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戏曲史 [平装] 978722603791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410716 类别: 图书 艺术 戏剧 戏剧史事
《简明中国戏曲史》内容简介:中国戏曲起源于上占原始歌舞,汉魏百戏初具戏曲的扮相情节,北朝民间的戏谚表演《踏摇娘》是男旦角色的发端,唐代参军戏构成了“角色”行当”,“宋杂剧”宣告了中国戏曲的形成,南曲戏剧圈和北曲戏剧圈,两个黄金时段——元杂剧与明清传奇,明清传奇造就昆曲成为“酉戏之师”,西秦腔引发“花雅之争”继丽催生京剧。
编辑推荐
《简明中国戏曲史》是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温宝麟,1952年4月生,甘肃天水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钟情文艺、通晓音律。2000-2001年,师从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主修中国戏曲史论、红楼梦研究。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天水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史和明清小说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明清小说概论》一部,先后在《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文史知识》、《西北师大学报》、《兰州大学学报》、《飞天》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节 中国戏曲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戏曲的形成 第三节 戏曲发展中的两个黄金时代 第二章 元代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概说 第二节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第三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四节 白朴、马致远的杂剧创作 第五节 纪君祥、康进之及其他杂剧作家 第三章 南戏 第一节 南戏概说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第四章 明代戏曲 第一节 明杂剧概况 第二节 明代传奇 第三节 汤显祖与《牡丹亭》 第四节 吴江派与临川派 第五章 清代戏曲 第一节 李玉和与《清忠谱》 第二节 李渔的戏曲理论及戏曲创作 第三节 洪异与《长生殿》 第四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六章 昆曲的消歇与京剧的诞生 第一节 花雅之争与昆曲的消歇 第二节 四大徽班进京 第三节 京剧的形成 第四节 京剧的传播 第五节 “四大名旦”与京剧的鼎盛繁荣 第六节 秦腔对各地声腔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中国历代戏曲作品选辑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第三折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第四折 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第三本第二折闹简 第四本第二折拷红 第四本第二三折送别 高明琵琶记 第十出 杏园春宴 第二十一出 糟糠自餍 李开先宝剑记 第三十七出 夜奔 汤显祖牡丹亭 第七出 闺塾 第十出 惊梦 第十二出 寻梦 第三十五出 回生 洪异长生殿 第一出 传概 第十四出 偷曲 第二十四出 惊变 第二十五出 埋玉 第四十五出 雨梦 孔尚任桃花扇 第七出 却奁 第二十二出 守楼 第三十八出 沉江 第四十出 入道 戏曲作品选辑采用底本索目 后记
序言
温宝麟先生和我结缘,始于2000年夏秋之交,他好学不倦,从西北飞到东南,来南京大学中文系跟我进修了两个学期。回首前尘,我还记得他问学金陵的往事。他原计划是来进修“红学”的,因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父祖辈世居金陵,我曾写过曹雪芹江南家世的考证文章,所以他不远千里而来,听我讲解“《红楼梦》研究”和“金陵十二钗”的课题,课后实地考察曹家在金陵遗留的史迹,从而把东南文脉带回西北。但有趣的是,当他得知我指导的博士生主攻方向是戏剧戏曲学以后,他又给自己增加了额外任务,要求同时进修“曲学”。他坚毅沉着,学风踏实,做到了“兼治红学曲学两不误”。更为有趣的是,他本来从小就喜爱家乡的地方戏秦腔,自“文革”以来,已有三十多年与戏曲绝了缘,却不料到南京后跟着我看戏唱戏,竟勾起了他童年时代的戏趣,重新拨亮了他爱好戏曲的心田火苗。我搞戏曲史的旨趣是遵循吾师陈中凡先生的教导,为继承并发扬曲学大师吴梅先生的优良传统,认知戏曲是综合艺术,务必使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舞台演唱来进行教研活动。
后记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300多种地方戏曲剧种和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中国戏曲区域性生态图,这是中华文化引以为豪的丰厚资源。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戏曲艺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已呈楼头落日之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刘文峰的调查表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有368个戏曲剧种,至2005年,尚在演出的戏曲剧种仅存267个。前后50余年,平均每年消失2个剧种。这些保存了古老戏曲样式与体制的濒危剧种,是漫长历史进程中保留下来的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全力保护和抢救濒临消亡的传统戏曲样式,是时下文化人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为此,近年来中国文联组织实施了中国京剧“晚霞工程、彩霞工程”;中央电视台和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完成了8集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学苑出版社推出了国家“十一五”图书出版重点规划项目《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08年3月颁布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
文摘
插图: 6.戏剧是可以保留下来反复演出的。(《戏剧论丛》1957年第四辑) 以此为衡量标准,欧阳予倩先生认为:优孟扮孙叔敖不能算是戏剧,《东海黄公》不是戏而是带些故事性的杂技表演,参军戏就是一个即兴的讽刺表演,它既不描写人物也不叙述故事,它本身不是喜剧。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能说名戏剧已经告别了昔日的雏形状态走向正式形成的阶段,因此,中国真正的戏曲只能形成于宋代的杂剧和南戏。 三.中国戏曲形成于宋杂剧 宋代的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都市生活开始活跃,不像唐代的长安入夜实行宵禁,汴京城通宵夜市,买卖不绝。繁华热闹如此,则市民娱乐的夜生活也就必不可少。大量聚集而居的城市平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催发了固定演出场所“瓦舍”和“勾栏”的出现,这些类同现今的游艺场式的“勾栏”“瓦舍”里百戏杂陈,为各种百戏艺术的全面融合发展,适时提供了有利的文化市场。如此在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发展的趋势下,宋代承继了古代的俳优的传统精神和参军戏的表演成就,义吸纳了其他歌舞伎艺的艺术营养,于“瓦舍”和“勾栏”里出现了“宋杂剧”,宣告了中国戏剧的形成。北宋故都开封应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周密《武林旧事》录有宋杂剧剧目280种,惜乎剧本均已不存。
ISBN9787226037911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作者温宝麟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