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 [平装] 764695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对于大学来说,教育和研究以“商品”的价值和质量作为最高目标,不问青红皂白地搞IT商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具备了明确的实体和精准的市场,数字化校园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商业。那时决定胜负的交不再是商品短缺时代为了保证品质而花费的时间和劳动力的差值。 《数字化校园》中,围绕远程教育收集了不少的实例,但这并没有鼓励大家蜂拥而上去搞大学IT商业,而是回到起点上,希望大家对于为什么需要IT化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如果能稍稍达到这个目的我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松冈一郎 译者:李豪杰 赵永梅 郭颖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不能适应IT化的大学将无法生存 因特网上诞生虚拟研究生院 数字化校园的出现 彼此互异的IT化的目的和方向性 实现“开放式教育”的手段 通过网络与社会合作的大学 适应产业界需要的终身学习事业 学术数据库是“知识”的宣传工具 多媒体的利用停滞不前令人意外 在日本的大学里有可能兴起IT革命吗? 第2章 进入日本的美国大学 由美国大学带来的“黑船”效应 不断扩展的“网络留学”的机遇与可能性 产业界流行的网络学习 登陆日本的远程MBA课程 八成以上的美国大学参与网络教学 美国远程教学的必然性 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增高 由欧共体看到的欧洲教育概况 第3章 数字化校园使大学职能得到扩充 数字化为学校带来新职能 利用网络环境实施的四种事业 网络型教学1——利用卫星的实时双向教育交流 网络型教学2——[DVD+卫星+BBS]系统 网络型教学3——[BBS——点播式]系统 与海外的合作1——语言学·对异文化理解的教学课 与海外的合作2——与美国的商务学院进行的国际共同授课 对区域社会的贡献——产官学的共同社区网络 终生学习职能的强化——面向社会人士的电脑化校园 第4章 商务模式的虚拟大学 虚拟大学的四种模式 世界主流是数字化联合 日本急速发展的“大学联合”动态 虚拟大学联合的实践形态 形成产学联合的早稻田大学DCC 日本也诞生了“单独型”虚拟校园 数字化校园能成为实业吗? 前途光明的“B2B”“C2C”模式 第5章 统一校内意见和完备推进体制 第6章 数字化校园和行政、产业界的伙伴关系 后记
序言
把远程教育发展为商业还是很难啊! 在编写本书之际,我采访了许多大学的有关负责人,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主要的理由是因为运作远程教育系统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资金。的确,与传统的一个教师一次教几十个学生相比较,远程教育不仅需要多媒体教材的开发、网络的构筑、讲课时系统的操作等等。还需要充裕的时间、工作人员和资金的支持,绝不是有了资金就万事大吉了(看来特别聘请教师派到实地去讲课似乎更便宜一点)。 虽然如此.但是本书中提到的一些大学和教师为什么如此热心于推动校园IT化呢? 首先,由于少子化的影一向,加速了学生数量的减少和财政的困难,为了制止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就借助数字化网络的力量,在18岁人群以外的市场寻找出路。那些在社会上有工作的人,最有希望成为其对象。很多人迫切想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以往由于时间的关系,或者是由于大学比较封闭的原因,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如果能够使用网络,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随时随地都能够听到远程教育的课,那么大学和社会的亲和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也就是说,今后大学将有望成为多层次的人群,从年轻人到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的终身学习机构,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IT化。
后记
在《数字化校园>中文版问世之际,让我代表早稻田大学远程教学中心的全体人员向原著《デジタキセソハス》(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1年9月)的作者松冈一郎先生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李均洋教授带领的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翻译组表示感谢和祝贺。松冈一郎先生从联系翻译版权开始,到最后提供原书中的图片为止,一直慷慨地给我们提供方便。李均洋教授早在2002年2月就提议两校共同翻译出版这本书。早稻田大学参加译校的有我和教育学部村上公一教授以及犬饲俊介(原文学系学生,现职.NHK国际广播局导演).中村真帆(原法律研究院研究生,现在在北京大学留学)等。早稻田大学远程教育中心的丸谷允德先生以及推进大学数字化事业部的大久保幸三先生以及早稻田大学的出版部,帮我们提供翻译所需的诸多信息,这本书出梓离不开上面这些人的辛勤工作.在此表示敬意! 《数字化校园)这本书的翻译出版和我们两所大学的“数字化”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几年来,首都师范大学作为中国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领导在研究学校IT化时,有机会相识了早稻田大学。早稻田大学cross-cultural Distance Learnirlg(CCDL)教学组自1997年来用英、汉、日、韩、德、法以及俄语等6种语言,已与世界34所大学组成了一个网络型的语言学习环境。我们汉语组也从2000年开始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和英语教育系开始了交流。
文摘
各个大学如此花时间花精力不断推动校园间或大学问的网络建设,是因为有实现“开放型大学”这样一个大命题。正因为如此,我认为有必要对以往的教育和研究的方法加以变革,早稻田大学称之为“教育研究的开放化”,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后一直把它放在着眼于将来的位置。 大学里的网络环境完备后,会有什么变化呢?首先,从信州大学和日本大学的例子里可以看出,学校的资源能被更有效地利用。各系所收藏的学术资料实现了一元化,各系之间互相检索资料成为可能。事务联络,校内公共信息的传达变得更加没有障碍,这些是显而易见的。在各系之间互享课程和研究课题,有助于提高教育和研究的学术性。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管是研究者还是上班族.社会需要的是那种不局限于一门专业,而是对各个领域都有真知灼见的人才。通过网络如果能够实现远程听课,那么各个系就不需要再设置相同的科目了,可以把这些空闲分配给其他的科目,可以实现课程设置的高效性,这对于受少子化影响而处于财政困难的大学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在自己的学校外面,通过交流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听其他大学的课,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只有在当地才能听到的、有当地特色的课程。比如,北海道的学生如果能够收听冲绳大学关于美军基地问题的课,那么就会把这个问题当作自己身边的问题,加深对此的理解。这并非只是知识传递量的增加,这是互相学习。交换意见的同类增加了。对于同一个论题,从10个教师那里听来的意见总比从一个教师那里听来的多;和100个学生一起学习总比和10个学生一起学习的视野宽广。网络型课程的最大长处就在于通过共同学习,扩大实现合作型教育的可能性。
ISBN7646958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松冈一郎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