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理论的文化阐释》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邓小平理论,试图把邓小平理论的整个科学体系置于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文化背景中进行宏观的考察,探讨邓小平理论的文化生成、文化结构、思想理论的文化容量、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
编辑推荐
《邓小平理论的文化阐释》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录
导论
一说不尽的邓小平
二文化阐释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篇
邓小平理论的文化根基
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近现代世界
先进文化思潮和成果
二以毛泽东思想为旗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三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篇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大文化背景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过程
三邓小平理论的文化创造过程的特点
第三篇
邓小平理论的文化精神
一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精神
二邓小平理论的务实精神
三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精神
四邓小平理论的开放精神
五邓小平理论的法治精神
六邓小平理论的民族精神
七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精神
八邓小平理论的大众精神
第四篇
邓小平理论的文化价值
一邓小平理论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实现
二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影响
第五篇
2l世纪邓小平理论的文化前景
一20世纪末第三代领导集体对
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2l世纪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
三熔铸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四融入21世纪世界文化宝库
结束语 文摘
第二篇
邓小平理论的支化根基
把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系统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特定历史时期的复合文化现象来看,它就像一棵大树,具有自身存在的文化空间。树的庞大根系伸入地下,吸收水分和养料,巨大的树冠由树干支撑到空中,吸收阳光和空气,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的运动。对于吸收自身需要的物质来说,树的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同样重要。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说,枝是树空中的根,根是树地下的枝。如果我们运用想像除去泥土,把一棵大树完整地观察一下,地下的“枝”形成的“树冠”恐怕比地上的树冠还要大得多。树的地下的“枝”同泥土紧密结合,构成树的根基,它支撑着树的存在。由于根基牢固,大树才能挺立于自然界,发挥着树的抗风、防沙、遮阳、净化空气等重要作用,并显示出具有观赏意义的雄姿。
邓小平理论深深植根于深厚的人类文化土壤中,同人类文化史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其文化根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邓小平理论源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代表的近现代先进的文化思潮和成果;从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来看,邓小平理论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以毛泽东思想为旗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从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文化环境来看,邓小平理论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ISBN | 9787534818424 |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作者 | 王永宽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