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与青岛》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它将在青岛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专业话剧、校园话剧、职工话剧、群众话剧等方方面面的活动,以寻根溯源、问路求实、探究规律、书写辉煌为主旨,撰写成既相呼应又独立成节的篇章,呈现给社会和读者。
《话剧与青岛》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它将被专家们称之为“青岛话剧现象”的灿烂辉煌和甘苦得失,以坦诚博大的胸怀为坐标,刻录下真实的历史年轮。
凭心而论,这本青岛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的序,本应该由青岛文化界的领导来写的,但由于时间、工作和诸多客观原因,只好由我勉为其力。之所以由我捉笔,理由只能是《话剧与青岛》是由青岛市艺术研究所编撰的,此时我正巧在“所长”这个岗位上。如果此时所长非我,也会另有他人来成其美事。所以,我惴惴不安地连草稿、打印稿、校订稿、修改稿一遍遍地阅读再三,生怕亵渎了缪斯神灵。
编辑推荐
读完《话剧与青岛》后,清代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的诗《对酒》猛然浮现出来:“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诗中的“一腔热血勤珍重”一句深深叩响了我的灵魂。 目录
一腔热血勤珍重(代序)刘元鸣
一、新芽初萌(1923-1949)
第一节 在革命斗争中诞生的青岛话剧
第二节 青岛的“左翼剧联”一海鸥剧社
第三节 活跃的早期青岛话剧活动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青岛话剧及“群星”初升
第五节 解放战争期间群星话剧团的活动
第六节 抗战胜利后的青岛业余话剧团体
附件:青岛剧界真名录
二、枝繁叶茂(1949-1966)(业余篇)
第一节 解放初期的校园话剧
第二节 青岛职工业余话剧的逐步兴起
第三节 青岛职工业余话剧的初步繁荣期
第四节 青岛职工业余话剧的双繁荣期
第五节 本市及各市区群艺馆参与的话剧活动(一)
三、枝繁叶茂(1956-1966)(专业篇)
第一节 青岛市话剧团建团
第二节 “青话”第-个创作剧目《敢想敢做的人》
第三节 应时应运的《敢想敢做的人》
第四节 “青话”在《敢》剧同期的其他演出活动
第五节 话剧《红岩》在沪一炮打响
第六节 “文革”前夕的“青话”演出及独幕剧《柜台》
四、风雨飘摇(1966-1976)
第一节 “文革”时期的青岛话剧团
第二节 “文革”中的青岛业余话剧
第三节 校园话剧活动的再度兴起
五、硕果累累(1977-2OO4)(业余篇)
第一节 业余话剧创作的再度崛起
附文一:坚守与探求
附文二:坚实的足迹执著的追求
第二节 青岛的话剧小品时代
附文一: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附文二:培育小品
第三节 本市及各市区群艺馆参与的话剧活动(二)15l
六、硕果累累(1997-2OO4)(专业篇)
第一节 获得新生的青岛市话剧团
第二节 新时期的开山力作《猎狼》
第三节 叫好又叫座的计划生育戏《哥仨和媳妇们》
第四节 具有战略意义的儿童剧《飞吧,海燕》
第五节 校园剧《回声》以及八十年代的“青话”
第六节 《女儿城》和《海边有个男儿国》
第七节 《陈小虎》、《我爱我班》再掀儿童剧热潮
第八节 从“青话”儿童剧队到海尔儿童艺术剧团成立18l
第九节 创作剧目大丰收的“青话”九十年代
第十节 “青话”的舞台美术成就与影视活动.
