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中国先锋性戏剧理论研究》讲述了:自1962年黄佐临在广州会议上提出“戏剧观”以来,至今已有40余年了。在这40余年内,“戏剧观”两次被重提,一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西戏剧再次进行了强烈的碰撞与深刻的交流,戏剧理论也因此产生了一种历史性变异。这种历史性变异滥觞于1981年至1986年前后的那场意义大于成果的“戏剧观”论争。这是由“戏剧危机”激发、黄佐临的“戏剧观”引发、西方现代派戏剧触发的具有颠覆性意味的理论清理和观念反思。另外一次就是21世纪初,以丁罗男、陆炜为代表的戏剧理论工作者在戏剧再次步入“黄昏”之境之时,开始对戏剧的本质与功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虽然这次反思并没有像前次引起很大的震荡,但我认为意义重大:进入21世纪的中国戏剧到底如何生存下去?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国先锋性戏剧理论研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季玢,女,
1972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98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
200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文学博士;
现系江苏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社学科学系副教授
迄今为止,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6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迫近戏剧的真实特质
第一节 分解与纯化
第二节 纯形的涅架世界
第三节 原始野性的特质
第二章 甄别戏曲的价值功能
第一节 对话与整合
第二节 “剪那奴才遗老的辫子”
第三节 “观众要看的是戏
第三章 探究剧本的编写原理
第一节 中心与边缘
第二节 脚本如船
第三节 “预备时代的预备事业”
第四章 解读剧场的艺术魅力
第一节 理论的弱化与弱化的理论
第二节 “与大自然同化”
第三节 叩访当代小剧场理论
第五章 先锋性与世俗化的亲密接触
第一节 一种姿态两种维度
第二节 戏剧面向人民大众
第三节 亲密共谋后的陷阱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从近代戏剧中的中心地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戏剧中的边缘化状态,剧本文学、剧作家经历了痛苦的“失重”之后,面对新的戏剧环境开始了自身深刻的反省。从对剧本地位的极力提升到对剧本意义的强力贬低,到剧本价值意识的重新萌发——剖析剧本文学、剧作家地位的转变过程以及转变的原因,正可以让我们解读到戏剧艺术演变的潮声,也可以从中寻觅到先锋性编剧观念的某种踪迹,并从中获得有益的镜鉴。
中国戏曲是以歌舞为主的艺术,这就决定了表演的重要性。清代中叶以降的“花雅之争”导致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后果:一是文人与底层艺人的分离,二是文人的戏剧创作与艺人的演出实践的对立,而“花部”的最终胜利再一次稳固了表演中心的地位。而西方戏剧是以对话为主的艺术形式,戏剧为诗体之一是它的一个传统。如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便将戏剧纳入诗的范畴,黑格尔在《美学》中则称戏剧为“戏剧体诗”,并认为:“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①另0林斯基也赞誉作为诗体之一的戏剧,是“最高的诗歌体裁和艺术的皇冠”②这就决定了西方戏剧中戏剧文学的重要意义。对于中西方戏剧的如上差异,焦菊隐有一个恰当而简洁的概括:“欧洲戏剧的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在主要地支配着剧本写作的形式。”①简而言之,西方话剧是剧本“支配”表演,而中国戏曲则是表演“支配”剧本。就连鲁迅先生也说过“我只有一个私见,以为剧本虽有放在书桌上的和演出舞台上的两种,但究以后一种为好”。
心理学认为,当两种事物相遇时,人们往往更容易注意与自身迥异的事物的区别性特征。同样,当20世纪初期国人遭遇到西方传统戏剧时,他们在新奇、震惊之余触摸到了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本质性的差异,逐渐认识到剧本的重要价值功能。一开始近代国人还是以战战兢兢的心情去看待西方“剧本观”,但很快他们就形成了近乎于偏执的“剧本中心论”。有的学者把近现代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心理称为外倾社会心态。②通俗地说,就是西方一切的东西都优于中国的。“剧本中心论”实际上就是这种外倾社会心态的具体表现。如剑云在《新剧平议》中认为“不知脚本者,新剧之命脉也”。并且断言:“苟使新剧不失败,则将来万不可不用脚本”。仲贤则揭示出新剧家对剧本的倚重关系:“世有完善剧本,然后有新剧大家”。并以“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比喻剧作家对新剧家的指导作用,“唯其有伯乐其人鞭策之指挥之,即常马亦能成为千里马”(《剧本之难得》)。冯叔鸾判定“脚本”为戏剧“主要之原素”,甚至是“唯一之要素”,“演员乃其附属物,举台之上景物服制,更其末也”。
ISBN | 9787104025627 |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作者 | 季玢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