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临界:临界心理学导论》虽是一部学术专著,但研究的议题具有普遍性,既可供专业心理问题研究者参考和心理学专业学生阅读,亦可作为心理咨询指导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教学用书。 
                    编辑推荐
《心理与临界:临界心理学导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司汉武(1963-),男,甘肃静宁人。1986年毕业于西北林学院水土保持系(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农学学士学位;1988-1990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并获法学学士学位。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副教授。长期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术论文20余篇,被人大复印转载2篇,索引多篇;2003年7月,出版了哲学专著《价值与工具》。主要致力于市场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和自由形而上学的研究。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临界及其存在的普遍性
一、临界范畴界说
二、临界之于自然
三、临界之于人
四、临界之于社会
五、临界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临界心理的认识论基础
一、唯物主义:心理与认识
二、认知定势与微观认识
三、认识的心理学意义
四、临界心理的认识根源
第三章 人格结构与多重临界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性概念
二、潜意识、梦与人格结构
三、精神分析理论的得失
四、精神分析理论的新发展
五、人格结构与多重临界:社会退行学说
第四章 行为主义与社会操纵论
一、经典实验与范畴
二、行为主义对心理的态度
三、对行为主义的若干评价
四、行为主义与社会操纵论
第五章 人本主义:潜能与发展
一、心理就是人本身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似本能理论
四、人类文明及其局限
第六章 理性、认知与情绪
一、现有情绪理论及其证据
二、情绪研究的最新进展
三、情绪与情感的社会性
四、情绪与认知
五、情绪与认知定势
六、情绪的识别与分类
第七章 社会特质与临界人格
一、人格的主要含义
二、人格的特质理论
三、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四、人格的行为主义理论
五、人格的社会性内容
六、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第八章 挫折理论
一、挫折的初步界说
二、作为失败的挫折
三、象征威胁的挫折
第九章 临界心理的机制与特征
一、关于心理发展理论的考察
二、来自休谟的启示
三、临界心理的生理基础
四、临界心理的基本特征
五、临界心理的行为表现
第十章 临界心理的主要类型
一、临界心理的分类系统
二、爱情临界心理
三、婚姻、家庭临界心理
四、社会临界心理
五、人际临界心理
第十一章 临界心理的发展
一、临界心理与发展心理学
二、妄想与精神病
三、自卑与自杀
四、报复与犯罪
五、理性、超越与成就
第十二章 临界心理的调治与克服
一、临界心理的测量与诊断
二、心理健康与临界心理
三、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四、社会性挫折的控制
鸣谢 序言
历经15年,当完成这部稿子的时候,我不禁为自己的执著所感动,又为尚不成型的研究,所可能隐含的问题所困扰。在这里只能以真诚的歉意,和随后更加谨慎和深入的研究,面对读者和学界专家可能提出的责难。
临界心理概念的初步形成,源于对当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中,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改革,和由改革引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的态度。那就是,文革期间的闭关自守,和从文化方面对人心的禁锢,造成了人们对社会问题严重的非理性和情绪性态度。对外开放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但中国与外国,中国社会与西方发达社会之间的巨大反差,现实情况与意识形态灌输之间的反差,使人们无法简单接受主流媒体的宣传,在一些青年人中,怀疑主义成为主导心态。人们抵制正向的舆论引导,对反向的文化诱导却简单接受,从而出现了严重的社会不稳定。这种状况,以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表现最为突出。
随着对临界心理问题思考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这一得自社会心理现象中的问题,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心理问题,而且在个体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有其广泛的普遍性,于是研究临界的普遍性以及临界心理的认识基础,这一心理学议题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文摘
插图:
任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最终都归结为对某种经济利益的表达,这就是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经济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并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如果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做一考察的话,那么就不难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实际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并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对日益丧失合法性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临界心理的理论表现。而这种理论表现的经济或利益基础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社会劳动群众的利益,观念基础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社会存在状态与人格状态间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社会退行是人格退行的集中表现形式,而人格退行则是社会退行的具体化。这种人格与社会的退行,可以经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征候表现出来,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文化或精神危机,不过是这种退行的剧烈表现方式。如果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政府,尚没有丧失在危机面前整合或统合社会的能力,这种危机便会逐渐得到克服,但是,如果政府已经丧失了这种统合力,那必将使这些危机最终表现为政府危机。这种危机只有通过军事政变、政府垮台或社会革命的方式才能解决。20世纪30年代的华尔街危机与美国政治,20~40年代的中国危机与中国革命,8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危机与华约组织的瓦解,以及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危机等,都是特定的社会退行现象的明证。在这里,由弗洛伊德从精神病患者身上所发现的退行现象,在社会变革中得到了印证,由此就不难看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大贡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荣格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而来的新弗洛伊德主义对于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提出,为从文化或观念形态的角度,探讨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这种文化对民族性格的熔铸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影响,提供了较好的观念根据。
                    | ISBN | 7920766 | 
|---|---|
| 出版社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 
| 作者 | 司汉武 |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