遗症\172 浸透了宽容和同情的油膏\175 你该如何适应自己的生活\178 自己承担责任的人得自由\180 用经验描绘一张新的图画\184 让将来成为你今日的动机\188 意志使人从坟茔中找到出路\191 爱我们所爱的每一样事物\196 孤独中生长着“人类的兽性”\198 当你面对没有神性的上帝时\201 第六章 生活中的快乐哲学 人们都倾向于懒散和胆小\207 做不了知识圣哲就做战士\210 肉体乃是灵魂的先决条件\213 在欢乐之海的澎湃波涛中\215 发掘现有条件是最佳的行动\219 唯有淳朴知足的人乐在其中\223 关于存在者的唯一的命题\226 唯有具备理性者才有快乐\231 如果我们跌倒,一切都完了\234 所有情欲都必须单独去考虑\239 坚实地把握住生活的全幅画面\242 凝聚将来所需要的一切力量\245
序言
尼采,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曾有人说不了解尼采,就不可能了解我们这个世纪的西方哲学思潮、文艺思潮和社会思潮。就让我们从他的生平来窥探这一个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有争议而又在20世纪初掀起了政坛轩然大波的尼采吧。 尼采1844生,1900年去世。活了56岁,但实际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几年他疯了,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4岁以前他是上学,学的是古典语言学,他的专业并不是哲学。 从24岁开始到34岁,他在瑞士的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语言学教授。 从34岁到44岁又是10年,他从巴塞尔大学辞职。一个原因是他身体不好,另外一个原因他认为这样按部就班地去教所谓的学问对他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10年他基本是在欧洲的各个地方漂泊。 到44岁的时候,他就得了精神病,疯了。
文摘
杨士奇年轻时曾在湖广各地做了很多年私塾老师,建文初被荐入翰林,做了编纂官,专门负责修补《太祖实录》。永乐初年成为右谕德,杨士奇忠于职守,做事谨慎,深得成祖的信任和器重。 有一次,成祖北巡,让杨士奇留在宫中辅佐太子。当初,成祖起兵夺位的时候,汉王立下了赫赫战功,成祖曾许诺将他立为太子,后来成祖宠爱年少的赵王,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所以汉王心存怨意。汉王想争夺太子之位,便在成祖北巡时离间赵王与成祖的关系,于是成祖便有了更换太子的想法。成祖北巡回来,召杨士奇问太子这些天的情况,杨士奇说:“殿下天资很高,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没有辜负陛下的嘱托。”成祖听了很高兴,就打消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后来,成祖病逝,太子继位,史称仁宗,由于杨士奇保护有功,所以又得到仁宗的宠信。仁宗对御史舒仲成不满,想找个理由治罪于他,杨士奇知道后,为舒仲成解脱说:“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如汉景帝之侍卫官,不亦可乎?”仁宗觉得有道理,就不打算惩治舒仲成了;有人上奏说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仁宗一听大怒,‘准备降其职,士奇为之申理说:“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仁宗听了,不仅不加罪,反而任虞谦为副都御史,并引过自责。 到宣宗即位,内阁大臣七人,有的被调外任,有的因病辞职,只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留下任职。杨荣为人果毅,敢言敢为,他多次跟从成祖北征,知边将贤否,敌情顺逆,并与边将交往,时常收受一些物品和良马,而且有时候在背后诽谤杨士奇。
ISBN9787514500271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作者白山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