附文一:风雨同舟创辉煌
附文二:舞台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附文三:一举数得
第十一节 新世纪之初的“青话”儿童剧
第十二节 创作与产业齐头并进,事业和效益步向辉煌
七、耕耘播雨(市艺术研究所巡礼)
第一节 帷幄绸缪
第二节 春华秋实22l
拾遗一:综述建国以来青岛业余话剧创作和演出的
轨迹
拾遗二:“青话”面面观
附表:青岛话剧大事年表
为了“自觉”(代后记)易言 序言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它将舶来的艺术形式一话剧,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作为起点,从浩瀚如海的史料中,寻找寥若晨星的有关青岛话剧的史籍,以时间这条线索串联成熠熠闪光的项链,奉献给当代及后来者。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它将在青岛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专业话剧、校园话剧、职工话剧、群众话剧等方方面面的活动,以寻根溯源、问路求实、探究规律、书写辉煌为主旨,撰写成既相呼应又独立成节的篇章,呈现给社会和读者。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它将被专家们称之为“青岛话剧现象”的灿烂辉煌和甘苦得失,以坦诚博大的胸怀为坐标,刻录下真实的历史年轮。
凭心而论,这本青岛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的序,本应该由青岛文化界的领导来写的,但由于时间、工作和诸多客观原因,只好由我勉为其力。之所以由我捉笔,理由只能是这本书是由青岛市艺术研究所编撰的,此时我正巧在“所长”这个岗位上。如果此时所长非我,也会另有他人来成其美事。所以,我惴惴不安地连草稿、打印稿、校订稿、修改稿一遍遍地阅读再三,生怕亵渎了缪斯神灵。
读完这部书后,清代杰出的女革命家秋瑾的诗《对酒》猛然浮现出来:“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诗中的“一腔热血勤珍重”一句深深叩响了我的灵魂。 后记
二十一世纪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将面临着一个“自觉”的课题,那就是必须使自己的国民经济加入到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同时也必须使自己的传统的地方性文化适应新的世界性文化的发展。
这是必然,必然就是自觉。
然而,这是“自觉”地面对未来。面对过去呢?
即便面对过去,也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总结历史,总结我们走过的每一行脚印。
这也是必然,这必然也就是一种“自觉”。
所以,我们是为了国家的、民族的、地域的甚至直接偏狭地说为了青岛的“自觉”,早在几年前就建议将青岛的各艺术门类的脚步记录下来,以示后人,使之在浩瀚的书海中,“自觉”地出现在时代使然、历史使然、生活使然,戏剧尤其是话剧使然的位置上。
既然“自觉”地编撰此书,我们也就“自觉”地把握了以下几个“自觉”点:
一、以“写历史实情,抒时代意志,应读者心声,合社会潮流”为最基本的宗旨。所谓写历史实情,即对史料不作主观剪裁,以历史本来的面貌,按历史阶段记录真实的历史。抒时代意志指的是把当时当地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有价值的各种话剧活动昭而示之。为适应读者,说明这本书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要符合广大群众的阅读心理状态,力求做到不说教、不板着面孔、不居高临下,使“开卷有益”这句名言在本书中得到体现。 文摘
第五节 解放战争期间群星话剧团的活动
诞生于日寇统治下的中共青岛地下组织直属进步话剧团体一群星话剧团,是一支始终活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前线的话剧战斗队伍。
1945年,日本法西斯投降后,按照群星话剧团直接领导吴荣森的指示,董为群、董俊英、朱祺、于千、于鸿德组成一个“群星”敌工小组,并开始学习使用武器,进行军训。不久,地方势力“青保”李先良抢先进入青岛,企图阻挡我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青岛。随后,美军也进驻了青岛。“群星”敌工小组按上级指示停止了武装起义的准备,转入争取剧团合法存在、深入发展的工作。董为群到国民党市党部申请剧团备案,要求准予公演庆祝抗战胜利。经多次催促,批复是“结束,即行解散”。为了利用敌人的派系矛盾,董为群又去找了地方势力“青保”政治室主任葛焕斗,葛焕斗出于拉势力、笼络青年、扩犬影响的动机,满口应承予以支持,并高兴地被聘为剧团“艺术指导”。
“群星”有了合法地位后,立即确定排演大型话剧《沉渊》(即《十八年》,柯灵编剧),吴耐任导演,朱祺担任主要男角色,王兰君担任主要女角色,董为群负责内协外联及舞美工作,于千主要抓行政事务工作。为了解决服装、布景、道具等物,大家东凑西借,董为群和妹妹经常偷偷从家里拿东西,气得他老爹骂他们是一群“穷神饿鬼”。
这一时期,根据吴荣森的指示,剧团决定创作一首“群星”团歌,以团结内部、鼓励士气、扩大影响。
ISBN | 9787104024705 |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作者 | 刘元鸣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