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模式。新的研究方法是:把封建社会分为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把封建社会中的异己力量分为体制内的异己力量和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把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并以此对资本主义起源作出解释。新的理论模式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体制是刚性体制,在这种刚性体制下出现了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和体制外的权力中心,从而导致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因此,西欧的资本主义是原生型的资本主义。但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地因民情不同,历史发展有异,所以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也各有特点,在这些地区所形成的资本主义都属于非原生型资本主义范畴。
编辑推荐
《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作者简介
厉以宁,汉族,江苏仪征人,1930年11月22日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留校工作至今。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等职。还担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社会科学分会主席。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等。1998年获香港理工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资本主义起源:一个历史难题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解
一、对资本主义的不同解释
二、私人雇佣关系仅仅是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之
三、原生型的和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
第二节 研究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方法论探讨
一、商品货币关系
二、产权
三、新教伦理
四、市民意识
第三节 原生型资本主义研究中的四个基本概念
一、体制外的权力中心
二、体制外的异己力量
三、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
四、制度的调整
第二章 西欧封建社会中的集市贸易和城市的兴起
第一节 集市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封建领地的纯粹自给自足经济不可能长久维持
二、集市贸易的产生
三、集市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四、社会流动与集市平等原则
第二节 城市的兴起
一、城市成长的自发性
二、西欧的中世纪城市:制度分化的产物
三、商业意识和宗教观念的调和
第三章 西欧封建社会中对商品货币关系的限制和反限制
第一节 封建主阶级对商品货币关系的限制
一、关于利息和利息率水平
二、关于土地买卖和人身买卖
三、关于商品经营的范围和课税
第二节 小商品生产者防止自身两极分化的措施
一、开业的限制
二、规模的限制
三、技术上的限制
四、经营方式的限制
第三节 城市为防止市民内部贫富差距扩大而采取的措施
一、反暴利措施
二、反高利贷措施
三、济贫措施
四、保障城市生活的措施
第四节 西欧封建社会中反对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呼声和行为
一、封建正统经济思想中的矛盾
二、古代哲学中享乐主义的复兴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三、城市在经济继续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四、反对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行为的自发性
第四章 西欧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从行会手工业分化出来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一、行会的分化和行会领导权的转移
二、富裕行东对行会限制的突破
三、永久性帮工的出现
四、手工工场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二节 由包买商控制家庭手工业而形成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一、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市场导向
二、包买商的出现
三、包买商控制家庭手工业的方式
四、分散型手工工场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三节 采矿与冶炼业小生产者合伙组织向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的演变
一、采矿与冶炼业中的小生产者合伙组织
二、小生产者合伙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困境
三、采矿与冶炼业中资本主义性质手工工场的出现
第四节 航运业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形成
一、西欧封建社会中航运业的兴起和早期组织形式
二、航运业的特点和航运利润的组成
三、近代航运公司的建立
第五节 金融业的发展和早期的银行
一、金融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金融业的家族经营
三、金融业发展中思想障碍的进一步突破
第六节 建筑包工队和资本主义性质的建筑承包商
一、建筑包工队的行会原则
二、建筑包工队内部的分化
三、资本主义性质的建筑承包商的出现
第七节 农业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欧封建社会后期封建主和农奴的关系
二、自由农民经济的变化
三、新开发地区的农村经济
四、英国: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
五、西欧大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
第五章 西欧封建社会中体制外异己力量夺取政权的过程
第一节 货币是市民对抗封建主义的有力武器
一、城市居民对人身自由、财产自由和贸易自由的要求
二、作为体制外权力中心的城市依靠货币而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三、城市自治权和独立地位的取得
第二节 商品货币关系从内部瓦解封建制度 序言
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世界上已经讨论很久,有关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也有过持久热烈的讨论,学者们对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与热情,以至有人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情结。由于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近年来热情似乎有所减退,研究者日见稀少。这些现象说明,要推进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研究,必须要有理论创新。厉以宁教授的这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就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部创新之作,读罢令人耳目一新,有茅塞顿开之感。
这部著作以总揽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眼光,应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坚实具体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构筑成了宏大的资本主义起源的理论体系。作者把资本主义的起源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原生型的资本主义,西欧国家大体上属之,另一种是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日本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属之。为什么有这两种产生资本主义的不同方式,那就要追踪到它们的封建社会的不同体制。一种是刚性体制,这个社会中等级制和身份制严格,社会流动不易,看似稳固,但应变能力很差,所以一击即溃;另一种是弹性体制,该社会中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和身份制,纵向和横向上社会流动都可进行,权力结构可以变化,权力的行使方式也灵活多样,所以这种社会的应变能力很强,遇到危机可以自我调整,从而长期存活下来。 后记
自1955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料室工作。当时给我的具体工作任务是:一是把北大图书馆馆藏的《经济史研究》、《经济史评论》等英文杂志上的经济史文章摘录成卡片,从最近一期起一直向前追溯,供教师和研究生查询;二是着手把苏联经济史专家波梁斯基所著《外国经济史(封建主义时代)》一书约四十余万字译成中文。到1958年1月,我同北京大学教师一起下放到北京门头沟区斋堂乡为止,我全心投入到这两件工作之中。在翻译波梁斯基著作的过程中,遇到了疑难之处,我除了向经济系的周炳琳教授、陈振汉教授和历史系的齐思和教授求教而外,就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去查工具书,或借阅各种有关西欧封建时代经济史的书刊,仔细阅读,并写了读书笔记。这是我接触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开始。1959年,1月,我从斋堂乡回校,这时,波梁斯基这部著作的中译本已于1958年7月由三联书店出版。
1959年起,我同好友马雍一起翻译罗斯托夫采夫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马雍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大学毕业后在本校读研究生,专业是欧洲中世纪史,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工作。 文摘
不明确的产权,显然不可能真正转让。即使产权明确了,但是否可以把产权转让出去,还取决于其他条件,比如说,转让的一方在转让财产时有没有资格上的限制,受转让的一方在接受所转让的财产时有没有资格上的限制,等等。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私人产权不明确的现象,已如上述。后来,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中开始对私人的产权问题加以注意,但这仍然局限于工商业财产和住宅等方面私人产权的明确,而且这一类私人产权转让的受限制情况依旧存在,直到后来才松动。受限制的私人产权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私人产权,这种情况的存在同样会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
(二)对产权有效保护
私人产权的明确和被允许转让,同私人产权是否受到有效的保护并不是一回事。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对私人产权的有效保护。这里所说的有效保护,是指来自行政当局的保护,而且是有法律作为依据的。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城市行政当局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制定了政策,私人产权受到保护,这对于私人雇主的经营和再投资起着促进作用。但这种保护并不稳定,城市在政治动荡的大环境中,地位有升有降,城市行政当局的权力的行使有时充分,有时不足。因此对私人产权的有效保护程度必定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而有所不同。这种情况只有等到资产阶级政权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之后才真正得到改善。加里·利伯开普在《经济变量和法律的发展》一文中对此作过分析。
ISBN | 9787100037273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 厉以宁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