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之观点、方法、结论都有与众不同的探索。作者近年来所提出的“反向格义”、“两种定向”等观念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中都已初露端倪,对中国思想、哲学与文化的相关研究也会有参考价值。此书原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第一册,此次再版除对原文作校改、增删、补充以外,增加了四篇新作、长篇引论和学术自述,介绍并讨论了《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出版以后的新情况和新发展,以及作者思考写作的历程和背景,内容对研究者和初学者都会有所启示。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前编主要依据语言数据的全面统计分析讨论《庄子》一书内外杂篇的关系及各篇分类问题,中编主要依据《庄子》内篇讨论庄子思想的主要概念、学说和整体的特色、结构等相关问题,后编则是对外杂篇之思想流变的分类梳理。
编辑推荐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媒体推荐
这是一篇成功的博士论文,是一本好书。其好有二,一曰全面。二日新颖。
——李泽厚(本书序)
刘笑敢的著作中有许多创造性的方法和见解,他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能力排众议,在许多问题上提出自己的创见。
——陈鼓应(本书序)
Like the work of Angus G raham,this treatise by Liu Xiaogangreatly advances our knowledge of the Zhuangzi.
——Donald J.Munro(英文版序) 作者简介
刘笑敢,北京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哲学与文化》主编。曾在北京大学、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或从事研究工作。代表作包括《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老子——年代新考与思想新诠》,《两极化与分寸感——近代中国精英思潮的病态心理分析》,《两种自由的追求——庄子与沙特》,《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多种中文和英文论著被译为英、中、韩、日等文字,多次获得优秀教学奖和研究奖。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修订版引论关于考据方法的问题
前编文献疏证
第一章 《庄子》内篇的年代
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一、内篇早于外杂篇——概念方面的证明
二、内篇早于外杂篇——其他方面的证明
三、关于内七篇的相互联系与差异
四、关于内篇与外杂篇的相互错杂
第二章 《庄子》外杂篇的年代
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一、从《吕氏春秋》等书看《庄子》外杂篇的年代
二、从贾谊赋看《庄子》成书年代
三、从《庄子》本书看外杂篇的年代
四、“汉初说”失误举例
第三章 《庄子》外杂篇的分类
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一、阐发内篇的第一类
二、兼容儒法的第二类
三、抨击儒墨的第三类
四、统计与比较
中编庄子哲学
第四章 范畴篇
第一节 道——世界之本根
第二节 道——最高之认识
第三节 天与命
第四节 德与气及“有待”“无待”问题
第五章 学说篇
第一节 安命论
第二节 逍遥论
第三节 真知论
第四节 齐物论
第六章 通论篇
第一节 庄子哲学的内在矛盾
第二节 庄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
第三节 庄子哲学的性质和主要特色
第四节 庄子哲学的社会意义
后编庄学演变
第七章 庄子后学中的述庄派
一、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阐发
二、对庄子思想的发挥和改造
三、道家性超善恶论的提出
第八章 庄子后学中的无君派
一、从超脱现实到抨击现实
二、从天之自然到人之自然
三、从无何有之乡到至德之世
第九章 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
一、从剽剥儒墨到融合儒法
二、从生天生地之道到法天之道
三、从逍遥无为到君无为而臣有为
附录庄子与萨特的自由观
本版附录一学术自述
本版附录二郭象之自足逍遥与庄子之超越逍遥——兼论诠释方向之转折及其评价标准问题
本版附录三两种逍遥与两种自由
本版附录四庄子之苦乐观及其现代启示
本版附录五关于庄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引用书目
专名索引
术语索引 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波澜壮阔,学术研究的发展自成一景。对当代学术成就加以梳理,对已出版的学术著作做一番披沙拣金、择优再版的工作,出版界责无旁贷。很多著作或因出版时日已久,学界无从寻觅;或在今天看来也许在主题、范式或研究方法上略显陈旧,但在学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或历时既久,在学界赢得口碑,渐显经典之相。它们至今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再版的价值。因此,把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作为一个大的学术系列集中再版,让几代学者凝聚心血的研究成果得以再现,无论对于学术、学者还是学生,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披沙拣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人文学科的学术著作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我们只能根据专家推荐意见、引用率等因素综合考量。我们不敢说,入选的著作都堪称经典,未入选的著作就价值不大。因为,不仅书目的推荐者见仁见智,更主要的是,为数不少公认一流的学术著作因无法获得版权而无缘纳入本系列。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分文学、史学、哲学等子系列。每个系列所选著作不求数量上相等,在体例上则尽可能一致。由于所选著作都是“旧作”,为全面呈现作者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变化,我们一般要求作者提供若干篇后来发表过的相关论文作为附录,或提供一篇概述学术历程的“学术自述”,以便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至于有的作者希望出版修订后的作品,自然为我们所期盼。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殷切期望新出现的或可获得版权的佳作加入。弘扬学术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园地上辛勤耕耘,收获颇丰,不仅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褒扬,也得到作者的肯定和信任。我们将坚守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出版使命,为中国的学术进展和文明传承继续做出贡献。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的策划和出版,得到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学人的热情支持和帮助,谨此致谢!我们同样热切期待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 文摘
插图:
《骈拇》说:“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啕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认为任何外在的标准或原则都是对事物之本然常态的破坏,是有害的。“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缦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所谓“常然”即性之本然,性之本然是天然合理的,任何外来的约束或匡正都是对本然之性的损伤。本然之性的发展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方者自方,圆者自圆,方圆曲直皆不待钩绳规矩,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得而不知其所以得,这才符合性之常然。《骈拇》篇又说:“彼正[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歧;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枝于手者,齿乞之则啼。二者,或有余于数,或不足于数,其于忧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天下之至正就在于不失“性命之情”,“性命之情”是判断长短正误的根本标准。“性命之情”即性命之真,亦即性命之本然,也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本性长者并非有余,本性短者并非不足,骈拇(足趾并生)虽连无用之肉,枝指(手生傍指)虽出无用之指,但二者皆是性中所有,故骈而不当裂,枝而不当去。人的自然本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仁之人”的错误即在于“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荣华富贵都不是性中所有,所以追求荣华富贵是不对的。
无君派认为,最大的善是“任其性命之情”,亦即“自适其适”。他们说:“且夫属其性乎仁义者,虽通如曾史,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于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臧也;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属其性乎五色,虽通如离朱,非吾所谓明也。”曾参、史鳍把自己的本性全部投入于仁义之道,俞儿(古时善识味之人)把自己的本性全部投入于对酸甜苦辣的品尝,这都不好不善。师旷毕生沉浸于音律之中,离朱毕生忙碌于辨别颜色,这并不是真正的耳聪目明。这是对传统的善恶观念和耳聪目明标准的彻底否定。
| ISBN | 9787300118451 |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刘笑敢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