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格马利翁效应》内容简介:就像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亲手雕塑的加拉泰亚,每个人也在“创造”着生活中自我和他人的角色。虽然,他人在我们看来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我们“发现”了他们,但是关系中包含着无意识的复杂心理过程,引导我们用自己构建的方式去感受他人。心理分析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人们如何无意识地创造其需要和恐惧,但大多数治疗师对此没有深刻的理解。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了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他人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其实,每个人都像一位导演,在舞台上将其他人塑造成某一个角色,而其他人也会将我们塑造成他们剧本当中的角色。
编辑推荐
《皮格马利翁效应》:世界顶级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鼎力推荐!欧文·亚隆心理学院执行院长朱瑟琳·乔塞尔森的又一力作!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到底是我发现了你,还是我创造了你。 媒体推荐
惊人的洞察力和同情心!这本见解深刻、引人入胜的书不可不读,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要了解人如何在关系中创造出自己的现实的读者。清晰的条理,令人回味的语言,细致的分析与案例研究,展示出人们彼此构建的动态过程。读完后,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看待。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待,都会产生新的启发。
——欧文·亚隆
美国团体心理治疗的权威、精神医学大师
人类以心理活动构建周遭的人际世界,作者无疑抓住了这些心理活动的瞬间。没有哪位心理学家能够这样精确地描述出我们如何在人际互动中认识自我,又是如何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无论爱人、女儿还是朋友,都是我们把自己和其他人带进了一种关系当中。在本书中,作者将她的重要研究扩展到识别人际关系中未曾预期的层面。
——特里·阿普特 博士
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著有《妹妹结》(The Sister Kont)
本书中关于人际关系中的无意识过程给予了清晰有力的描述,非常有价值,无论对于治疗师、来访者,还是任何热衷于探究人类思维是怎样在人际互动中彼此创造的心理学爱好者,都是这样。作者向我们指出:我们的原生家庭、当前的人际关系、他人留给自己的印象、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是怎样复杂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反应。
——安妮·罗杰斯 博士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 译者:高榕 温旻
朱瑟琳·乔塞尔森,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菲尔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学教授,通过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BPP)认证,曾在哈佛大学和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任教,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亨利A.莫里奖和富布雷奖。著有《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发现她自己:女性认同发展之路》(1987)等。她还发表了很多关于青少年、女性的叙事文章。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彼此创造
爱丽丝是个成功的作家兼编辑,她25年的婚姻以离婚收场。一年后,她听说前夫鲍勃刚从圣托马斯回来,他现在算得上是红酒专家,还开始慢跑和打网球。爱丽丝惊呆了。
第二章 在记忆中重塑对方
西方文化的惯例是,把一个人的自传写成一本成就和影响的流水账。即这人做了哪些事或者想要做成哪些事。而他跟别人的关系一般被搁置在了背景之上,或者只在有助于故事展开的时候才被提及。
第三章 你是我不能忍受的自己:唐娜和洛玻塔
有些性格放在自己身上我们会受不了,会让我们非常不安甚至有罪恶感,出于生存需要,我们通常把这样的部分让他人来体现。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把自己忍受不了的各种性情编排给我们最亲近的人。
第四章 舞台上不许有感情:马克和琼
对于马克,若不是因为我后来采访了他的女儿琼,认识到他们父女俩人生故事的关联性,那么我对他不会有特别的兴趣。他们彼此不知道,父女俩各自讲述的人生故事好像空谷回音,惊人的相似。
第五章 “女儿就是女儿”:玛丽和拉维妮娜当我问玛丽为什么生了拉维妮娜或者其他孩子时,玛丽只是耸了耸肩说,“就是生了啊。”因此,玛丽没有意识到她对拉维妮娜抱有任何特别的希望或者期待,也没有想要拉维妮娜为她而成就什么。
第六章 安全结:汤姆和凯茜
汤姆和凯茜婚后也曾有过快乐时光,当两人各自追求人生中的其他兴趣时,他们都指望对方为自己守候。两人都想要一种“磐石”般的安全感,想要有个人永远给予他们爱并珍视自己,而他们自己可以对此安之若素。
第七章 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泰亚
凯茜和保罗的关系在一年后崩裂、完结了。12年后,现在已近中年的他们相遇了。两人都各自有了婚姻和家庭。他们怀旧地回忆起两人在关系中的强烈激情。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序言
“我发现了你,还是我创造了你?”这是人际关系的基本问题之一,在精神分析学家D.w.温尼科特(D.w.winnicott)的洞察之中可以见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但是,很少有入公开讨论或者私底下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发现与创造存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之中。他人所具有的特征,是从他们之前独特的关系中演化而来的,而我们被这些特征所吸引。然而,我们看到了他人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放大了他们身上的哪个特征,我们努力想要在他们身上植入哪个特征——这些全部都是创造的结果。
