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平湖调 [平装] 7806867945,97878068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1411187 类别: 图书 艺术 戏剧 地方剧艺术
《绍兴平湖调》内容简介:绍兴平湖调本名越郡南词,是明清江南说唱艺术——南词在绍兴的遗存。“平调之能唱者,必国文通顺,能诗词歌赋,则上口有致,即听者亦然。腹中未亨者,不足与谈平调也”。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
编辑推荐
《绍兴平湖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引言 绍兴平湖调的缘起 【壹】绍兴平湖调的起源 【贰】从民间走向文人阶层 【叁】绍兴平湖调与南词 绍兴平湖调的回书和节诗 【壹】绍兴平湖调的回书 【贰】绍兴平湖调的节诗 绍兴平湖调的表演特色 【壹】绍兴平湖调的语言 【贰】绍兴平湖调的演唱习俗 【叁】绍兴平湖调的音乐 【肆】绍兴平湖调的乐器 绍兴平湖调的传承 【壹】绍兴平湖调的传承 【贰】绍兴平湖调代表性传承人 绍兴平湖调的价值 【壹】绍兴平湖调研究文章选载 【贰】绍兴平湖调的价值 绍兴平湖调的保护 【壹】绍兴平湖调濒危现状 【贰】绍兴平湖调的保护与传承 附录 后记
序言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后记
20016年5月20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文件),绍兴平湖调被列入第一批罔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绍兴平湖调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书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编纂委员会2006年制订的编纂出版方案的要求,讨论拟订编纂方案和撰写提纲,组织专家认真编写。 戏剧曲艺界的资深学者罗萍老师不顾七旬高龄,倾注人量心血,凭借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对绍兴平湖调的独到理解,精心撰写绍兴平湖调的缘起、回书和节诗、语言及习俗、乐器与音乐等重要章节。另外,徐红撰写了绍兴平湖调的传承和价值评估,俞斌撰写了绍兴平湖调濒危状况和保护计划,陈晓为本书拍摄、搜集了大部分照片资料。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马来法认真审读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本书还得到了王玉英、郑关富、汪嘉宝、沈麟、孙舜华、彭秋红等绍兴平湖调传承人的大力支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汀卷》(第一册),以及原绍兴县文教局、曲艺协会编写的《绍兴平湖调资料》,原绍兴市艺术研究所编的《绍兴市志·戏曲、曲艺篇》等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在此谨对前辈的努力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存有不足之处,我们恳请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09年5月
文摘
插图: 虽然,平湖调唱说者努力与优伶戏子划清界线,把唱说平湖调成为文人的雅集韵事,但社会舆论仍然对他们是有非议的。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周作人《胡小二》文中所说的,是“唱者无专业,大抵为平人或大家子弟之游惰者”。平湖调唱说者是“游惰者”,这不仅仅是周作人个人的看法,而是一种社会舆论。这种社会舆论,当是平湖调唱说者所不能接受而又无可奈何的,难免成为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压力,然而他们对唱说平湖调艺术的钟爱,又不忍割弃,于是就特立特行,由此而促成了平调先生们孤芳自赏、孤傲不群的个性。 绍兴平湖调进入文人阶层,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环境中,这群平湖调唱说者仍然于平湖调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痴心不改,固然有他们的艺术追求,也缘于绍兴平湖调自身所具有的诱人的艺术魅力。由这样的一群孤芳自赏的文人唱说,不能不影响到绍兴平湖调的形态,造成了绍兴平湖调的品质与特性。虽然,我们不能认同陈汝衡《说书史话》中,平湖调“据说”由姓平、姓胡两个人创造的说法,但是,由这样一群孤芳自赏的文人唱说平湖调,必然会“把他们做八股文章的精神,用来专写通俗化的曲艺”,则是无可疑义的。
ISBN7806867945,978780686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罗萍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