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辩与思考(新版)》应当是十年来最具重要意义的社会心理学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别具-格,从论辩角度构建人性模型,广为搜罗诸多未受学界重视的材料。《论辩与思考(新版)》将成为我个人藏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迈克尔·毕利希的修辞研究思路曾经是社会科学中的话语转向的关键环节。他的书睿智风趣,创见迭出,考察了人类行为中的论辩及其在心理学意义上的重要性,并回溯了古代修辞学观念与现代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联。它也为当代的社会心理学议题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思路。
编辑推荐
《论辩与思考(新版)》:
本译丛博采海内外众多社会心理学名家意见,纵览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各主导范式,从中精选十部。各书作者或筚路蓝缕,奠立崭新范式;或推陈出新,赓续煌煌学统。各书编选适译,经年有成,值此中国转型大时代,惟望借取新知,拓展视野,增进中国社会心理学之“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迈克尔·毕利希(Michael Billig) 译者:李康
迈克尔·毕利希(Michael Billig),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曾在泰弗尔(HenriTajfel)指导下接受实验社会心理学训练,参与奠立泰弗尔社会认同理论的实验设计。后逐渐转向质性思路,融汇其他社会科学,探索批判社会心理学。著述宏富多元,理论方法并重。 目录
第一章 序介:稽古心理学
修辞学与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 规则、角色与论辩
生活如演剧
生活如竞戏
会话如竞戏
规则与论辩
第三章 普罗塔哥拉与修辞学之缘起
智者派与修辞学的缘起
普罗塔哥拉的才华
逻各斯(logoi)与反逻各斯(anti-logoi)
对话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 说服的科学
修辞学与心理学
修辞学的区分
修辞规则
社会心理学与说服
社会心理学的特殊性限度
不确定性与社会心理学
作为对话的社会心理学
第五章 智辩之技艺
谈话与论辩
论辩的背景
意义与合理性
摊手与握拳
行动中的智辩
寻求定论
修辞与思考
第六章 范畴化与特殊化
范畴化与认知社会心理学
偏见思维与科层思维
范畴化与特殊化
确定本质所在
争论特殊项
争论范畴
争论论辩
第七章 辩称与态度
协调一致之形象
消解不协调一致
搁置矛盾
态度的修辞性
态度与论辩
第八章 共感之两难
演说者与听众
修辞之共位
关于共感的对立论题
社会两难与共感
针对共感的论辩
第九章 对立之精神
态度之范围
修辞之情境
认同与对立
立场易位
认同与立场易位
未竞之事业
参考文献
中外人名索引
中外术语索引
译者说明 序言
只有一门社会心理学。它关注入之认知、情感和行为潜能的展现,如何受他人在场(presence of others)的影响;其使命就是激励每个活生生的个体去超越约拿情结(Jonah(20mplex)的羁绊,以缔造其动态、特异而完整的丰腴生命。但他人在场,已脱离奥尔波特(G.W.All-port)原初的实际在场(actual presence)、想象在场(imagined pre-sence)和隐含在场(implied presence)的微观含义,可从共时一历时和宏观一微观两个维度进行重构,以含括长青的研究实践和不断拓展的学科符号边界(方文,2008a:137)。社会心理学绝不是哪个学科的附属亚学科,以从容开放的胸怀,持续融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进化生物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智慧,逐渐建构和重构自主独立的学科认同和概念框架,岸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学问。
在不断建构和重构的学科历史话语体系中,社会心理学有不同版本的诞生神话(myth of origin),如1897年特里普里特(Triplett)有关社会促进/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的实验研究,1908年两本偶然以社会心理学为题的教科书,或1924年大奥尔波特(F.H.Allport)的权威教材。这些诞生神话,蕴涵可被解构的意识形态偏好和书写策略。援引学科制度视角(方文,2001),这门新生的社会/行为科学的学科合法性和学科认同,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于北美得以完成。而北美社会心理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年代声望日盛,成就其独断的符号霸权。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图景和演进画卷,展开在此脉络中。 文摘
如果一项论辩的双边立场都能够提出辩护,都可以对抗彼此的批评,那么论辩有可能漫无终日。正如普罗塔哥拉的格言所暗示的那样,主张与反方主张是可以无限提出的。仲裁如果得到普遍认可,可以通过有利于某一方的裁决,终结一场争论。这个仲裁可以是天国之声,可以是庭上的法官,也可以是德·昆西笔下的研讨主持。不过,诸如此类的评判常常反映出来自外部的某种干预,强行遏止论辩的动力,而不是那种动力的自然中止。其结果,即便是官方的决定也可能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纷争。一旦仲裁的官方擎制移除,还有可能重起论辩。
自上而下的官方评判本身也有可能引发辩论。比如说,在第二章 简述的《塔木德》故事中,天国之声遭到了粗鲁的对待。即使是插手希勒尔与沙马伊争端的天国之声,也不能解决所有争论。《塔木德》中有关在他们两派之间做出评判的篇章,探讨的是遵守安息日的戒规,尤其是那些允许“法律拟制”①以规避明显不便的戒规。比如说,这一篇讨论了怎样合法地扩大自家房屋的边界,以涵盖共有庭院,这样就可以不那么受限制,却依然遵守了戒律:安息日时不在自家房产之外搬运东西。希勒尔所采取的解读路线比沙马伊更为宽和,为此受到了天国之声的赞赏。不过,后世的先哲们仍然延续着同样的关键论辩,力图准确地界定应当如何划分可允许行为与被禁止行为之间的整体界限,以及某人房产与他人房产之间的物理边界。各式各样的棘手实例和假设状况都被举了出来,争来吵去。而在这些争执中,人们又一次听到了沙马伊严守律法的精神。就这样,随着天国之声而大张旗鼓地喝止的争论一再开启,有利于希勒尔的宽和路线的整体准则并未防止后世对于特定议题的进一步论辩。
ISBN | 9787300130101,730013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迈克尔·毕利希(Michael Billig) |
尺寸 | 16 |