我们无意识的涓涓细流汇聚在我们亲密的关系之中。在人们看来,生活中的其他人可能是被发现的,存在于已经形成的状态之中,正如他们经常被创造出来一样。随着自己的需要在别人宜人的精神土壤中生根,这些创造行为无意识地出现,而且这种愿望与实现愿望的巧合把人们联系在了一起。他人重要性的本质在于寻找表达的具体需要,而且这些需要往往与有意识感受和希望的东西不一致。因此,人们需要亲密的人来体现自己隐藏的一面,或者使亲密的人成为惩罚的力量,表明他们对“坏的”他人的愤怒和憎恨,并且与对方一起被锁在关系之中。 后记
在《战争与和平》中,想要挣脱消沉的安德烈爱上了在他眼中象征着愉悦和重生的娜塔莎。娜塔莎并不知道自己对于安德烈的意义。两人相爱了。但安德烈从一开始爱的就不是娜塔莎,而是被自己赋予了无限美好之情的娜塔莎,当安德烈看待娜塔莎的眼光改变后,他感到娜塔莎失去了光润,变成了一个柔弱又痴情的孩子。而对于娜塔莎来说,她还是自己,她先被奉为新生的使者,然后又被遗弃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是什么导致了娜塔莎的角色改变?人们之间的心理互动是件微妙又神奇的事情。我们是如何在无意之中扮演了别人的良师益友,充当了他人的保护者或者出气筒的呢?我们为什么有时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呢?在本书中你会发现答案。
本书的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博士是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是一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本书运用心理学理论,通过四个案例,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人们是如何创造了对他人的幻想以及安排了他人在自己生活中的角色的。
本书共七章,第一、第二章为引言和理论铺垫,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章讲述了案例,并逐一从两个讲述者的角度对案例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对前述案例进行了总结并系统介绍了关系文化、关系模式等理念。 文摘
第一章彼此创造
引言
爱丽丝是个成功的作家兼编辑,她25年的婚姻以离婚收场。一年后。她听说前夫鲍勃在跟一个名叫佩琪的女生意人交往,佩琪是个年轻一些的运动型女性。据朋友说,鲍勃与佩琪刚从圣托马斯,回来,他现在算得上是红酒专家,还开始慢跑和打网球。爱丽丝惊呆了。“鲍勃一直讨厌去海滩,我从没能让他在海边待上一天以上。他也对锻炼身体不屑一顾,总是拿那些锻炼身体的人寻开心。至于红酒一他对任何酒精饮品的态度,跟他对锻炼和海滩的态度没什么差别。我真不能相信这是同一个人。”
这算不上什么不同寻常的经历。某个你自以为了解的人开始一段新恋情后,会在一夜之间改头换面,爱情好像可以给他们新生。而我们可能会像爱丽丝那样,感觉自己从未真正了解过这个人,即使跟他一起生活了25年。要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是我们对那人一直都有的禀性视而不见吗?是人在换了伴侣后会改变吗?还是有人可以把某人身上别人都无法触及的品性发掘出来呢?说到底,去不去海滩、愿不愿意锻炼、喝不喝红酒,这些似乎都是天生的,不是想改就能改的品位问题,尤其是在中年。
当然,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对于人类群居生活中这种说不完的复杂事情已经做出了很多解释。然而并没有任何一种解释可以四海通行,能够把我们彼此间的误解、人世间无穷尽的排列组合全部涵盖。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系统理论把关系生活看做一种连锁格式,人们创造出这种格式来维持彼此间相处的特定方式,这种格式一旦确立,就很难改变。
本书中,分析人们通过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创造”彼此的方式是我的兴趣所在。与其认定人们本性难移,我宁愿相信人们性格易变,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彼此不断发展的剧情中露把脸。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剧场里的导演,找人饰演自己舞台上的角色,与此同时,别人也把我们排进他们的戏剧之中。
有时候,剧情需要相似性,一方可能会让步,转而去喜欢他们亲近的人所喜欢的。而在别的戏中,剧情需要差异性,这个人喜欢的会让那个人不喜欢。改变剧情或者出场演员,会让人生的道具和对白改变。
然而,我们对于彼此的影响,远比喜欢或者不喜欢深入得多,也宽泛得多。心理学家一直认为精神分析是一个剧场,我们的心理剧目就在这个剧场的舞台上上演。在精神分析式的诊疗中,病人最终会在治疗师那里“创造”出一个个已经成为他心理世界一部分的人物,而精神分析一直致力于去理解的是,这样的剧情如何在分析式情境中上演,精神分析师们又是如何在病人的内心世界中被赋予各种角色的。然而这种创造过程并不仅限于心理诊疗的情境。
面对物质上的缺失,洛玻塔说,她的精神世界绚烂丰富。“我很内向,17岁之前都不说什么话。我是家里的好孩子,学习成绩不错。我用尽力气做个好孩子,克制自己的欲望。我总是那样满腹心事,以至于到后来,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也有思想,也能创造什么东西。”
洛玻塔说她跟唐娜“很亲,亲到分不开。我们小的时候,不管谁生病,另一个都会被送到阿姨家,而我们能煲一整天的电话粥。但是我们在一块儿的话就不停地争来抢去。记忆中我俩就像一个人,尽管脾性很不一样,但我们总在一起。我从来没有什么朋友,只有唐娜,但她会去交朋友——她是社交型,比我外向,容易交到朋友。我总是忧愁,满心焦虑和噩梦,看不到希望。我很不快乐。”
父亲在洛玻塔的生活中不怎么重要。“他总是让母亲难过,他们经常吵架。他总跟他的那一帮朋友厮混。他确实教过我们一些东西,可我一点不觉得他塑造或影响了我的人生。他很遥远,好像只存在于布景上,我们的生活里没有他的位置。但他跟母亲很亲,母亲离不开他。他连家都养不了,所以我不明白母亲为什么那么依赖他,不愿意离开他。我跟母亲很亲,而母亲跟他亲。唐娜比我跟他亲——那对她很重要,我是妈妈的女儿,她就要做爸爸的女儿。母亲死后,我们好像掉进了地狱里。父亲彻彻底底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唐娜的日子尤其不好过,我就觉得自己更要照顾好她。”
跟唐娜一样,洛玻塔回忆幼年的时候也提到了宠爱她们的姨父姨妈。他们带吃的来,带她们看电影,载她们骑摩托车兜风。姐妹俩10岁的时候,她们搬去跟外祖母还有外祖母的妹妹一起住,但是不久外祖母便去世了。
ISBN | 9787111329169 |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